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道小剂量人α干扰素和清开灵联合抗病毒疗法治疗EHF病人,结果治疗组在低血压持续时间,血小板恢复时间,出血点、瘀斑消失时间,尿蛋白消失时间和少尿期天数等五项指标均比对照组少,有明显差异;在死亡率观察中,对照组为4%,治疗组无死亡。  相似文献   
2.
自1955年1月至1977年12月,我院共收治破伤风患者134例,现小结如下。临床资料一、性别、年龄:134例中男93例,女41例。年龄最小4天,最大77岁,以0~9岁(41例)及10~19岁(40例)两组为最多,占61%;其次为50岁以上组24例,占18%;再次为20~29岁组18例,占13%。二、年份分布及发病地区:1963年开始发病例数有逐年下降趋势(表1)。123例(92%)来自农村,11例(8%)发病于市区。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出血热(EHF)。在我国已有50多年的历史,分布广,流行严重,除台湾和青海外,我国各省均有病例报告。不少病人早期症状不典型并存在多种临床特殊类型,以致常有误诊,为了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本病,近年来不少实验室报导了多种免疫学诊断新技术,作者等用 RFC—SPA 法(二步法)检测病人血清抗体,以早期快速诊断 EHF。1986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要求以检测 EHF 抗原抗体作为确诊的依据。近年我们又探索。直接从 EHF 病人血片中以 RFC—SPA 法的一步法检测抗原获得满意结果。本法在 EHF 病程早期就能检出抗原,取材方便,操作简便、快速,克服检测抗体不易普遍推广的缺点。具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EHF)的临床治疗方法不断改善,在按不同病期采取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特异性治疗已逐渐受到重视。为寻求进一步的病原治疗措施,降低病死率,我们应用小剂量人α干扰素(α—IFN)和清开灵(中药注射液)联合抗病毒疗法治疗 EHF 病人,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制了阿斯匹林胃内漂浮型缓释片剂.以降低阿斯匹林的释放速率,减轻阿斯匹林对胃壁的刺激。测定了它的体外溶出速度、兔血药浓度及人体血药浓度,与普通阿斯匹林片剂进行了比较。体外溶出速度普通片30min释放80%,漂浮片T50为0.87h,Td为1.22h;在兔体内普通片与漂浮片的达峰时,达峰浓度及AUC~(0-6)无显著差异;人体内普通片与漂浮片的达峰浓度无显著差异,达峰时有显著差异(P<0.05),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时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EHF)其病情复杂、易变,虽其治疗方案较多,但病死率仍高达5~10%。1988年本研究组收住院EHF病人共489例,病死率为2.45%。我们认为本病的预后不仅与病型、治疗早晚、有无合并症有关外,它与恰当护理与管理密相关,现将本病护理的一些体会报告如下一。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肝功能ALT的临床观察张兴毅1张惠泉2潘永琴1我们于近几年内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261例,观察肝功能ALT有改变者79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发病6日以内的住院患者,平均入院病日为3.8天。其中男183例,女78...  相似文献   
8.
葡萄球菌 A 蛋白(staphyococcal prot-einA.SpA)具有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血清中 IgG 的 FC 段结合的能力,据此将血清致敏的SpA 菌体与带有抗原的细胞作用,观察 SpA菌体花环形成细胞(Rosette Formatio(?)Cell-SpA,RFC-SpA)的 Sp(?)花环试验可用于细胞表面标志检测,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和疾病的诊断。本文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用RFC—SpA 试验检测病人血清、尿和微量全血标本的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  相似文献   
9.
乙肝病毒携带者肝脏病理检查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携带者(ASC)的肝脏病理特点,对其临床意义作一探讨。方法:通过肝病专科门诊选择病史超过1年的ASC141例,进行肝病理检查,男120例,女21例,年龄17-46岁,平均31.3岁,大三阳75例,小三阳66例,平均病程6.6年。结果:141例ASC中G0-1 96例占68.09%,G2~3 45例占31.01%,S0-1 92例占65.25%,S2~3 49例占34.75%,G2-3S2-3 33例占23.4%;且大三阳和小三阳之间的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SC虽然临床上无症状,肝功能转氨酶正常,但肝脏病理检查近30%有炎症活动和不同程度纤维化,需给以必要的抗病毒治疗和护肝治疗,以防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相似文献   
10.
血清HBeAg阴性型慢乙肝的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试图从临床病理学角度观察血清HbeAg阴性型慢乙肝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门诊随机选择 6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其中HBsAg +、HBeAg(+ )、HBcAb +即HBeAg阳性组 3 4例 ;HBsAg +、HBeAb +、HBcAb +即HBeAg阴性组 3 1例。分别给以检测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和肝穿刺病理学检查 ,以进行两组间比较评价。结果 ①血清生化指标 :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的各项生化指标的异常率 (ALT、AST、TB、GGT)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②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的血清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分别为 172 12± 2 3 5 2ng/ml和 180 3 8± 3 1 2 7ng/ml(P >0 0 5 ) ;Ⅳ型胶原分别为 12 8 3 2± 46 15ng/ml和 13 2 5 7± 2 3 5 2ng/ml(P >0 0 5 ) ;层黏蛋白分别为 1 92± 0 3 4u/ml和 1 73± 0 19u/ml(P >0 0 5 )。③肝脏的炎症活动度和肝纤维化程度 :HBeAg阴性组和HBeAg阳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HBeAg阴性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上应予重视 ,强调开展肝活组织检查的重要性 ,可以明确诊断 ,进行疗效观察并应给以相应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