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药学   10篇
  1996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链霉菌SIA-73-4137能产生一系列抗肿瘤蒽环类抗生素.将其用酸水解,分析水解后配基的质谱和TLC结果,证明为洋红霉酮和13-二氢洋红霉酮;糖部分则含有柔红糖胺.  相似文献   
3.
前言放线菌是抗生素、生理活性物质、酶等的产生菌,也是广泛利用和研究的重要的发酵微生物.放线菌产生抗生素的历史已达四十年,在这个期间,虽然用各种各样的菌株进行工业化培养,但未出现有关安全性的问题,对自然环境也没有发生重大影响.那是因为,放线菌作为土壤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已与人类有长期接触,而且,部分菌株经实验证明是安全的.关于放线菌的遗传问题,开始,英国  相似文献   
4.
癌症化疗药物的局限性之一是选择性差,用药后往往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杀伤宿主正常细胞和破坏免疫细胞的机能,临床上常见一些癌症患者最后死于感染并发症。用传统的筛选模型从微生物中筛选抗癌物质所获得的抗癌抗生素,往往也克服不了上述这种局限性。近几年来研究和寻求选择性好,对正常细胞影响较小的免疫型药物已为各国所重视。 利用免疫佐剂治疗癌症的方法主要是基于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刺激,提高宿主抗癌免疫反应水平,这种非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成功,引导人们着重注意在宿主抗癌活性的细胞基础上。就活性细胞而论,除了T、B等淋巴细胞外,活化巨噬细胞无论在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功能方面都被认为是宿主抗癌防御机制的效应细胞之一。巨噬细胞经刺激剂刺激后发生功能变化,转变成活化巨噬细胞,于体内外均有显著的非特异性的抗瘤能  相似文献   
5.
对杂色云芝深层培养后提取的胞内多糖进行部分药理试验,发现胞内多糖对小鼠移植性肿瘤S-180,H-22的抑瘤率为30~47%,能改善小鼠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降低四氯化碳中毒小鼠和大鼠的SGPT以及减轻大鼠肝细胞中毒性损害。能延长水合氯醛所致睡眠时间,提高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所致的睡眠率。单次腹腔注射LD_(50)为152.4±21.1mg/kg,口服未见明显毒付作用。  相似文献   
6.
现在对感染症最广泛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耐药性机理,是由于细胞外膜的非通透性和细菌产生的钝化酶(主要是β-内酰胺酶)而失去活性的。所以新的β-内酰胺药物研制的方向主要是对各种菌种的细胞外膜通透性要好,抗菌谱要广,并对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有耐酶性,保持β-内酰胺环,其目的是增强抗菌活性。在β-内酰胺酶中,分解青霉素类的为青霉素酶,分解头孢菌素的为头孢菌素酶。  相似文献   
7.
新的抗肿瘤药物阿克拉霉素 A(ACM)是蒽环类抗生素。与它的同系物亚利德亚霉素相比较,经口服之后,具有消化道吸收快的特点。作者研究了三种鼠固体瘤,结肠腺癌26(C_(26))和38(C_(38))以及路易士氏肺癌(LL)口服 ACM 的抗肿瘤效果。报导过对 C_(26)和 C_(38)肿瘤有明显的延长寿命的效果。在本文中报导 ACM 经口服后对 LL 癌肺转移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8.
沙利霉素产生菌2612-45株在工业生产中的生理代谢吴访其,杨晓雁(国家医药管理局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成都610051)郑成明,庄志诚(新北江制药有限公司,清远511338)Physiologicalmetabolismofsalinomycinp...  相似文献   
9.
1.耐药性的生物化学机制一修饰酶链霉素、卡那霉素、艮他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遗传因子存在于细菌的染色体和质粒中,由人体分离的耐药菌中,特别是对多种抗生素耐药菌,大多是质粒性耐药菌。由于转位子的发现,两者的区别不是绝对明显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遗传因子的作用有三个,(1)产生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修饰酶,(2)使作用部位核蛋白体产生耐药作用,(3)发生输送系统的变化。三种类型的耐药性机构或单独或同时存在,并且相互影响。临床分离的葡萄球菌、肠道细菌、绿脓杆菌等耐药菌的耐药性是质粒性的,大都可产生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修饰酶。  相似文献   
10.
三株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生菌:产二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ambofaciens)产生螺旋霉素(Spiramycin),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产生泰乐菌素(tylosin),卷须链霉菌(Streptomyces cirratur)产生缠霉素。这三株菌株当用溶菌酶处理时,在高渗培养基中很容易形成原生质体。若在再生培养基中添补原生质扩张剂,则三种原生质体再生形成菌丝体的频率可达90~100%。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