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裸花紫珠片中连翘酯苷B、毛蕊花糖苷与异毛蕊花糖苷3种苯乙醇苷类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用50%乙醇超声提取样品,乙腈-0.4%磷酸水溶液(18.2∶81.8)为流动相,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4.6 mm×250 mm,5 μm),柱温为30 ℃,流速为0.8 mL·min-1,进样量为10 μL,检测波长为327 nm,检测时间为25 min。结果 连翘酯苷B、毛蕊花糖苷与异毛蕊花糖苷分别在0.936~4.680,1.852~9.260,2.140~10.700 μg内线性关系良好(r分别为0.999 1,0.999 9,0.999 9),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07%,99.98%,97.78%。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裸花紫珠片等裸花紫珠各类产品中苯乙醇苷类成分的含量检测。  相似文献   
2.
FOLIN-酚比色法测定裸花紫珠中总酚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裸花紫珠总酚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Folin-酚比色法测定裸花紫珠中总酚的含量,确定以没食子酸为对照品的最佳测定条件.结果:Folin-酚用量为0.5 mL,7.5% Na2CO3用量为1.5 mL,反应条件为40℃下加热10 min,显色条件为25℃下显色60 min,没食子酸浓度在0~18 μμg时与其吸光度有良好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Y=32.262X-0.001 2(n-7),r=0.999 9,根据此线性回归方程进行裸花紫珠总酚的含量测定.结论:该方法简单方便、稳定性好、准确度高,可用于裸花紫珠原料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从罗汉果Siraitia grosuenorii根中分离纯化多糖组分,初步分析其结构特征并研究其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干燥罗汉果根经95%乙醇脱脂,用70 ℃水提醇沉得到粗多糖,再经Cellulose DE-52纤维素阴离子交换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分离纯化,得到均一多糖LGP-A。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HPGPC)与PMP柱前衍生化法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和单糖组成;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波谱(NMR)、刚果红实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等方法对LGP-A的初步结构进行分析。利用CCK法、ELISA试剂盒、中性红实验对RAW264.7细胞的增殖、一氧化氮(NO)、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吞噬能力进行检测,评价LGP-A的免疫活性。结果 LGP-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3×106,主要由半乳糖(Galp,51.23%)和阿拉伯糖(Araf,44.68%)组成。红外光谱及核磁波共振波谱对其结构分析证明,LGP-A可能主要含有T-α-L-Araf(A)、→3)-α-L-Araf-(1→(B)、→5)-α-L-Araf-(1→(C)、→3,5)-α-L-Araf-(1→(D)、→3)-β-D-Galp-(1→(E)、→3,6)-β-D-Galp-(1→(F)、→6)-β-D-Galp-(1→(G)和→3)-α-D-Galp-(1→(H)片段。质量浓度在0.625~5.0 μg/mL时,LGP-A能促进RAW264.7细胞的增殖,并能明显促进细胞分泌NO、IL-6和TNF-α,提高细胞吞噬率,表明LGP-A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活性。结论 LGP-A是从罗汉果根中得到的天然均一多糖,其初步结构和活性的研究为罗汉果根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陈思呈  刘金磊  卢凤来  李典鹏 《中成药》2012,34(9):1817-1820
目的确定酶法提取番茄总皂苷的工艺条件。方法以番茄皂苷A的质量浓度为考察指标,对酶解温度、酶解pH、酶解时间、酶添加量进行单因素实验,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按照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其提取工艺条件。结果酶解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2 h,酶添加量0.4‰,pH4.0,此条件下,番茄酶解液中的番茄皂苷A质量浓度值最高。通过验证实验,证明在最佳酶解条件下,加酶组的总皂苷平均得率为0.25%,明显高于不加酶组的0.14%。结论该工艺是酶解法提取番茄水溶性皂苷的最佳工艺,能有效提高番茄皂苷得率和降低提取液的黏稠度。  相似文献   
5.
