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7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们曾观察到,兴奋猫的皮层SⅡ区使丘脑髓板内核群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减弱,这与电针穴位的抑制效应有一致的趋势;用GABA或利多卡因改变皮层机能状态后,电针穴位对这些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抑制被明显削弱,电针穴位使多数皮层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增加。因而设想:针激有可能通过激活皮层,对皮层下某些结构的伤害性反应进行调节而实现镇痛。本文采用逆行动作电位的方法,鉴定皮层SⅡ区内向丘脑CM核直  相似文献   
2.
<正> 关于大脑皮层参与疼痛及针刺镇痛过程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已有报导。我们也观察到电刺激大脑皮层体感Ⅱ区(SⅡ),可减弱丘脑中央中核(CM)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电针穴位同样获得CM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抑制效应。我们设想大脑皮层参与疼痛及镇痛过程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各种信息在皮层内的整合,也可能是通过某些信息影响皮层后产生了下行性作用。虽然,起源于皮层的下行冲动可影响皮层下许多神经元的活动,但对于伤害性传入信息的下行性影响较少研究,尤其是来自大脑皮层体感Ⅱ区  相似文献   
3.
1995年1999年和2004年我院抗微生物药物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微生物药是临床治疗各种感染必不可少的药物,在药品应用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达到30%以上,是临床上最易滥用的一类药品.为了解近10年来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情况,笔者对我院1995年、1999年和2004年抗微生物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以反映我院10年来抗微生物药物情况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慢性疼痛的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扬州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4月1日至2017年4月1日门急诊使用抗抑郁药治疗慢性疼痛的处方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该院门急诊处方中涉及抗抑郁药的处方共5945张,其中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的处方共714张(12.01%),涉及14种抗抑郁药,用药多集中在30 d内,2~4种药物联用;涉及12个科室,患者年龄多为46~65岁,女性多于男性;疾病多涉及慢性继发性内脏痛、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慢性继发性头痛和颌面部痛。结论该院门急诊慢性疼痛治疗中抗抑郁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5.
6.
目的了解某三级甲等医院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2年1月至12月I类切口择期手术患者病历共120份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20例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中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0. 83%,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格率为91.84%,以单一用药为主,涉及4个品种,给药时机为术前0.5 ~2 h的占67. 35% ,术后未用药和疗程不超过 48h的占87. 75%。结论该院的I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基本符合要求,但仍需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前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细胞因子的性质,旨在探讨前葡萄膜炎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取20例HLA-B27相关前葡萄膜炎患者、20例小柳原田患者外周血和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反应(ELISA)检测患者外周血IFN-γ,IL-4和IL-10的含量。结果:两组患者外周血IFN-γ的含量较正常人显著增高(P<0.05),且小柳原田患者外周血中IFN-γ含量显著高于HLA-B27相关前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中IFN-γ含量(P<0.05)。结论:前葡萄膜炎发病机制可能和对自身抗原诱发的Th1型免疫反应过强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31例(31眼)各种原因后囊破裂或无后囊者行白内障手术联合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其中一期植入26眼,二期植入5眼。随访3~48月。结果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1.0以上5眼(16.13%),0.5~0.9者10眼(32.26%),0.1~0.5者11眼(35.48%),低于0.1者5眼(16.13%)。发生人工晶状体偏中心者2眼(6.5%)。结论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后囊破裂或无后囊患者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院儿科门诊患者的用药变化情况。方法通过抽取我院1995、2004年的5 500张儿科门诊处方,对其用药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995年排在前30位的药物为抗菌药10种、止咳化痰药6种、感冒药3种、抗病毒药2种、其余9种,2004年为抗菌药物14种、止咳化痰药5种、抗病毒药3种、输液4种、其余4种。2004年针剂、输液达到18种,比1995年多了12种。2004年处方用药总数5种以上的增加了32%。1995年抗菌药物以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林可霉素为主,2004年以三代头孢菌素及第二代大环内酯类的阿奇霉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半合成青霉素为主,用药档次提高。结论10年来我院儿科患者的用药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2004年的静脉滴注患者比1995年增加了60%左右,抗生素的用药档次提高。  相似文献   
10.
某院儿科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儿科门急诊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方法对某院2008年7月1日至12月31日随机抽取的38998张儿科门急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76.12%,单联用药占51.25%,二联用药占48.72%,三联用药占0.03%。结论儿科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档次及联合用药比例偏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