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接种以来小儿肝硬化发病情况。方法:对52例小儿肝硬化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患儿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病程11天至3年不等。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阳性者25例(48.1%),肝豆状核变性10例(19.2%),病因不明9例(17.3%),提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病率仍占首位。结论:小儿肝硬化早期不易诊断,对父母有乙肝病毒携带或乙肝病史的患儿如出现明显症状,应进行有关检查,使肝炎得以及时的治疗以减少其进展为肝硬化。为减少乙肝肝硬化的发病率,应做好预防工作,重点应放在切断母婴间的传播和预防4岁前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HBV-S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365例HBV-SACLF临床资料,分为存活组(266例)和死亡组(99例),比较其主要并发症(原发性腹膜炎、肺部感染、真菌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发生率及基线时临床检测指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65例HBV-SACLF平均(41.2±13.0)岁,随访期病死率27.1%(99/365);死亡组的年龄、并发症发生率及基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总胆红素、肌酐和凝血酶原国际比值高于存活组;而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蛋白、谷氨酰转肽酶、胆碱酯酶、胆固醇、血钠、凝血酶原活动度指标低于存活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血小板低和年龄大者,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影响HBV-SACLF患者预后因素复杂多样,早期评估预后对降低患者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α-2b干扰素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两组都给予基础保肝治疗,观察组采用α-2b干扰素和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α-2b干扰素单药治疗。观察治疗期间及停药后1年肝功能及主要病毒学指标的变化。结果在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停药随访1年后,ALT复常率及HBeAg,HBV-DNA阴转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α-2b干扰素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增强抗病毒作用并且改善肝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附8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肝炎是孕妇并发的最常见的肝脏疾病。妊娠期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是非妊娠妇女的9倍。对胎儿或新生儿可造成严重威胁。作者就1991年~2001年5月诊治的82例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病例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disease)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肝脏铜代谢障碍疾病,由于铜在体内蓄积引起多组织的损害和病变,临床表现多样,肝脏是铜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损害在该病患者中极为常见。笔者将本院近5年来收治的3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脏病变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IL-28B基因多态性对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应答的影响.方法 8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PEG-IFNa-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48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85例患者的IL-28Brs12979860进行测序分型,分析rs12979860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CV感染者PEG-IFNa-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疗效间的关系.结果 85例患者中IL-28B rs12979860位点CC型70例,CT型15例,未发现TT型;SVR获得率77.6%,rs12979860位点CC、CT两类基因型在SVR组及NSVR组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204,P=0.013);C、T等位基因在两组中分布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x2 =5.603,P=0.018).结论 IL-28B rs12979860位点基因多态性对预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PEG-IFNa-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决策参考。方法:研究了150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存活组57例,死亡组93例)的10个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血清总胆红素、总胆固醇、胆碱脂酶、凝血酶原活动度及并发症多少对重型病毒性肝炎的预后有直接影响。结论:上述指标,对于早期判断、评估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胆碱酯酶(CHE)下降的影响。方法 3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苦参碱注射液。于治疗后2、4、8周时检测比较2组血清CHE,并对观察组血清CHE降低情况与性别、年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2、4、8周时观察组CHE降低率分别为11.6%、33.5%、47.5%高于对照组的1.2%、2.5%、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CHE降低情况与年龄、性别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碱可致CHE降低,且与性别、年龄无关,停药后随时间延长绝大部分患者可自行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 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将78例中疗程≥48周的45例纳入研究,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观察生化学、病毒学及血清学应答,对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24周时HBeAg定量水平≤10 s/co的患者可获得较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较治疗24周时的HBV DNA载量更能准确预测其HBeAg血清学转换率;治疗36周时血清HBsAg水平下降>2 lg或绝对值≤10 IU/mL的患者可获得较高的HBsAg阴转率,较治疗36周时的HBV DNA载量更能准确预测其HBsAg阴转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36周时HBsAg水平及HBsAg水平较基线的下降值是观察结束时HBsAg清除的预测因素.结论 治疗24周时的HBeAg定量水平可作为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因素,治疗36周时HBsAg水平及HBsAg水平较基线的下降值是HBsAg清除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重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中一种危重的临床类型,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影响预后的因素复杂。为了探讨影响重症肝炎患者预后的有关因素,对105例各型重型肝炎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本组105例重型肝炎病例均为1996~1999年住院病人,男68例,女37例,年龄21岁~73岁,其中急性重型肝炎6例,亚急性重型肝炎27例,慢性重型肝炎72例,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会仪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2 观察项目 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