醉鱼草苷Ⅳ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活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醉鱼草苷Ⅳ对大鼠贮脂细胞株(HSC-T6)增殖及活化的影响。方法:用不同质量浓度的醉鱼草苷Ⅳ处理HSC-T6,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醉鱼草苷Ⅳ对HSC-T6增殖的影响。采用20,14,9.8,6.86 mg.L-1醉鱼草苷Ⅳ干预细胞24 h,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Ⅰ型胶原(Col-Ⅰ),Ⅲ型胶原(Col-Ⅲ)mRNA的表达;Annexin V/PI双染色法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醉鱼草苷Ⅳ对HSC-T6凋亡的影响。结果:醉鱼草苷Ⅳ可显著抑制HSC-T6的增殖,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醉鱼草苷Ⅳ(6.86 mg.L-1)对HSC-T6 Col-ⅢmRNA表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醉鱼草苷Ⅳ(9.8 mg.L-1)对细胞分泌羟脯氨酸(Hyp)和HSC-T6 Col-ⅠmRNA表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P<0.01)及对HSC-T6具有显著的诱导凋亡作用(P<0.01),从而达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结论:醉鱼草苷Ⅳ可体外抑制HSC-T6的增殖和活化,对肝纤维化有潜在的干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贮脂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的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番茄皂苷A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番茄皂苷A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新鲜圣女小番茄为原料,研究果胶酶用量、酶解温度、树脂量这三个单因素对番茄总皂苷得率的影响。以洗脱液量、上样流速、洗脱液浓度、吸附脂量为考察因素,应用正交试验法筛选番茄皂苷A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结果:得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吸附树脂为D101大孔树脂,原料树脂量比为10∶1,上样流速4 mL/min,10倍树脂柱用量80%乙醇洗脱(体积分数),果胶酶酶解条件为:酶用量0.05%(鲜果质量分数),酶解温度为50℃,酶解时间1.5 h。结论:获得一套番茄皂苷A提取率高、简单可行的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战骨叶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TLC薄层色谱、层析柱、HSCC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战骨叶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1)、囊状毛蕊花苷(2)、甲基梓醇(3)、咖啡酸甲酯(4)、anthelminthicol A(5)、金合欢素(6)、scrophuloside B4(7)、5,3′,4′-三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8)、木犀草素(9)、(1S,10S)-9α-hydroxy-allo-aromadendrane(10)、(+)-medioresinol(11)、猫眼草酚D(12)、5,7,3′-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13)、4-甲氧基肉桂酸甲酯(14)、毛蕊花苷A(15)。结论:其中,化合物5、7、10为首次从马鞭草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8、14、15为首次从豆腐柴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Chang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ODS柱、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MCI柱、HSCCC等色谱方法对半枫荷茎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半枫荷茎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儿茶素(1)、(+)-lyoniresinol-3α-O-β-D-glucopyranoside(2)、lyoniside(3)、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α-L-鼠李糖苷(4)、ssioriside(5)、nudiposide(6)、灯盏花苷C(7)、1-hydroxy-3,4,5-trimethoxyphenyl-1-O-[6′-O-(4″-carboxy-1″,3″,5″-trihydroxy)phenyl]-β-D-glucopyranoside(8)、虎杖苷(9)、虎皮楠苷(10)、白藜芦醇(11)、(E)-resveratrol-3-(6″-galloyl)-O-β-D-glucopyranoside(12)、dehydroconiferyl alcohol(13)、2,3-bis[(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methyl]-1,4-butanediol(14)、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α-D-阿拉伯糖苷(15)、(+)-松脂素(16)、(+)-表松脂醇(17)、5,7,4′-tri-O-methylate-(+)-catechin(18)、arjungiucosideⅡ(19)、4-(α-rhamnopyranosyl)-3,3′,4′-O,O,O-trimethylellagic acid(20)。结论:其中,化合物5~2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