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茶多酚抗炎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茶多酚中含量最高、生物学效应最强的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其除了具有抗氧化、抗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突变和抗肿瘤形成的作用外,对抗炎也有着很强的作用。研究发现Eam在体内和体外通过抑制NF—KB活性及产生从而发挥抗炎作用;EGCG通过抑制IL-1β信号转导途径,抑制IL-1β分泌而抑制炎症反应;另外,EGCG可以通过TNF—α阻断IL-8释放,发挥潜在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EGCG还可以通过减少iNOS基因表达和NO产生,减轻因NO过量产生而导致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颅脑外伤仍是目前引起青壮年死亡和残障的首要因素,无论在平时或战时,都居创伤中首位或仅次于四肢骨折^①,在各级医院的急诊中相当常见。明确影响预后的因素,有利于迅速判断病情,并作出是否需要转院治疗决定。此外,也有助于与病人及其家属在第一时间内的交流病情。  相似文献   
4.
脑外伤预后评估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确急性脑外伤预后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对病情的迅速判断,对治疗也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笔者回顾性研究了本院2000—2005年收治的脑外伤患者,就急性期指标和预后关系进行分析,建立预后评估模型,并与同类文献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我院2013—2018年ICU抗菌药物用量与常见革兰阴性菌耐药率变化的关系,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调查我院ICU病房6年来抗菌药物用量和常见革兰阴性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6年来我院ICU病房抗菌药物的总用量逐年上升,碳青霉烯类和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使用量排在前两位。ICU病房分离的排名前3位的革兰阴性菌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2018年3种细菌的耐碳青霉烯菌株分离率分别达到了84.62%、53.54%和66.41%。相关性分析显示碳青霉烯类的用量与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r=0.871, P=0.024)及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r=0.900, P=0.015)成正相关,与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r=0.852, P=0.031)、头孢吡肟(r=0.817, P=0.047)及左氧氟沙星(r=0.857, P=0.029)的耐药率成正相关。结论 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与革兰阴性菌的耐药之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因此应严格控制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延缓细菌耐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依达拉奉对家兔失血性休克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兔失血性休克再灌注过程中血浆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与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水平的动态变化,以及肺脏、肾脏病理改变;并探讨依达拉奉的保护作用.方法 29只家兔全身肝素化后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C组,n=7)、失血性休克再灌注组(I/R组,n = 10)和依达拉奉保护组(L/R-edaravone组,n=12).后两组制作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模型,在10 min内通过左股动脉放血,维持平均动脉压(MAP)40 mmHg达到60 min.I/R-edar-avone组静脉应用依达拉奉.然后开始复苏,要求在60 min内回输全部失血和等量生理盐水,使MAP维持在失血前70%以上.休克后10 h L/R-edaravone组静脉再次应用依达拉奉.在复苏后20 h处死所有家兔,同时取所有兔的右肺部分组织和右肾部分组织作病理检查.分别测休克前、休克1 h、再灌注后1 h、5 h及20 h血浆MDA、SOD、NO含量.结果 休克前三组动物血浆MDA、NO及SOD含量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休克后I/R组家兔血浆MOA(5.35±0.29)μmol/L及NO(27.75±2.88) μmol/L水平均较C组的[(4.44±0.59)μmol/L,(25.01±4.95) μmol/L]要高,而I/R组的SOD水平(194.58±14.42)U/ml 较C组(210.86±24.54)U/ml要低(P均<0.01).复苏后20 h这些变化更加明显,I/R组MDA和NO水平持续增加[(5.69±0.24)μmol/L,(28.01±3.10)μmol/L,P<0.05],而SOD水平继续下降[(151.83±9.36)U/ml,P<0.05].与I/R组比较,I/R-edaravone组的MDA水平显著降低[(3.48±0.23) μmol/L,P<0.01],SOD水平明显升高[(195.10±11.87)U/ml,P<0.01].病理检查提示依达拉奉可以减轻肺脏和肾脏病理损害.