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不同炮制方法对芫花中4种黄酮苷元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芫花不同炮制品中4种黄酮苷元成分的含量,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对4种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Hanbon Hedera 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0.4%醋酸水溶液(70∶30),流速1.0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338nm。结果:在线性范围内,木犀草素、芹菜素、3'-羟基芫花素、芫花素4种化合物分离度良好。在相应浓度范围内,4种化合物线性关系良好,r均在0.999 8以上;精密度RSD≤1.64%;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69%~101.70%。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适用于芫花不同炮制品中4种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在7种炮制方法中,醋制法(药典)较其他6种方法能明显提高木犀草素、芹菜素、3'-羟基芫花素、芫花素的含量,同时能提高总黄酮苷元含量。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中药鉴定学课程跨校修读智慧学习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教学内容精品特色、创新性、实践性、相容性不强,教学模式互动性不够,考核方式不可控,缺乏评估和动态的教学管理机制等问题,分别开展了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教学管理等跨校修读课程的运行机制与实践研究,提出了教学内容“创新性-相容性-实践性”相结合,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网络平台-课堂讲授”线上-线下相结合,考核方式“全面性-可控性-真实性”相结合,教学管理“可监管-能评估-重更新”相结合的创新运行机制,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药用植物学是国内中药相关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因此,野外实习在教学体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根据药用植物学课程特点和优势,强调野外实习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通过教学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深入挖掘野外实习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分析“课程思政”构建过程中实习目标、实习内容、实习考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措施。以期通过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初步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推进野外实习“课程思政”快速发展,为培养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康廷国  张慧  李峰  王添敏  许亮  张建逵  李娜  宋慧鹏  李思雨 《中草药》2024,55(11):3579-3587
中药传统性状一般是指感官获得的宏观性状,如形、色、气、味等,不包括微观性状。在中药“辨状论质”相关研究中发现,中药的微观性状(显微特征)也与其质量相关,且其特征更容易量化和数字化,在中药“辨状论质”的机制探讨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此,依据遗传学中“性状”的概念,结合中药的特点,将中药的微观性状(显微特征)与宏观性状合二为一,提出“中药性状学”的概念,即对中药所呈现的宏观和微观性状进行表征和研究的应用科学。中药性状学不仅能够揭示中药“辨状论质”机制和传统的中药鉴别经验的科学内涵,而且还能与中药化学、中药生物学质量标志物关联(三学关联),建立符合中医整体观的中药质量三维评价体系。因此有必要将其内涵、任务、地位加以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中药质量评价和控制。  相似文献   
5.
中药是当今新药研发的重要来源之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药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促进了中药理论的不断创新。建立既符合中药特点又适应现代药物研发的理论和技术是中药药效物质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课题组近5 年的研究实例,介绍了中药活性成分发现的关键技术,包括化合物库制备-活性评价-结构鉴定一体化技术、生物垂钓和化学垂钓技术、基于配体和受体的虚拟筛选技术、中药谱效关联发现技术、等效成分群发现技术等,以期为中药药效物质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进而加快中药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红花黄色素类化合物是红花的重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神经保护等药理活性。本文通过对红花黄色素类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其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探讨中药复方中该类化合物的代谢过程及规律,为红花及其制剂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此外,由于红花黄色素类化合物在体内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本文同时关注了提高红花黄色素类生物利用度的相关研究,以期为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