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眼科学   6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Pentacam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前后角膜最薄点位置的变化规律,为LASIK手术设计及提高手术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应用Pentacam系统对70例140只眼进行检查,于LASIK术前和术后3个月获取角膜最薄点位置以及角膜最薄点与角膜顶点之间的距离。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眼眶内植物性异物导致上睑下垂的临床特点,探讨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自2012—2020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收治9例眼眶内植物性异物导致上睑下垂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史特点、影像学检查和手术治疗方法.结果 本组9例患者接诊时表现为上睑下垂,其中1例否认植物性异物接触史,1例被初步诊断为"结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胶囊治疗病毒性角膜内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10/2012-10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眼科门诊确诊的病毒性角膜内皮炎患者14例14眼,排除高血压病史、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肝肾功异常后,予更昔洛韦胶囊1.0g,3次/d,口服,持续2~4wk后,改为0.5g,3次/d,口服,持续4wk后停药;同时联合眼部应用1.5g/L更昔洛韦凝胶及10g/L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点眼;观察用药后眼痛、视物模糊、畏光、异物感、视力、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角膜后弹力层皱褶及角膜后沉着物(KP)等指标,评价治疗有效率与治愈率,并观察用药后复发情况。治疗前后评分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方法。结果:采用更昔洛韦胶囊口服治疗后眼部症状及眼部体征从第1wk开始逐渐好转,评分由治疗前的19.14±4.57逐渐下降为第1wk的11.43±3.86,第2wk的6.93±2.59,第4wk的0.29±0.87;至治疗后第8wk14例患者眼部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第1,2,4,8wk有效率分别为71%,100%,100%,100%。与发病之前比较,14例患者中10例视力完全恢复,3例轻度下降,1例视力明显下降。14例患者随访观察中均未见复发。结论:更昔洛韦胶囊联合眼部用药治疗病毒性角膜内皮炎有效,并且可以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预防及治疗作用,寻求延缓其发生发展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22例。随机分为卡托普利治疗组52例52眼,健康教育对照组70例70眼。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各项检查指标。结果卡托普利治疗组31眼有效(59.62%),21眼无效;健康教育对照组25眼有效(35.71%),45眼无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8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舒张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血肌酐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卡托普利可以明显延缓早期DR的发生和发展,提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早期DR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entacam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前后角膜最薄点位置的变化规律,为LASIK手术设计及提高手术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Pentacam系统对70例(140只眼)进行检查,于LASIK术前和术后3个月获取角膜最薄点位置以及角膜最薄点与角膜顶点之间的距离,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ASIK术前和术后角膜最薄点距角膜顶点分别为(0.617±0.188) mm和(0.359±0.162) mm,测量结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t =16.343,P<0.001).LASIK术前和术后角膜最薄点距瞳孔中心点分别为(0.656±0.188) mm和(0.303±0.155) mm,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0.065,P<0.001),术前角膜最薄点位于角膜顶点偏颞下方的占84.29%,术后角膜最薄点位于角膜顶点偏颞下方的占51.43%,术后角膜最薄点以角膜顶点为基准较术前向鼻上方移动了(0.258±0.187) mm,以瞳孔中心点为基准较术前向鼻上方移动了(0.353±0.208) mm,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6.12,P<0.001).结论 LASIK术前和术后角膜最薄点多位于角膜顶点和瞳孔中心点偏颞下方,术前角膜最薄点更接近角膜顶点,而术后则更接近瞳孔中心点,术后角膜最薄点相对术前向鼻上方移动.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56岁,因右眼视物变小3年来我院就诊.双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1.0,双眼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直接检眼镜检查右眼视盘颜色正常,视网膜血管稍细,后极部色素不均,黄斑部可见皱褶样反光,中心凹反光消失.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早期即可显示自视盘颞侧向下方视网膜"河道状"透见荧光,中心凹颞上方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微渗漏,晚期扩散.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分析吲哚青绿(ICG)染色视网膜内界膜(ILM)剥离手术后近红外眼底荧光(NIR-FF)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20例22只眼纳入观察.其中,黄斑裂孔 12只眼;黄斑前膜6只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只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只眼.2只眼伴随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2只眼残留增生膜;1只眼伴随融合玻璃膜疣;2只眼伴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斑;2只眼曾经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手术前所有患眼均行眼底照相检查;2只眼行ICG血管造影检查;联合应用共焦激光眼底血管造影仪Ⅱ(HRAⅡ)与频域光相于断层扫描(SD-OCT)仪观察13只眼NIR-FF特点及视网膜微结构变化.全部患眼眼底照相未见ICG染料,13只眼进行手术前NIR-FF评估均未见ICG荧光.所有患眼均行ICG ILM染色的玻璃体切割手术(PPV).ICG浓度为0.125 mg/ml.手术后1d、2周~1个月、1.5~2个月、2.5~5个月、6~12个月对所有眼行HRAⅡ和SD-OCT联合NIR-FF检查,观察ICG在眼内代谢情况.结果 全部患眼手术后黄斑部均可观察到类圆形弱荧光区域而视盘处呈现强荧光状态.其中,5只眼持续至手术后5个月,1只眼持续至手术后1年.16只眼在手术后2周~5个月即观察到黄斑部膜样结构,其余6只眼SD-OCT像表现为ILM缺失.1只眼手术后第1天整个眼底呈弥漫NIR-FF增强.手术后第2周至1年,全部患眼呈现神经纤维走形处荧光增强后消失过程.此外,在黄斑裂孔、激光光凝斑、残留增生膜、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及玻璃膜疣等处均表现为强荧光信号,而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区域为弱荧光信号.结论 ICG辅助PPV手术后NIR-FF检查显示黄斑部均可观察到类圆形弱荧光区域而视盘处呈现强荧光状态,在黄斑裂孔、激光光凝斑、残留增生膜、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及玻璃膜疣等处均表现为强荧光信号,而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区域为弱荧光信号.ICG代谢周期较长,在眼内最长可积存至手术后1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黄斑水肿(DME)伴发浆液性黄斑脱离(SMD)的脉络膜微结构改变的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OCT)特征.[方法]NPDR单眼发生DME伴SMD(SMD组)的9只眼以及对侧只有DME而无SMD(无SMD组)的9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中,既往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治疗6只眼,按是否行PRP治疗分为PRP治疗组和非PRP治疗组,分别为6、12只眼.均行增强深部成像技术(EDI)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EDI-OCT)和眼底彩色照相检查.测量中心凹处脉络膜厚度,应用Image Plus Pr0 6.0软件计算以中心凹为中心的EDI-OCT水平扫描所提示的脉络膜模拟面积.采用配对t检验对比分析有无SMD眼检测结果的差异;F检验对比分析PRP治疗组与非PRP治疗组间差异.[结果]SMD组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域呈梭型或圆顶状的低信号暗区,外界膜均保持完整,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层与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膜之间发生分离.SMD组中心凹脉络膜平均厚度和脉络膜平均模拟面积均高于无SM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6、2.306,P<0.05).PRP治疗组脉络膜平均模拟面积大于非PRP治疗组脉络膜平均模拟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27,P<0.05);两组间中心凹脉络膜平均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276,P>0.05).[结论]NPDR中DME伴发SMD眼脉络膜微结构改变的OCT图像特征是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区域呈梭型或圆顶状的弱信号暗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