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8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91篇
预防医学   39篇
药学   29篇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包皮环切手术时机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梁朝朝  孟刚 《男性学杂志》1997,11(4):234-236
对32例不同年龄的包茎,包皮过长患者及正常包皮的包皮内板进行病理学研究发现,包茎患者的包皮内板在3~15岁时表现为炎细胞浸润皮浅层,15~20岁表现为炎细胞浸润真皮全层;20岁以后出现炎细胞浸润更加明显及上皮细胞增生乳头增加,包皮过长患者由于清洗的时间间隔不同,病理变化亦不同,结合电镜结果及麻醉护理需要,提出了包皮环主的最佳手术时机是10~14岁。  相似文献   
2.
胃类癌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类癌的诊断、病理学特点及治疗选择。方法对1980~2000年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胃类癌22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2例中8例术前经胃镜活检确诊,3例术中经快速病理诊断,11例为术后病理证实。全组均予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局部切除,8例行胃大部切除术,10例为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1例为全胃切除术,1例做了全胃切除加肝左叶切除术。随访1~10年,死亡9例,其中6例死于类癌复发伴广泛转移;1例伴有胃腺癌者死于胃腺癌复发和转移;1例术后经支气管镜证实合并支气管类癌,而后死于肝转移。结论胃镜检查是术前发现胃类癌的重要手段,病理学诊断是最后确诊的主要方法。胃类癌的治疗取决于肿瘤的大小、浸润程度及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3.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恶性横纹肌样瘤一例徐培坤李汉杰吴高远孟刚作者单位:230022安徽医科大学附院(徐培坤、李汉杰、吴高远),病理教研室(孟刚)患者男,46岁。因头痛2月,加重并右眼视物模糊15天入院。头颅CT平扫示右额叶前部类圆形高密度巨大占位,累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像学表现为肺部纯磨玻璃结节(pure ground glass nodules,p GGN)的病理组成,并分析结节内各成分在形成CT值中的作用。方法分析59例p GGN的肺腺癌结节CT值与胶原纤维、弹力纤维、肺泡腔内巨噬细胞含量、肺泡间隔的关系。结果 59例p GGN中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 20例、微浸润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 19例、浸润性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noma,IAC) 20例。其中AIS、MIA、IAC的结节最大截面直径均值分别为(0.73±0.33)、(1.15±0.37)、(1.48±0.46)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IS的CT均值(-667±114) HU,MIA的CT均值(-634±98) HU,IAC的CT均值(-495±136) HU,三组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CT值与肺泡间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呈线性回归关系,系数为正; CT值与肺泡腔内巨噬细胞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呈线性回归关系,系数为负。结论 p GGN中肺泡间隔及肺泡腔内巨噬细胞含量对CT值的形成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淋巴结血管内T细胞淋巴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内淋巴瘤 (IV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 1例腹股沟淋巴结IVL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男性 31岁 ,不明原因高热伴消瘦 5 0天 ,右腹股沟直径 1cm淋巴结 1枚 ,B超示肝脏轻度增大 ,血LDH明显升高伴ESR及转氨酶轻度升高 ,外周血WBC 3 3× 10 7/L ,骨髓像、多种病原及各肿瘤相关抗原检测均无异常。病理活检 :腹股沟淋巴结大部分破坏 ,代之以大量扩张的中小血管 ,腔内充满大量异型淋巴样细胞 ,局部伴管壁、管周浸润并累及结外脂肪组织。瘤细胞免疫表型CD4 5、CD4 5RO、CD3阳性 ,CK、CD6 8、CD79α、CD2 0均阴性 ,血管壁及内皮细胞CD31、CD34阳性。行CHOP化疗后症状缓解 ,现仍在随访中。结论 IVL是一罕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好发于中枢神经系统及皮肤 ,其他部位少见 ,绝大数为B细胞型 ,T型罕见 ,以浅表淋巴结活检确诊者尚无报道。临床表现有一定提示性 ,确诊靠组织病理学检查 ,部分病例对化疗敏感 ,但多数病例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性疾病与血浆过氧化脂质(LPO)、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关系。方法:用改良硫代巴比妥法、黄嘌呤氧化酶法和谷胱甘肽氧化酶法对44例急性颅内出血患者血浆LPO,SOD和GSH-PX含量测定,并以26例正常对照。结果: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LPO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01),而SOD、GSH-PX显著低于正常人组(P<0.001、P<0.05)。LPO与SOD、GSH-PX呈负相关(r=-0.28,r=-0.38)。结论:血浆中LPO、SOD、GSH-PX含量测定对判断急性脑出血性疾病严重程度、评估预后及辅助治疗有一定参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鼻咽癌肿瘤细胞增殖与凋亡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鼻咽癌肿瘤细胞增殖与产凋亡的关系及bcl-2表达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65例鼻咽癌活检组织及15例癌旁组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bcl-2和PCNA;HE染色中作核分裂计数,并将后两者合并为增殖指数;用原位末端标记法(ISEL法)显示44例鼻咽及15例癌旁组织中的细胞凋亡。结果 ①鼻咽癌PCNA、核分裂像数、凋亡细胞数均高于癌旁上皮组织,但与组织分型无关;增殖指数与凋亡细胞数呈正相关。②b  相似文献   
8.
尿激酶是治疗各种急性血栓性疾病的常用药,临床使用安全,极少发生过敏性反应.本文报道1例血液透析患者使用尿激酶体外溶栓后导致过敏性休克的典型临床经过,供同行借鉴.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8岁,因慢性肾功能衰竭(终末期)合并肝硬化腹水行维持性血液透析5月余.因每次血液透析后透析器纤维蛋白凝块堵塞明显,经增加肝素量后透析器静脉端仍有较多纤维蛋白凝块附着.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体系的使命、基本概念、工作机制和能力,并提出看法和建议;方法:采用文献收集、专题小组讨论、重要知情人采用深入访谈等方法定性研究监测技术体系的使命、工作机制和能力。结果: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体系的使命是通过发现、干预危害公众健康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减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反复发生,降低患者、使用者和其它人员使用医疗器械产品的风险;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体系应包括掌握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状况和发展趁势等七大职能主要是通过对上市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模式的描述,发生频率的测量,发生原因的分析、发生趋势的预测、监测技术工作分析总结来开展工作,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工作过程应包括报告收集、分析、解释、反馈四个基本环节,结论:明确使命,确定职能、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工作,是有效开展监测技术工作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瘢痕疙瘩的形成与Langerhans细胞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Langerhans细胞与瘢痕疙瘩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S-100蛋白在瘢痕疙瘩的浸润部、增生部、老化部与正常皮肤组织中表达。结果瘢痕疙瘩组织浸润部、增生部中S-100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的Langerhans细胞明显增多。统计学处理:瘢痕疙瘩的增生部、浸润部与正常皮肤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瘢痕疙瘩的浸润部、增生部、老化部差异有显著性(浸润部〉增生部〉老化部或正常皮肤(P〈0.01),而正常皮肤与瘢痕疙瘩老化部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Langer—hans细胞在瘢痕疙瘩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