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胰腺炎患者C反应蛋白及内毒素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方法、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5月~2004年9月收治的219例SAP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总存活率92.69%(203219),非手术治疗组96.35%(132137),手术组92.68%(7682)。结论个体化综合性治疗SAP是安全有效的,但当继发明显感染、胆道梗阻或出现暴发性胰腺炎(FAP)时应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3.
圆滑番荔枝种子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圆滑番荔枝(Annona glabra)种子的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利用色谱技术分离纯化, 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己烷提取物鉴定18个化合物,其中14个为番荔素:glabrencin A (1), bullatencin (2), glabrencin B (3), uvariamicin-I (4), uvariamicin-II (5), uvariamicin-III (6), reticulatain-1 (7), desacetyluvaricin (8), 4-deoxyasimicin (9), asimicin (10), bullatacin (11), squamocin (12), motrilin (13), cherimolin-2 (14);豆甾醇(stigmasterol,15)及脂肪酸酰胺混合物:棕榈酸酰胺(palmitic amide,16),硬脂酸酰胺(stearic amide,17)和花生酸酰胺(arachidic amide,18).结论 glabrencin A (1),glabrencin B (3)为新番荔素;2,4~7,9,11,13,16~18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对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摄影基本原理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其次在此基础上剖析了计算机系统的结构(该设备的核心部分),最后对这种大型核医学成像系统进行诊断功能扩展方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进一步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水平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后功能性残留淋巴结转移且无远处转移患者131I最佳治疗反应(ER)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3月至2015年6月间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甲状腺双侧叶全切+淋巴结清扫术后首次行131I治疗时确诊为功能性残留淋巴结转移且无远处转移的PTC患者72例[男22例、女50例,年龄14~76(46.5±14.4)岁;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均正常]。根据治疗反应评估体系将患者分为ER组和非ER组。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估psTg、转移淋巴结大小(短径)对ER的预测价值。 结果:ER组44例,非ER组28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术后转移淋巴结个数和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82, χ2值:0.16~2.60,均 P>0.05);而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初始风险分层( χ2=33.38)、转移淋巴结大小( U=296.50)和psTg( U=11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sTg[比值比( OR)=0.047, 95% CI: 0.004~0.500, P=0.011]和转移淋巴结大小( OR=0.146, 95% CI: 0.032~0.666, P=0.013)是影响ER的独立因素,而ATA初始风险分层不是独立因素( OR=0.266, 95% CI: 0.051~1.390, P=0.116)。PsTg、转移淋巴结大小的ROC AUC分别为0.904、0.873;当psTg以20.05 μg/L为界值时,其预测ER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6.4%(27/28)和75.0%(33/44);当转移淋巴结大小以0.75 cm为界值时,其预测ER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8.6%(22/28)和81.8%(36/44)。 结论:PsTg可以较好地预测PTC术后功能性残留淋巴结转移患者131I疗效,转移淋巴结大小对疗效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首次血清预先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水平对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 方法 收集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首次行131I治疗的113例DT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2例、女性81例,年龄15~68(44.85±12.01)岁。将患者分为无远处转移(M0)组和远处转移(M1)组。所有患者在未服或停服左旋甲状腺素4周后,行甲状腺功能与抗体水平等检测,行131I治疗后全身显像(Rx-WBS)和局部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秩和检验对比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比较2组之间ps-Tg水平的差异;非参数法建立ps-Tg水平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得最佳诊断界值点(DCP)。 