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皮肤病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将7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仅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静脉点滴.观察治疗效果,记录治疗后腹痛缓解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腹痛缓解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血淀粉酶、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阍均短于对照组.结论:血必净对于急性胰腺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西布曲明致复发性口腔溃疡3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盐酸西布曲明(商品名曲美,Sibutramin)是一种肥胖症治疗药物.它作用于中枢系统,主要通过其胺类代谢产物抑制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的再摄取而增强饱食感.本品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口干、厌食、失眠、便秘、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致复发性口腔溃疡未见报道.目前该药在一些年青女性中有滥用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轻型胰腺炎病人早期摄食与禁食两种治疗措施的安全性和对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将72例急性轻型胰腺炎病人随机分为A(早期摄食)组与B(禁食治疗)组。对入选病人治疗过程中,淀粉酶水平、炎症反应和平均住院时间进行评价。结果:A组病人淀粉酶水平、C反应蛋白、WBC计数、腹痛或消化道症状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但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在急性轻型胰腺炎病人的治疗过程中,采取早期摄食不仅不会加重病情,而且还会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4.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免疫反应性皮肤病,其发病的关键效应细胞是肥大细胞。随着近年来对CSU发病机制的不断认识,不少新型生物制剂被应用于CSU患者的治疗。生物制剂可通过靶向作用于肥大细胞的活化过程的不同阶段,阻断肥大细胞的活化、脱颗粒,从而有效治疗CSU;根据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可分为抑制肥大细胞激活、抑制胞内信号转导、激活抑制性受体的药物。本文对生物制剂在CSU治疗中的应用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临床安全、合理地使用他汀类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万方医学网数据库,收集致横纹肌损害的他汀类药物的通用名称、患者性别、年龄;肌酸激酶、肌红蛋白等变化;他汀类药物用法用量;横纹肌损害出现时间、临床表现、联合用药情况、治疗与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5篇文献,共40例患者。发生横纹肌损害的病例中,60岁以上的患者占了70%,各他汀药物发生横纹肌损害与每天服用剂量有一定关联,往往在较高的剂量水平上发生的例数更多些。结论药物相互作用或许是引发服用他汀类药物后出现不良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转氨酶、肌酸激酶、肌红蛋白是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临床药学监护指标;而肌无力、肌肉疼痛、茶色尿则是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不良事件的常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措施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的脑出血发生率,临床发病特点及诊断治疗措施等,分析脑出血与肝功能分级、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平均动脉血压等关系。结果肝硬化患者合并脑出血发生率为10.8%,肝功能Child C级患者脑出血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血小板〈2×10^9/L的患者脑出血风险增加(P〈0.05),血压或凝血酶原活动度不影响脑出血发生率。肝硬化合并脑出血患者死亡率高达33%,联合止血药物与甘露醇治疗有一定效果。结论肝硬化合并脑出血并不罕见,肝功能减退、血小板减少及凝血时间延长等因素与脑出血风险增加相关,及时早期干预对改善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HBsAg致敏患者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17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接受临床试验.取外周静脉血25mL,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法获得单核细胞,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诱导扩增出树突状细胞,并予HBsAg致敏树突状细胞.第7天收获树突状细胞静脉回输,每周1次,共4次.治疗前后检测HBV标志物定量、HBV-DNA定量及肝功能.结果 治愈4例,好转13例,有效率为100%,治愈率23.53%.治疗前后HBsAg为(106.68±116.45)ng/mL和(37.68±55.25)ng/mL(t=3.70,P=0.002),平均下降65%,4例HBsAg转阴.治疗前后ALT为(20.86±5.15)u/L和(26.61±13.80)u/L(t=2.154,P=0.047);HBsAb、HBeAb、HBcAb及TBIL无显著变化.结论 抗HBV-DC静脉回输可显著降低并清除HBsAg,彻底治愈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方法 ,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脂质糖(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兔肺组织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发挥抗炎作用的细胞信号调控转导机制。方法新西兰兔80只随机分为第一组(空白对照组)、第二组(单纯急性肺损伤组,股静脉注射LPS)、第三组(单纯股静脉注射血必净)、第四组(血必净联合LPS治疗)。观察病理形态和ALI生物标志物变化,并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肺组织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凝脉电泳迁延率法(EMSA)加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测白细胞兔核因子-κB(NF-κB)活性。结果与单纯急性肺损伤组比较,血必净可减轻兔肺组织的炎性病变,显著降低IL-6、IL-8、TNF-α、NF-κB含量,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制剂血必净注射液通过抑制核因子-κB活性而阻断炎症因子IL-6、IL-8、TNF-α的合成和释放。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探讨其不同证候的发生发展规律。方法:依据流行病学调查获得的病例四诊资料,经过动态聚类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合中医辨证,获得每一个患者所属的中医证候分型,比较群体特征的证候类型构成及其与西医临床类型的关系。结果:470例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患者中医证候类型构成中不同证候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寒(27.45%)、心脾两虚(22.34%)、痰火扰心(14.47%)、大肠结热(12.98%)、痰毒阻络(10.85%)、肾阳虚(7.02%)、肾阴虚(4.47%)、痰毒蒙闭(0.43%)。从虚实来看,61.28%的患者以虚证为主(第一、二、四、五证型),38.72%以实证为主。不同年龄组的中医证型构成不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证型的性别分布:男女患者均以脾胃虚寒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心脾两虚,最低为痰毒蒙闭,男女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诊断分级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本组患者中,铅吸收主要存在5个中医证型,其显现率从高至低依次为脾胃虚寒(50%)、心脾两虚(18.55%)、大肠结热(16.94%)、肾阳虚(8.06%)、痰火扰心(6.45%);轻度中毒则依次为心脾两虚(24.16%)、脾胃虚寒(24.16%)、大肠结热(20.13%)、痰火扰心(20.13%)、肾阳虚(6.71%)、肾阴虚(6.7%);中度中毒依次为痰毒阻络(26.15%)、心脾两虚(23.59%)、脾胃虚寒(15.9%)、痰火扰心(15.38%)、肾阴虚(7.18%)、肾阳虚(6.67%)、大肠结热(5.13%);中毒仅出现属痰毒蒙闭型的铅脑病2例,暂未收集到铅麻痹病例。结论:本结果初步揭示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中医证候分布特征,为中医辨证驱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必净对急性肺损伤(ALI)兔模型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对ALI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新西兰兔80只,按随机方法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单纯急性肺损伤(LPS)组、单纯血必净(XBJ)组、血必净治疗组(LPS+XBJ),并给予相应的治疗,于12、24、36、48 h分批处死后分离肺组织后,采用凝胶电泳迁延率法(EMSA)加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技术检测白细胞NF-κB活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LPS组各时间点肺组织NF-κB表达量均明显增高(P〈0.01);与LPS组相同时间点比较,LPS+XBJ组24、36、48 h肺组织NF-κB表达量明显减少(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XBJ组各时间点肺组织NF-κB表达量有一定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F-κB参与了急性肺损伤过程,血必净能抑制NF-κB的表达,从而对肺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