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髋臼骨折、髋关节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髋关节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髋臼骨折、髋关节脱位及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脱位的患者155例(159侧),其中合并坐骨神经损伤35侧。分析髋臼骨折、髋关节脱位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坐骨神经损伤与髋臼骨折、髋关节脱位分型的关系。结果81.3%的患者为男性,86.5%的患者年龄为20~50岁,83.9%为车祸伤所致。坐骨神经损伤总发病率为22.01%,而在髋臼骨折为17.19%,在单纯髋关节后脱位为12.90%,在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后脱位为36.36%。31侧坐骨神经损伤中48.39%为腓总神经成分损伤,51.61%为腓总神经 胫神经损伤。结论车祸伤是髋臼骨折、髋关节脱位的主要原因,多见于成年男性。坐骨神经损伤主要发生于髋臼后壁、后柱骨折合并髋关节后脱位患者,且腓总神经成分损伤多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游离股薄肌移植在臂丛损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47例臂丛根性损伤患者行71次吻合血管、神经的游离股薄肌移植重建上肢主要功能,术后随访观察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32例患者,26例恢复屈肘、伸指、伸拇功能,肌力M3-M4级;18例恢复屈指、屈拇功能,肌力M3-M4级;2例恢复伸肘功能,肌力M3级;4例屈指、屈拇肌力M1级。结论:吻合血管、神经的游离股薄肌移植是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股薄肌移植在臂丛损伤治疗中显微组织学变化及神经纤维数量变化.方法 新鲜尸体下肢标本6具(成年男性),显微镜下分离观察股薄肌肌支神经,标记方位后在不同平面取材,4%甲醛溶液固定后冰冻切片,行改良Kamovsky-Roots法AchE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神经组织染色结果及不同断面上的神经束分布情况;石蜡包埋切片,行Loyez髓鞘染色法染色,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组织切片进行定量分析:测算各神经断面有髓神经纤维数目、神经束截面积和神经干截面积,计算神经束和结缔组织所占比例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低倍镜下股薄肌肌支神经束大多数神经纤维呈现酶活性反应,有少量稀疏的块状酶染区.高倍镜下神经纤维形态清晰可见,轴突染色,髓鞘及周围结缔组织不染色.应用Loyez髓鞘染色法显示断面有髓神经纤维,通过图像分析系统,能够测算神经分支及各断面的神经纤维数目和结缔组织面积等指标.股薄肌神经有髓神经纤维数为(1958±375)根.前、后支有髓神经纤维数,前、后支截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后支的神经纤维数和截面积大于前支.股薄肌神经干上各个平面之间结缔组织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缔组织所占比例向远端逐渐增加,而神经束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和结缔组织相反.结论 应用AchE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股薄肌神经运动束的特征清晰可辨,结合显微解剖结果,能够明确股薄肌神经束的走行及分布情况.应用Loyez髓鞘染色法通过定量分析可明确神经纤维数,有助于选择合适的供体神经,保证两吻合神经之间达到相互匹配.  相似文献   
4.
腰骶丛神经的断层解剖学及可视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观测“虚拟中国人”(virtual Chinese Human,VCH)Ⅰ号女性腰骶丛神经连续横断面的走行,建立腰骶丛神经的可视化数字模型?方法 应用虚拟中国人女Ⅰ号(VCH-F Ⅰ)数据集,在薄层断面图像上观察腰骶丛神经的构成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应用Amira 3.1(TGS)软件对腰骶丛神经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结果 在VCH Femalel的骨盆薄层断面图像上可以清楚地显示了腰骶丛神经及其主要分支和盆腔的其它结构,重建的数字化模型可准确的反映腰骶丛神经的解剖学结构特点。结论 VCH Female Ⅰ号数据集能够提供完整精确的腰骶丛神经断面解剖,为腰骶丛神经损伤的影像诊断和外科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降钙素原﹙PCT﹚在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地收集216名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前及术后48小时的PCT、CRP、WBC、ESR测定值。比较这些指标在发生术后感染者与未发生术后感染者间的差异。结果 22名患者发生术后感染,发病率为10.2%。手术前各实验室指标在感染者与未感染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48小时各实验室指标中感染者PCT﹙=6.690,=0.000﹚、CRP﹙=3.024,=0.003﹚高于非感染者。ROC曲线结果表明,PCT﹙AUC=0.825﹚对于术后感染的诊断效果优于CRP﹙AUC=0.685﹚,PCT最佳临界点为0.6ng/ml。结论 PCT在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感染的诊断取得了较好效果,能够在感染早期及时发现感染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吻合神经血管的  相似文献   
7.
游离股薄肌移植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臂丛神经损伤行游离股薄肌移植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经甲醛防腐固定成人尸体下肢标本30侧。显露闭孔神经前支,沿其走行追踪各分支。自起止点完整游离、解剖20侧带主要神经血管蒂的股薄肌,仔细解剖、分离肌门处的分支,修洁神经、血管,显露肌支的各终支,观察各终支的形态及分布,沿终支向肌支近侧分离。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mm)、直尺(精确度为1mm)、圆规和量角器对各神经肌支及其终支的位置、长度及入肌点进行测量。结果支配股薄肌的神经恒定地来自闭孔神经前支内侧神经束,股薄肌支干内的神经束有1~4条,各束并行无交叉混合,入肌前分为股薄肌前、后支,共发出4~11支[(8.4±1.5)支]终末神经分支入肌,其中前支发出2~5支[(2.7±0.8)支],后支发出2~8支[(5.7±1.2)支]终末神经分支入肌,后支的终末神经分支数目大于前支(P=0),且前支与后支的入肌点在股薄肌短轴(矢状面)上的分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前、后支各有其相对应的神经束(组)。肌内血管、神经及肌纤维相互平行走行。结论在共血管蒂的基础上分离神经束,并在股薄肌远端根据其分布支配区将肌肉及肌腱劈开而分为两个独立的功能单位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59例,采用Frankel分级结合X线片、CT影像表现判断疗效。结果术后各项影像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大多数都有2~4级提高。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相邻两节段胸腰椎骨折致伤机制、生物力学特点及运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的稳定性及固定效果。方法对2002年1月~2008年12月共17例相邻两节段胸腰椎骨折采用GSS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均获得随访,固定后后凸角、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原突入椎管内骨块均基本复位或去除;随访时间9~70个月,平均28个月,术后常规卧床6w,椎体高度及后凸角无明显丢失,内固定无松动、断裂。固定前不全瘫的患者中,Frankel分级改善1~3级。结论 GSS用于相邻两节段胸腰椎骨折的内固定,具有安装简便、省时、固定牢靠等优点,结合早期常规卧床可获得良好的复位效果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髂腹股沟入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C型)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68例C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进行经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并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分析其手术情况、骨折复位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手术平均时间(112.5±25.6)min,术中未出现神经、肌肉、血管医源性损伤,术后无严重并发症.骨折复位Tometta评分:优40例,良24例,中4例;术后功能评定:优42例,良18例,可7例,差1例.结论 经髂腹股沟入路可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及功能恢复,是治疗C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