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2.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成像原始数据,了解左心室形态变化,评价整体左心室功能。方法:收集90例患者冠状动脉成像原始数据,行MPR,观察左心室形态和各心肌节段的变化,并应用心功能分析软件自动计算出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舒张末期容积(EDV)和射血分数(EF)。根据冠状动脉、左心室形态及整体左心室功能,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冠心病组、左心室肥厚组及心功能衰竭组,结合各组左心室形态变化,将左心室ESV、EDV和EF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冠状动脉和左心室形态正常;冠心病组左心室壁局限性增厚7例和变薄13例;左心室肥厚组左心室缩小、心室壁增厚;心功能衰竭组心室扩大、室壁普遍变薄。对照组、冠心病组、左心室肥厚组、心功能衰竭组平均EDV和ESV分别为(133.58±14.91)mL、(51.33±11.06)mL;(130.68±11.53)mL、(56.16±8.24)mL;(97.59±8.18)mL、(29.53±4.78)mL;(229.40±50.64)mL、(171.27±60.64)mL。冠心病组与对照组平均EDV和E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肥厚组及心功能衰竭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冠心病组、左心室肥厚组、心功能衰竭组EF分别为(61.25±5.83)%、(56.37±6.79)%、(68.94±5.36)%和(26.33±8.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冠状动脉成像原始数据,结合冠状动脉及左心室形态改变,无创评价左心室整体功能,实用而可行,可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门静脉系统三维解剖结构及其与左侧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分布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2年9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行上腹部CT检查的18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CT影像学资料并重建门静脉系统三维图像,进行门静脉系统解剖结构分型,并分析其中61例左侧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的CT或MR二维图像及其临床资料,记录肿瘤原发部位,观察肝转移病灶的位置、数目以及门静脉系统的解剖类型。结果肠系膜上静脉(SMV)和脾静脉(sV)汇合成门静脉主干(MPV),在肝门处分为门静脉右支(RPV)和门静脉左支(LPV)进入肝脏(A型)者占83.98%(152/181),其中肠系膜下静脉(IMV)汇入SMV(A1亚型)65例(35.91%),IMV汇人SV(A2亚型)64例(35.36%),1MV汇入门静脉角(A3亚型)23例(12.71%);其他变异(B、C和D型)者29例,占16.02%。61例左侧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中,IMV汇人门静脉角者12例,其肝转移灶均分布在肝左右叶(100%);而IMV汇入SMV或SV者49例,其肝转移灶分布在肝左右叶者30例(61.22%),分布在肝左或右叶者19例(38.78%),两种IMV汇入门静脉类型其肝转移灶分布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9例IMV汇人SV的患者中,肝内门静脉为2支型(A2亚型)者28例,其肝转移灶分布在肝左右叶者21例(75.00%),分布在肝左或右叶者7例(25.00%);而肝内门静脉为3支型(B2+C2亚型)的11例中,肝转移灶分布在肝左右叶者3例(27.27%),分布在肝左或右叶者8例(72.73%),两者的肝转移灶分布构成比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伊〈0.01)。结论门静脉系统的解剖结构复杂多变,与左侧结直肠癌肝转移病灶的分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接受检查的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均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其颈动脉检查,并且观察两组颈动脉斑块大小以及形状,研究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不稳定性斑块明显高于稳定性斑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不稳定性斑块明显低于稳定性斑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狭窄处的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临床上因为其没有创伤而广泛被接受,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斑块,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临床上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虚拟肝血管三维重建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MR图像建立肝血管三维模型和虚拟肝切除在肝切除手术方案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23例肝肿瘤患者肝脏静脉期MR图像重建肝血管三维模型,以任意角度显示肝脏、肿瘤及肝静脉、门静脉系统.在保证余肝充分门静脉供血及静脉回流的前提下行虚拟肝切除,计算拟切除肝体积及余肝体积,据此制定肝肿瘤切除手术方案并实施手术.结果 23例肝三维模型均可详细显示肝肿瘤及其血管解剖关系,虚拟肝切除评估肿瘤均可被切除.15例患者接受常规肝切除术,8例因肝右下静脉、肝中静脉变异或剥离肝中静脉而改变手术方案.23例肝肿瘤被完整切除,1例发生胆瘘,无肝功能衰竭病例.结论 肝肿瘤与血管MRI三维重建模型及虚拟肝切除术可用于指导肝肿瘤切除方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浸润性导管癌(IDC)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ADC值与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共45个病灶)经病理学证实为IDC的动态增强MRI及DWI表现,测量肿块的早期强化率、ADC值,描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对不同病理学分级IDC的早期强化率、TIC曲线分型及ADC值进行组间比较,并分析其与病理组织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43例IDC中,Ⅰ级8例,Ⅱ级24例,Ⅲ级11例。不同级别IDC两两比较,早期强化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TIC曲线分型、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DC的TIC曲线分型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关系(r=0.40,P<0.01),与ADC值呈负相关(r=-0.79,P<0.01)。正常乳腺组织与不同病理组织分级IDC的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乳腺动态增强MRI的TIC曲线结合ADC值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IDC的组织学分级。  相似文献   
9.
精准肝癌切除术(附32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精准肝切除技术在肝癌切除中的价值。方法我院2007年7月至2009年9月期间对32例肝细胞癌患者术前行常规MRI检查,用3D-Doctor软件行包括下腔静脉、门静脉、肝静脉和肝短静脉的三维影像重建,测量全肝体积、肿瘤体积、余肝体积和余肝体积/标准肝体积(SFLVR)。根据三维影像重建的结果设计手术方案,并指导肝癌切除。术后随访1~27个月,中位时间为12个月。结果本组32例患者肝脏MRI检查的影像资料经三维重建后均能从各个角度显示肝内静脉走向及其与肿瘤的空间关系,并计算出全肝体积为(1353±419)ml,肿瘤体积为(287±248)ml,余肝体积为(830±289)ml,SFLVR为(71±22)%。32例中8例行右半肝切除术,2例行左半肝切除术,22例行肝段或部分切除术。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例,胆瘘1例,中等量(500~3000ml)腹水8例,大量(3000ml以上)腹水2例(其中伴肝功能不全1例)。术后6和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7%,术后3、6及12个月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8%、72%和72%。结论精准肝切除技术能直观显示肝脏静脉以及与肿瘤的关系,模拟肝切除并选择适当的术式,可提高肝癌切除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螺旋CT三维测量(SCT-3DM)指导颧骨整形的有效方法.方法:随机取成人颅骨标本十具,沿眶上缘、颞点以上平面锯开,分别于垂体窝中心点(PFC)和鞍背中点(DSC)垂直插入定位针;沿颧弓、颞颧缝、颧骨隆凸、眶下缘、颧颌缝、梨状孔外缘置定位线;行SCT薄层容积扫描,源像输入AW4.0工作站作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及表面遮盖显示等重建,测针颧距(ZND)、针弓距(AND)及矫正角(ZRA)、颧轴角(ZAA);标本作实体解剖测量.SSPS13.0软件包对照分析两种测量结果统计学差异.结果:正常颧骨体及颧弓平面与PFC为球心的球面基本重合,与DSC为非球面重合;ZND与AND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ZRA、ZAA有辅助空间定位作用.3DM结果与实体测量比较呈高相关性(均r>0.99).结论:以PFC为球心的球面法空间定位及SCT-3DM对指导颧骨整形术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