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6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对人胚中脑神经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分化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神经干细胞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背景:牙周组织的修复再生取决于牙周膜细胞的数量和增殖分化能力。牙周膜细胞具有多向的分化潜能,可分化成成牙骨质细胞、成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形成牙骨质、牙槽骨和牙周膜,实现牙周组织再生。目的:观察体外培养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中传统中药双黄补水提液对其功能的影响。设计:观察性实验。单位: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材料:牙周膜组织(由健康青少年患者因矫正畸形门诊就诊时自愿提供);黄连、黄岑、骨碎补(中国药品检定所提供)。方法:实验于2003-07/10在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分别将粉碎的黄连、黄岑、骨碎补和蒸馏水1∶10(m∶V)混合,沸水回流5h。收集提取液,粗滤后残渣再次沸水回流3h。合并2次提取液,旋转蒸发浓缩,所得中药水提液浓度为3kg/L。分黄连组、黄芩组、骨碎补组、黄连加黄岑组、黄连加骨碎补组、黄岑加骨碎补组、双黄补组和对照组8组进行实验。通过体外培养人牙周膜细胞,应用双黄补提取液作为辅助因子,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羟脯氨酸法测定胶原蛋白占总蛋白比值。主要观察指标:牙周膜细胞增殖的吸光度值及胶原蛋白占总蛋白的比值。结果:①牙周膜细胞增殖的测定结果:除黄连组外其他各组均明显促进人牙周膜细胞增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双黄补组细胞的吸光度值增大最为明显。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的吸光度值逐渐增大,在第5天达到最大。不同时间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各组牙周膜细胞胶原蛋白占总蛋白的比值:除黄连组外其他各组均明显促进比值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双黄补组比值增大最为明显。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比值逐渐增大,在第5天达到最大。不同时间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双黄补水提液可明显促进人牙周膜细胞增殖,明显提高胶原蛋白在总蛋白中的比值,可作为人牙周膜细胞增殖的理想的中药辅助因子。  相似文献   
3.
吴卫江  惠国桢  吕然博  苗宗宁 《江苏医药》2006,32(10):948-950,F0003
目的探讨人胚嗅鞘细胞(OECS)和大鼠胚胎脊髓组织(ESC)联合移植在促进大鼠横断脊髓轴索再生方面有无协同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纯化的OECS及新鲜获取的胎鼠脊髓组织用作治疗大鼠脊髓半切洞损伤模型的移植物,通过对动物定期进行行为学评定,结合病理学观察,并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四甲基联苯胺(HRP-TMB)逆行示踪技术,评价OECS和ESC对神经元存活、纤维再生的影响。结果OECS和ESC联合移植对损伤脊髓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并能促进宿主脊髓轴突再生,ESC不能帮助再生轴索返回宿主组织;而OECS除能帮助再生轴索突破胶质屏障外更能使再生轴突髓鞘化,并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结论OECS和ESC联合移植在促进大鼠脊髓功能恢复中起到了互补和协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双黄补对体外培养的人牙周膜细胞(PDLC)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培养人PDLC,应用双黄补提取液作为辅助因子分成8组:A·黄连;B·黄芩;C·骨碎补;D·黄连加黄岑;E·黄连加骨碎补;F·黄岑加骨碎补;G·黄连、黄芩、骨碎补;H·对照组。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羟脯氨酸法测定胶原蛋白比值。结果:各组药物提取液均有促进PDLC增殖和提高胶原蛋白比值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其中以双黄补组的效果最明显。不同孵育时间培养中以第5天的作用最强。结论:双黄补水提液可明显促进人PDLC增殖,明显提高胶原蛋白在总蛋白中的比值,可作为PDLC增殖的理想的辅助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不同胚龄人神经干细胞分离和培养的适宜条件。方法 在多种培养条件下,采用无血清培养和单细胞克隆技术,从7周和13周人胚脑中分离和培养神经干细胞,应用免疫荧光染色予以鉴定。结果 从两个不同胚龄的人胚脑中分离出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胞,未包被组7周的人胚脑除高密度县浮培养法生长不良,其它密度及培养法均有克隆球形成;13周的人胚脑仅中等密度悬浮培养法及高密度贴壁培养法有克隆球形成;包被组各种密度培养均生长不良。结论 人胚脑中存在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胞,随着胚龄增大,培养难度逐渐加大,高密度贴壁培养法适宜各胚龄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相似文献   
6.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向神经细胞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离骨髓后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hMSCs) ,进行体外传代扩增 ,并探索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方法。方法 抽取人骨髓血 ,percoll paque液 (1 0 73g/ml)分离 ,DMEM/2 0 %FCS培养传代 ,至第 3~ 5代时加入巯基乙醇 (BME) ,观察h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hMSCs在体外可以实现数目扩增 ,在特定诱导剂的作用下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结论 采用少量骨髓样本 ,经培养获得充足的细胞量 ,满足定向诱导和细胞移植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研究脐带血 (HUCB)中含有的间充质干细胞 (MSCs)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条件 ,探究其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实验和临床的可行性。方法 无菌条件下取正常足月剖腹产的脐带血 ,经肝素抗凝 ,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脐血的单个核细胞 ,以偏酸性的MesencultTM作为培养基进行培养和纯化获得贴壁细胞层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表面抗原。结果 来源于脐血的单个核细胞经体外培养贴壁后出现破骨样及间充质样的细胞 ,间充质细胞为成纤维样的细胞形态 ,并表达MSCs相关的抗原 (CD2 9、CD4 4、CD1 6 6 ) ,但不表达造血细胞抗原 (CD34 、CD4 5) ,这与源于骨髓的MSCs一致。结论 脐带血来源的MSCs能在体外培养、扩增 ,而用于满足实验和临床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背景:常规药物治疗、介入或血管旁路移植手术对下肢动脉闭塞症的远期疗效均不理想。