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45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5篇
  1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发病原因未十分明确的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3种亚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未定型结肠炎(indeterminate colitis,IC)[1-2]。目前IBD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基因、环境、免疫及肠道菌群相关⑴。人体肠道中定植着大量的菌群、真菌、病毒,它们的失调在IBD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报道,IBD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减少⑶,并且IBD的菌群失调持续存在,已经达到黏膜缓解的患者,肠道菌群依旧与健康人不同,处于失调状态⑷。  相似文献   
2.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表现为中重度疼痛,长期疼痛可诱发其他脏器病变,给患者身体和心理带来巨大伤害。目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手段多样,药物治疗仍是其主要治疗方式之一,西药主要有钙离子通道调节剂、抗抑郁药、非甾体抗炎药、外用贴剂、阿片类药物及其他类型药物;传统中药认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由脏腑功能失调,治疗应从调和气血、恢复肝脾功能入手,治疗目的在于缓解疼痛,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相关文献,介绍了中西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现状及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中下段直肠癌的表达及与直肠系膜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病理大切片技术前瞻性研究56例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的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组织MMP-2的表达。结果75%(42/56)的中下段直肠癌MMP-2表达阳性;T2、T3期直肠癌MMP-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9.6%和88.9%,明显高于T1期直肠癌的33.3%(P=0.013)。Ming分型中,浸润型直肠癌MMP-2表达阳性率为91.2%,明显高于膨胀型直肠癌的40.0%(P=0.001)。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率为64.3%(36/56)。系膜转移阳性的36例中有31例(86.1%)MMP-2表达阳性,而系膜转移阴性的20例中仅11例(55.0%)MMP-2表达阳性(P=0.01)。结论中下段直肠癌MMP-2表达与浸润深度和Ming分型密切相关。MMP-2可能参与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中药鉴定学》课程改革及教学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鉴定学是传统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院校中药专业的专业课。课程从成立到成熟到发展,经历了数十年的历程,教材经历了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不断修订完善,成为了目前高等院校学科中比较成熟的一门课程。中药鉴定学主要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中下段直肠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状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初步探讨中下段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 应用CK-20免疫组化技术对56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共计661枚淋巴结检测微转移,同时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情况.结果 57.1%(32/56)中下段直肠癌VEGF表达阳性;T3直肠癌VEGF表达阳性率为74.1%,明显高于T2和T1直肠癌的43.5%和33.3%(P=0.043);淋巴结转移阳性的中下段直肠癌VEGF表达阳性率为72.4%,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40.7%(P=0.017);20例(35.7%)中下段直肠癌患者67枚(10.1%)淋巴结检出微转移,该20例检测出淋巴结微转移的癌组织中15例(75%)VEGF表达阳性,而36例未检测出淋巴结微转移的癌组织中仅有17例(47.2%)VEGF表达阳性,(P=0.044).结论 中下段直肠癌VEGF表达状况与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可能参与中下段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诱导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凋亡以及对肝癌细胞侵袭性的抑制作用.方法 自2004年至2005年7月,体外培养SMMC7721人肝癌细胞系,在培养液中加入VES共育,用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培养6、24、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癌细胞的凋亡,小孔趋化试验检测肝癌细胞的体外侵袭性变化.结果 在加入VES后肝癌细胞的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在48 h加入VES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肝癌细胞的小孔趋化试验明显受到抑制.结论 VES具有体外诱导人肝癌细胞系凋亡以及抑制肝癌细胞体外侵袭性的作用,是潜在的抗肿瘤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诱导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凋亡以及对肝癌细胞侵袭性的抑制作用。方法自2004年至2005年7月,体外培养SMMC7721人肝癌细胞系,在培养液中加入VES共育,用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培养6、24、48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癌细胞的凋亡,小孔趋化试验检测肝癌细胞的体外侵袭性变化。结果在加入VES后肝癌细胞的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在48h加入VES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肝癌细胞的小孔趋化试验明显受到抑制。结论VES具有体外诱导人肝癌细胞系凋亡以及抑制肝癌细胞体外侵袭性的作用,是潜在的抗肿瘤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下段直肠癌系膜环周切缘与直肠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环周切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病理大切片技术,前瞻性研究56例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环周切缘侵犯情况。结果中下段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为13%(7/56),远处复发率为25% (14/56);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环周切缘阳性率为21%(12/56);环周切缘阳性的中下段直肠癌局部复发率为33%(4/12),明显高于环周切缘阴性的7%(3/44)(χ^2=6.061,P=0.014);前者远处复发率为50%(6/12),后者为18%(8/44)(χ^2=5.091,P=0.02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环周切缘与生存时间密切相关(log-rank,P=0.011);环周切缘阳性的中下段直肠癌患者3年生存率为41.7%,明显低于环周切缘阴性者的70.4%。T3直肠癌环周切缘阳性率为37%(10/27),明显高于T1和T2的0/6和9%(2/23)(χ^2=7.758,P=0.021)。肿瘤直径≥5 cm直肠癌环周切缘阳性率为39%(7/18),明显高于肿瘤直径〈5 cm的13%(5/38)(χ^2=4.803,P=0.028)。结论环周切缘侵犯与浸润深度和肿瘤直径密切相关,是影响中下段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AAA)发病与患者血清CD40及其配体(CD40L)浓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30例诊断明确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病例组)与26例健康人群(正常组)进行对照研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CD40和CD40L水平,应用统计学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CD40/CD40L与腹主动脉瘤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血清CD40浓度为(96.20±26.26) ng/L,高于正常组的(76.22±6.39) n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血清CD40L浓度为(746.20±215.46) ng/L,明显高于正常组的(503.07±75.32) n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AA患者血清CD40和CD40L浓度明显高于健康人群,提示CD40/CD40L可能参与了AAA的发病.  相似文献   
10.
杨毅  谢慧明  吴方睿  吴泽宇 《中草药》2008,39(10):1572-1574
目的建立了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蒜中蒜氨酸的方法。方法衍生化试剂为邻苯二甲醛(OPA),采用Waters Symetry C18色谱柱(150 mm×3.9 mm),以0.05 mol/L pH 7.0的磷酸缓冲液-乙腈(70∶30)为流动相,体积流量0.8 mL/min,检测波长337 nm。结果蒜氨酸在0.01~0.20 mg/mL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检测限为0.01 mg/mL,平均回收率为93.9%,RSD为2.1%(n=5)。结论本方法检测快速,定量准确,可用于大蒜中蒜氨酸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