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6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围术期死亡和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通过对74例行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的AMI,术后6个月内的临床随访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进行多因素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多支病变患者的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的合并比例明显高于单支病变患者;总围术期内死亡率为5.4%,剔除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后,死亡率为1.4%;12例75岁以上的患者中,2例死于心源性休克,1例死于心脏破裂,5例心源性休克患者死亡3例;术中非致命性合并症的发生率在单支和多支病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血流动力学状态和患者的年龄是决定AMI患者围术期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多支病变患者术后6个月内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内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改善;而且单支和多支病变组之间术后6个月时的LVEF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表面CD11b/CD18的表达,同时通过冠状动脉(冠脉)造影(CAG)确定冠脉病变特点,以期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UAP与白细胞活性的关系.方法:正常对照组1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4例,UAP组45例,分别于CAG前采外周静脉血,以流式细胞仪测定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表面CD11b/CD18双阳性率表达程度;根据Braunwald心绞痛分级方法和定量CAG分析(QCA)UAP患者的冠脉病变特点,分别将UAP组分成Ⅰ B、ⅡB、ⅢB级,并将病变长度、病变类型、病变累及血管数量和病变狭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UAP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CD11b/CD18双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SAP组[(80.49±9.89)%:(71.44±14.67)%和(69.75±18.68%),均P <0.01)];ⅢB级UAP患者的CD11b/CD18双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Ⅰ B、ⅡB级[(91.78±5.67)%:(77.82±9.65)%,(76.91±8.15)%,均P<0.01)];UAP组内长病变患者外周血黏附分子的阳性率虽高于非长病变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02±8.75)%:(79.78±9.64)%,P>0.05)];从UAP组中不同病变类型可见,随着病变类型严重程度的加重,其炎性指标也逐渐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累及血管的不同数量和病变狭窄不同程度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UAP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是被激活的,随着冠脉病变处斑块不稳定性的加重,外周血黏附分子的表达亦增高,即白细胞活化状态与冠脉病变情况相关;白细胞活性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冠脉上病变的斑块处存在着炎性反应,斑块的不稳定性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3.
氨茶碱治疗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氨茶碱治疗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夏小杰,段宝祥,耿其吉例1女,70岁.因头昏、黑蒙2月来我院检查.心电图除窦性心动过缓外,无其它阳性发现.为排除病窦予阿托品试验,试验前为窦性心律,心率58次/min,予阿托品1mg静脉注射(静注)后心电图1、2、3mi...  相似文献   
4.
植入VVI型起搏器伴心律失常62例分析段宝祥,耿其吉,戴国强,戴苏泉,查铭凡,黄进(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南京210006)我院于1979~1992年对214例植入VVI型起搏器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12年。在随访中发现起搏器功能正常者伴有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直接冠状动脉内球囊成形(PTCA)+支架术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期间的疗效。方法:AMI患者入院后110例(介入组)行急诊直接PTCA+支架术,108例予尿激酶1.5-2.0万U/kg行静脉溶栓治疗。结果:冠脉再通率介入组与溶栓组分别为96.4%与66.7%(P<0.05),死亡率分别为3.6%与8.3%(P>0.05),死亡+再梗+梗死后心绞痛两组分别为5.5%与22.2%(P<0.05),结论:AMI临床治疗介入法的疗效显著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61例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观察表明,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虽然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频数,有一定的有效率,但无论住院期间或出院随访1~27个月间其病死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P>0.05)。用开搏通组的猝死率明显低于抗心律失常药组(P<0.05),可能与开搏通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形成而影响神经激素及其对心脏保护作用等有关。后者则与其负性肌力作用及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耿其吉  段宝祥 《江苏医药》1989,15(3):188-189
本文通过218例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中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表明心力衰竭时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7.1%,房性多于室性,但室性心律失常有39.62%的高死亡率,猝死常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有关。心律失常发生率与心衰程度有关,而与血钾、血钠,二氧化碳结合率、尿素氮等之间,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6例102支冠状动脉病变内植入117只支架,其中植入左前降支51只,右冠状动脉46只,左回旋支20只。结果:支架植入后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狭窄消失,效果良好,其中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急诊植入支架后,病情转危为安。86例全部植入成功,无一例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安全可靠、效果好的介入性治疗技术,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直接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QT离散度 (QTd)及QTc离散度 (QTcd)的影响。方法 对 30例AMI患者行直接PTCA ,使病变血管血流达到TIMI血流 3级 ,于PTCA术前、术后 2h、4 8h作同步 12导心电图并测量QTd及QTcd ,然后与 3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AMI组与正常对照组间QTd及QTcd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有室性心律失常的AMI患者其QTd和QTcd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但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PTCA术后其QTd和QTcd下降 (P <0 .0 1) ,室性心律失常好转。结论 成功的直接PTCA可降低AMI患者的QTd和QTcd ,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切割球囊 (CBA)联合血管内近距离放射疗法 (IVBT)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IS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距支架植入平均 6 7个月、冠状动脉造影 (CAG)证实的ISR患者 36例 ,1组 (2 0例 )用 10mm长、直径与参考血管比为 1 1∶1的CBA ,2组 (16例 )用普通球囊(POBA) ,扩张满意后均放置 4 0mm长的放疗导管覆盖病变处并行照射 ;CAG测量最小管腔直径(MLD)、即刻所得 (AG) ;随访 4~ 8个月 ,观察终点为主要心血管事件 (MAE ,即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的血运重建 ) ,CAG复测MLD及晚期丢失 (LL)、丢失指数 (LI)、再再狭窄 (RRS)率等参数。结果 AG 1组略高于 2组 (P >0 0 5 ) ;MAE发生率 1组 (10 % )显著低于 2组 (18 8% ,P <0 0 5 ) ;LL、LI、MAE、RRS参数 1组 (0 16± 0 2 7mm ,0 0 5± 0 0 1,10 % ,15 % )明显低于 2组 (0 32±0 31mm ,0 11± 0 0 2 ,4 3 8% ,37 5 % ) ,均P <0 0 5。结论 CBA联合IVBT治疗ISR安全、可行 ,其疗效优于POBA联合IVB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