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外科学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不同固定方式的尸体标本和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点,优化手术方式选择。[方法]6具20~40岁青壮年胸腰椎(T11~L3)标本,压缩法制作L1椎体爆裂性骨折模型。平均分成3组,分别行后路长节段固定、常规短节段固定和伤椎短节段固定的手术固定方式,三维运动试验机检测标本在10 N·m力矩下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4个方位的运动范围(ROM),材料机评估标本在500 N压力下的轴向压缩刚度。另取1具尸体为正常胸腰椎模型,借助CT扫描和有限元软件,模拟L1节段爆裂性骨折生成三种不同手术固定方式的有限元模型,施加相应载荷,分析各模型的应力分布,比较并进一步验证力学分析结果。[结果]生物力学证明,后路长节段固定、短节段固定和伤椎短节段固定后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模型的ROM值和轴向压缩刚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维有限元应力分布显示,常规短节段和经伤椎短节段固定在T12平面的应力显著小于后路长节段固定方式。[结论]三种手术固定方式均能达到T11~L3节段的稳定,但后路常规短节段固定和经伤椎短节段固定更易于对伤椎的保护,经伤椎短节段固定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对12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分为无张力组(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手术)与传统组(采用传统修补手术)各60例,并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复发率、疼痛感等进行对比。结果无张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相比传统组要短一些,无张力组患者术后复发几率、疼痛感等也明显低于传统组,两组差异明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对于腹股沟疝疗效明显,相比传统修补手术,其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疼痛等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MP)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76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其中49例行前路减压术,27例行后路减压术。根据围手术期用药情况将其分为2组,MP组38例,在脊髓减压前30min予MP1000mg,iv gtt,术后d 1、2、3给予MP 160 mg,30 min内iv gtt;地塞米松(Dex)组38例,术后d 1、2、3应用地塞米松20mg·d~(-1),iv gtt,d4减至10mg,d 5减至5mg,5 d后停用。应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评价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7d和3mo的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但MP组术后7d和3mo神经功能均优于Dex组(P<0.05)。Dex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症状加重。2组均未出现消化道出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外科减压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改善脊髓神经功能的有效方式,同时应用MP可有效维持减压后获得改善的脊髓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以聚-DL-乳酸(poly-D,L-lactic acid,PDLLA)为载体复合rhBMP-2接骨板的制备,并观察其生物相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将rhBMP-2以0.05 mg/板与PDLLA真空负压抽吸复合,制备复合rhBMP-2的PDLLA接骨板.新西兰大白兔32只,雌雄不限,体重(3.0 ±0.5)kg.制备双侧尺骨中段2.5 mm骨及骨膜缺损模型.取右侧为实验组(n=32),采用复合rhBMP-2的PDLLA接骨板固定尺骨骨折处;左侧为对照组(n=32),采用普通PDLLA接骨板固定.于术后2、4、8和12周行大体、x线片和组织学观察,比较复合rhBMP-2的PDLLA接骨板与普通PDLLA接骨板的生物相容性. 结果 复合rhBMP-2的PDLLA接骨板孔隙率为90%,孔径150μm,拉伸强度>50 MPa,三点抗弯强度>90 MPa,特性黏度1.6 dug(氯仿溶剂).动物切口均于1~2周Ⅰ期愈合,动物饮食及活动恢复正常,无肢体活动受限及跛行.两种接骨板均固定牢固,骨折端无移位,材料逐步降解,实验组接骨板降解较对照组快.X线片实验组术后2、4、8及12周骨折修复的x线阻射密度值分别为39.22 ±2.48、48.79 ±1.26、63.78 ±1.78及78.60±1.25;对照组分别为33.83±1.13、41.28 ±1.25、55.23±0.68及66.54 ±1.33,两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学观察,实验组接骨板与周围组织的相容性、成骨速度、骨再生量、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2、4、8及12周骨缺损区新骨形成面积百分比分别为0.106%±0.015%、0.292%±0.019%、0.457%±0.048%及0.601%±0.037%;对照组分别为0、0.193%±0.019%、0.339%±0.029%及0.574%±0.047%不同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复合rhBMP-2的PDLLA接骨板生物相容性良好,较之普通PDLLA接骨板具有更良好骨诱导性和骨折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成年哺乳动物中损伤的脊髓缺乏轴突再生能力,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反射功能全部或部分永久丧失。在许多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中,移植的嗅鞘细胞显示了促进轴突再生的能力。为此就嗅鞘细胞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实验室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和Elsevier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数据库1979-01/2006-05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和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嗅鞘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动物实验或临床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50篇相关文献,3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20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30篇文献中,分别涉及嗅鞘细胞的生物学特点、嗅鞘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嗅鞘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临床实验研究。