近年来采用于细胞的血管再生疗法在梗死部位修复或重新建立有效侧支循环逐渐成为可能。目的:验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体移植对兔缺血后肢血管再生的促进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8/2006-11在江苏省血吸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完成。材料:选用新西兰大白兔8只,制备兔后肢缺血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实验组及对照组各4只。方法:分离培养实验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溴-2-脱氧尿苷标记,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成悬液注射于实验组兔后肢缺血部位;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2周后行兔股动脉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移植前后的血管内径、血流峰值速度及血流加速时间等;取缺血部位肌肉组织,通过免疫荧光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移植细胞分布及血管生成情况。结果:细胞移植2周后实验组免的股动脉内径、血流峰值速度均大于对照组(P〈0.01),血流加速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兔移植部位有抗5溴-2-脱氧尿苷染色阳性细胞存在;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缺血部位血管密度高于对照组。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自体移植可望成为一种简单的、有效的治疗下肢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将人脐带血(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HUCB)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注射到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顶叶皮层及海马区,观察神经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方法 HUCB-MSCs用双苯酰亚胺(bis-benzimide)标记24 h,通过立体定向将细胞注射到损伤脑组织内.全部大鼠分为假损伤组、损伤组(TBI)、对照组(TBI+PBS)和治疗组(TBI+MSCs).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标记的方法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迁移和分化情况,用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SS)对神经功能恢复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在接受移植的脑创伤大鼠局部有大量的MSCs存活,一些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并表达NSE和GFAP等神经细胞的标志物,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较其他组有明显的改善.结论 HUCB-MSCs可明显改善脑创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并能很好替代骨髓MSCs而用于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0.
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多潜能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的培养条件下可以分化为骨、脂肪、软骨、肌肉以及内皮细胞,是目前倍受关注的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组织干细胞。目的:建立人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的方法,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无锡第三人民医院组织工程和细胞生物学研究室。材料:健康新生儿脐带血(来源于无锡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临产室,均征得产妇及其家属同意)70例,每例40mL;低糖基本必需培养基(Gibco),胎牛血清(Gibco),青链霉素(Gibco),胰蛋白酶(Gibco),FITC标记的小鼠抗人CD29、CD105、CD106(Ancell)单克隆荧光抗体和PE标记的小鼠抗人CD34、CD44、CD45、CD19、HLA-DR(Immunotech)单克隆荧光抗体,Ficoll分离液(Pharmacia)。方法:实验于2005-02/2005-12在无锡第三人民医院组织工程和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完成。①脐血间充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健康新生儿脐带血共70例肝素(25u/mL)抗凝,分离单个核细胞,其中60例沉淀细胞用细胞培养液(低糖基本必需培养基 50g/L胎牛血清 10g/L青链霉素)重悬,另10例用高糖基本必需培养基重悬(其余培养条件相同)。细胞长到80%融合时,以1.0×107个/L的密度接种于培养瓶中进行扩增培养。②胎牛血清包被对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率的影响:取生长状态良好、纯化后对数生长期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为血清包被组和无血清包被组,分别观察其贴壁率。③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和生长曲线:在相差显微镜(OLYMPUS CK40)下观察细胞生长状况,数码成像系统(OLYMPUS DP50)摄像记录。④免疫表型:取扩增第5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用EPICS-ALTRA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高糖组和低糖组细胞的生长状态。②观察不同时间点胎牛血清包被组与未包被组细胞的贴壁情况并分别计算贴壁率。结果:本实验总共培养和分析了70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样本。由于10例予含高糖的培养基培养的标本均未获得理想的间充质干细胞,故未进行统计学分析。①按照本实验所建立的培养体系,约20%的样本成功培养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原代细胞在培养2周后可达到融合,一般其倍增时间为3~4d,传代后7~8d即可达到融合。②扩增至第5代的间充质干细胞结果显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均一稳定地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相关的抗原标记:CD29,CD44,CD105,但不表达CD34,CD45,CD106,HLA-DR,这与源于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抗原标记相一致。③血清包被组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率显著高于无血清包被组(P<0.01)。结论:脐带血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培养、扩增,能够作为间充质干细胞的一种有效来源。高糖可能抑制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和扩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