结论 依达拉奉通过清除自由基,有效减轻失血性休克再灌注过程中重要脏器的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临床微生物标本采样送检和初始抗菌治疗用药情况,为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2年7月1日至12月31日和2013年7月1日至12月31日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ICU出院的所有病例,选取入住ICU时有确切感染证据并在当日接受抗菌治疗病例,对患者感染状况、初始抗菌药物使用、微生物标本送检信息和病原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841例出院病例中,443例入住ICU时有确切感染证据并接受初始抗菌治疗,其中仅30例(6.8%)在初始抗菌治疗前已有病原学送检结果.369例入住ICU时有感染部位的微生物样本可采,360例(97.6%)在入住ICU 3 d内有送检.送检标本以痰最多(占56.4%),其次为血标本17.4%,但仅有119例(33.1%)在首剂抗菌药物使用前完成标本采样.进一步分析接受初始广谱抗菌治疗的269例患者,入住ICU头3d也仅有33.5%病例是在首剂抗菌药物使用前完成标本采样;与使用前采样相比,首剂抗菌药物使用后采样培养的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等耐药菌检出率明显升高(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细菌等检出率在首剂抗菌药物使用前后采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收住ICU的感染患者初始经验性抗菌治疗前病原学证据缺少,微生物标本送检率虽高但普遍在首剂抗菌药物使用后采样,且以痰等非无菌部位标本为主,降低了病原检查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脓毒性休克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支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脓毒性休克 (septicshock)是指脓毒症病人经足量液体复苏仍持续低血压 (收缩压 <90mmHg或较基础水平下降幅度超过 4 0mmHg) ,伴有低灌流状态 (乳酸性酸中毒 ,少尿或急性意识改变 )或器官功能障碍。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后收缩压不低 ,但还存在低灌流和器官功能障碍 ,也应视为脓毒性休克[1] 。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是机体内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及病情严重程度变化的动态过程 ,实质上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不断加剧、恶化的结果。目前 ,脓毒性休克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 ,最主要的两个死因是多器官功能衰竭和顽固性低血压。要改…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本院近6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结构的变化趋势,评估依托自研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决策支持系统(aCDSS)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成效,为合理用药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构建知识库,设计嵌入式程序植入住院电子病历(EMR)医嘱系统,依托集成知识库和规则引擎实现与医院各信息系统无缝衔接,对抗菌药物医嘱的各个环节实现全过程、全病例、专业化与精细化智能管控。从医院HIS和aCDSS中提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每例出院患者的基本信息、抗菌药物使用医嘱明细和用量数据,对各类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用人次比及使用强度变化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自2015年依托自研的aCDSS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以来,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从44.18%逐年下降至2020年的38.70%,碳青霉烯、超广谱酶抑制剂复合物、替加环素、第三-四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等超广谱抗菌药物以及糖肽类、抗真菌药的使用率和使用人次比呈持续下降趋势,其中前三类超广谱抗菌药物均较2015年下降近50%。碳青霉烯类、替加环素的使用强度2015年以来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与2015年相比,2020年分别下降了29.6%和7.1%,而窄谱的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使用强度则持续升高,近三年使用强度占全部抗菌药物的28.2%。结论通过依托信息化为主的综合管理,本院近6年广谱、高价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持续下降,窄谱抗菌药物使用占比逐年增加,抗菌药物使用结构持续优化,管理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ICU患者血小板计数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中心ICU、外科重症病房(SICU)、急诊ICU(EICU)、神经重症病房830例(56.1±18.5)岁(3~98岁)患者入ICU后24h内APACHEⅡ分值及血小板计数。根据不同预后比较相应的APACHEⅡ分值及血小板计数。并按血小板水平分组分析其相应预后。结果预后良好组(n=711)的APACHEⅡ分值平均为7.8±4.5,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n=119)(19.0±8.3,P=0.000)。预后不良组血小板值为(147.6±116.9)×10^9/L,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172.4±91.0)×10^9/L,P=0.031]。入住ICU时APACHEⅡ分值与血小板计数呈显著负相关(r=-0.113,P=0.001)。血小板减少组较不良预后率为25.0%,显著高于血小板非减少组不良(11.0%,P=-0.000)。入住ICU时APACHEⅡ分值与血小板计数呈显著负相关(r=-0.113,P=0.001)。结论血小板减少症提示病情重且不良预后可能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