结果 M0组(85例)与M1组(28例)的病理类型、颈部淋巴转移情况及131I治疗剂量均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88、12.588、12.581,P=0.003、0.003、0.002);而性别、年龄、肿瘤分期、手术至首次检测ps-Tg的时间、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ps-Tg水平的M(P25~P75)分别为1.95(0.70~6.98) ng/mL和95.05(6.98~278.47) ng/m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17.5,P=0.000)。ps-Tg水平ROC曲线下面积为0.825(95%CI:0.713~0.936),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71.4%、91.8% 和86.7%,DCP为28.80 ng/mL。 结论 DTC术后首次血清ps-Tg水平对预测DTC远处转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撬拨技术辅助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治疗复位失败的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技巧。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们采用撬拨技术辅助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治疗21例复位失败的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其中Gartland Ⅲ型7例, Ⅳ型14例。手术在肘关节造影C臂机透视下进行, 初始复位失败后行经皮撬拨技术辅助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术后分别测量Baumann角、侧位肱头角评价复位质量, Flynn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本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为25~45 min, 平均36 min;骨折愈合时间为3~8周, 平均4.2周。术后随访时间为6~22个月, 平均11个月。术后无感染、医源性神经损伤、肘内翻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优18例, 良2例, 可1例, 优良率95.24%。结论克氏针撬拨技术是儿童骨折复位过程中的一种常用技术, 对初始复位失败的肱骨髁上骨折采用该技术治疗, 通过杠杆原理可以有效复位移位的骨折, 操作安全、简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核素全身骨显像的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经骨髓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前的骨显像表现,并与对应的X线、CT和MRI影像学检查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核素全身骨显像阳性率为91.1%(82/90)。多发病灶者占93.9%,主要分布于肋骨、胸骨、脊柱和盆骨,其中热区(浓聚区)病灶占87.0%,热区与冷区(减低区)共存病灶占13.0%;单发病灶者占6.1%,分布于肋骨、颅骨、髂骨、股骨。X线、CT诊断阳性率分别为64.1%(25/39)、94.9%(37/39)、97.4(38/39)。X线与CT和MRI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全身骨显像诊断阳性率与CT和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骨显像、CT和MRI联合诊断阳性率为100%(39/39)。结论多发性骨髓瘤全身骨显像阳性率高,结合MRI或CT检查可进一步提高其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胶质瘤术中mI粒子植入治疗的近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资料,其中,23例患者行单纯手术,另外35例利用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于术前或术中制定治疗计划,术中依据所制定的剂量,在肿瘤切除后的瘤床上植入mI粒子,处方剂量为140~188Gy。术后每2个月复查CT或MRI进行验证和质量评估,随访8~32个月,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生存期及放射性并发症。结果单纯手术组中有20例复发,复发率为87.0%;有3例死于术后并发症。术中mI粒子植入治疗组中有23例复发,复发率为65.7%;有5例死于术后并发症,4例发生顽固性脑水肿,3例发生放射性脑坏死。术中“I粒子植入治疗组肿瘤复发时间f(97.5±15.3)周】明显长于单纯手术组【(62.5±13.6)周](t=9.21,P〈0.05),生存期[(60.3±7.1)周】亦明显长于单纯手术组[(43.1±5.5)周1(t=13.03,P〈0.05)。单因素变量分析结果显示,世界卫生组织肿瘤病理分级与肿瘤切除程度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术中125I粒子植入治疗可降低脑胶质瘤的复发率,有效增加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
<正>胰腺癌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高,半数以上患者初诊时已合并远处转移,其中以肝脏转移最为常见。胰腺癌肝转移(pancreatic cancer with liver metastasis,PCLM)患者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不足6个月[1-2]。并肝脏转移被视为胰腺癌手术的相对禁忌证,推荐进行系统化疗。近年来化疗药物及方案较吉西他滨单药均有所进步,但仍未能显著提高PCLM患者长期生存期[3]。作为最具治愈潜能和提高远期生存的治疗手段,外科手术在PCLM患者中的探索和尝试一直没有停止。转移灶的根治性切除是结直肠癌肝转移、肠道神经内分泌瘤肝转移以及胰腺神经内分泌瘤肝转移等消化系转移癌的有效治疗手段[4],但目前PCLM的外科治疗策略尚未达成共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经过严格挑选的PCLM患者可能通过外科手术获益。因此,进一步探索PCLM的外科治疗策略,改善其预后成为胰腺癌诊疗中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