资料综合:现代社会脊髓损伤的发生率逐渐升高,造成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机体功能永久性丧失,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嗅鞘细胞以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与在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中明确地促进轴突再生的作用为治疗脊髓损伤燃起新的希望。嗅鞘细胞属于神经胶质细胞,存在于鼻腔的嗅上皮、嗅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嗅球,兼有许旺细胞和星状胶质细胞的特性,研究发现有辅助轴突再生和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嗅鞘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试验也已展开,初步证实了移植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潜在的修复作用。结论:嗅鞘细胞移植能够促进损伤脊髓的轴突再生,但因其促进轴突再生的确切机制仍不甚明确,部分应用于临床的病例尚缺乏长期随访结果,故需要对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这一课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背景:由于脊柱结构复杂,对复位或原位融合后融合的腰椎节段应力分布变化特点的精确生物力学分析一直是个难点。 目的:通过建立L4/5节段退变性滑脱原位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和复位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来比较腰椎滑脱原位融合和复位融合两种手术方式在各种载荷下的生物力学变化及其对腰椎稳定的影响。 方法:根据健康成年男性的下腰椎CT数据,利用mimics,Catia和Patran,Marc等软件建立起L4/5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此模型模拟退变性腰椎滑脱,在此基础上建立L4/5节段原位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和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模型,分析两模型在各种载荷下的应力分布特点,并比较异同。 结果与结论:L4/5节段退变性滑脱原位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和复位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负荷下,该节段各部结构,包括椎体,椎弓根钉内固定器和椎间融合器上的应力变化没有显著差异。两模型都显示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上分布的应力最大。结果表明退变性腰椎滑脱,行原位椎间融合内固定和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后,复位与否对该节段生物力学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可吸收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DL-乳酸(PDLLA)接骨板作为缓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载体,通过体内活性实验来评估其固定骨折及修复缺损的效果。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2只,制成双侧尺骨中段2.5mm骨及骨膜缺损模型,右侧为实验组,左侧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复合rhBMP-2的PDLLA接骨板固定,对照组采用普通PDLLA接骨板固定。随机分为四组,每组8只,分别于术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方法在不同时段对骨折与缺损的修复情况,以及固定效果与体内降解情况。结果术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及X线片检查示两种生物活性接骨板均固定牢固,骨折端无移位,对位、对线良好。结合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术后8周,7只动物实验侧骨折及缺损区获得骨折修复,2只动物对照侧存在较少量骨痂相连,其余动物骨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术后12周,8只动物两种不同方法固定的骨折及缺损区均获得修复,但实验组固定板材与周围组织的相容性、成骨速度、骨再生量、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同时期内实验组骨小梁的生成数量和质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复合rhBMP-2的可吸收PDLLA接骨板生物相容性好,对X线等成像检查无干扰,并具有良好骨诱导性和骨缺损修复能力,无需二次手术取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SLE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福建省立医院、赣州市立医院、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4个中心使用PSM配对的方法,从中筛选125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SLE患者(SLE组)和125名健康受试者(HC组),收集其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腰椎、股骨头和全髋关节的骨矿物密度(BMD)测量,对男性和绝经后 ≥50岁的女性使用T值评分,男性和绝经前< 50岁的女性使用Z值评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2组研究对象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参考T值评分的人群中,SLE组的腰椎BMD低于HC组(P < 0.05)。在参考Z值评分的人群中,SLE组的腰椎、股骨头和全髋关节的BMD均低于HC组(P均< 0.05)。此外,在T值和Z值组中,SLE组BMD异常的概率均高于HC组(P均< 0.05)。参考T值评分的SLE组中正常BMD者的比例均低于HC组,其中以腰椎的情况最为严重;而以Z值评分的SLE组中低于正常值者的比例在各个部位均高于HC组。在SLE组中,病程较长、有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年龄> 50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论 病程较长、有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年龄> 50岁、冠心病的SLE患者可能是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9.
10.
桡骨远端T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近端移位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T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锁骨近端移位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2例锁骨近端移位骨折均予桡骨远端T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对其中2例伴有胸锁关节前脱位复位后采用锚钉固定,并修复断裂的韧带。结果 12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6个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8.2周。所有病例无肩关节活动受限,仅1例胸锁关节处有轻微疼痛。结论桡骨远端T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是治疗锁骨近端移位骨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