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7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胞凋亡与角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胞凋亡是近年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最新热门课题之一,本文就细胞凋亡的概念,形态及生化特征,检测方法,基因调控以及角膜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和临床意义进行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2.
角膜缘干细胞缺乏对角膜上皮损伤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角膜缘干细胞的功能。方法采用生物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切除角膜缘上皮组织的兔眼的角膜上皮愈合速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角膜上皮损伤修复过程的组织学变化。结果在角膜上皮损伤8~32小时内,实验组与对照组角膜上皮愈合速率分别为1.22±0.19mm2/h和1.45±0.20mm2/h(t=3.89,P<0.01),实验组角膜上皮损伤愈合速度明显比对照组慢。实验组角膜可见大量的杯状细胞和新生血管,并随时间而逐渐向中央区发展。结论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角膜上皮干细胞存在于角膜缘,角膜缘干细胞缺失,可使角膜上皮增殖能力丧失,角膜缘屏障功能下降,导致持续性角膜上皮糜烂、结膜组织长入和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3.
真菌性角膜溃疡致病菌种类及其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溃疡致病菌的种类的变迁及其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对拟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412例患者培养出的215株致病性真菌进行调查分析,并将所分离的菌株分别做眼科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412例标本中,涂片镜检可见菌丝和孢子者有201例,阳性率为48.8%;培养出致病性真菌215株,阳性率为52.2%,主要致病性真菌依次为镰刀菌属(48.3%),曲霉属(32.1%)和弯孢霉属(14.9%)。对抗真菌药物克霉唑、两性霉素B、酮康唑和氟康唑的敏感性分别为59.5%、43.7%、21.4%和11.2%。结论真菌性角膜溃疡主要致病性真菌为镰刀菌属,215株真菌对克霉唑有较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联合使用抗真菌药物对镰刀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M27-Ed4及M38-A3方法测定伏立康唑(voriconazole)、那他霉素(NAT)和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及氟康唑(FLU)对22株镰刀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棋盘法测定四种抗真菌药物单独及联合环孢素A使用抗真菌作用。

结果:那他霉素、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对镰刀菌(22株)MIC范围分别是2~8、1~8、1~8和8~512μg/mL。体外联合用药时,环孢素A与氟康唑对64%菌株(14/22)有协同效应,与两性霉素B对41%菌株(9/22)有协同效应,对所有菌株无拮抗效应。联合使用环孢素A后,镰刀菌对两性霉素B药物敏感性由4.5%提升至68.2%(P<0.001)。

结论:镰刀菌在体外对那他霉素敏感,对伏立康唑部分敏感。与环孢素A联合应用时,可与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产生协同效应,并显著提高镰刀菌对两性霉素B药物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近视性光学离焦对幼恒河猴正视化过程的影响。【方法】将14只20~40天龄的健康幼恒河猴随机分为A(n=6)、B(n=8)两组,A组猴双眼均配戴+3.00D镜片,造成近视性光学离焦;B组猴双眼均配戴0.00D镜片,作为对照。戴镜前及戴镜后2、4、6、8和12周给所有动物进行屈光度测量、角膜地形图检查、A超测量玻璃体腔长度,以动态观察在两种不同干预条件下,幼猴眼球生长和屈光状态的变化情况。【结果】戴镜前后A、B两组猴右左眼玻璃体腔长度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观察期内,所有猴眼玻璃体腔长度均逐渐增加。戴镜12周后,近视性离焦猴双眼玻璃体腔长度的增加比对照组猴双眼玻璃体腔长度的增加要少(近视性离焦组0.41ram(S=0.17);对照组0.70ram(S=0.18),P=0.01。戴镜前后所有猴右左眼屈光度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在观察期内,所有猴双眼均朝向远视度数减少的方向发展,戴镜12周后,近视性离焦猴双眼屈光度减少1.3D(S=1.5),与对照组的2.3D(S=1.3)似较慢,但P=0.205。【结论】近视性离焦可干预幼恒河猴的正视化过程,表现为玻璃体腔生长延缓,形成相对的远视状态,提示l临床上婴幼儿屈光不正的矫治要慎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软性和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配戴对近视眼视网膜成像质量的影响,探讨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减缓近视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矫正视力正常的近视眼志愿者20人40眼,用像差仪检查同一志愿者配戴前、配软性和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后的波前像差。【结果】同一受试者配戴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后与配戴前的波前像差比较,第2.4阶像差明显减小(P〈0.05),而配戴软性隐形眼镜后与配戴前的波前像差比较,第2、3、6阶像差明显增加(P〈0.05)。合并有散光的同一受试者配戴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后与配戴前比较,第2、4阶像差明显减小(P〈0.05),配戴软性隐形眼镜后与配戴前比较,第4、6、7阶像差明显增加(P〈0.05)。【结论】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配戴可明显减小近视眼的波前像差,从而改善其视网膜成像质量;配戴软性隐形眼镜则可增加近视眼的波前像差。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配戴可能通过改善视网膜物像质量而减缓青少年近视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圆锥角膜患者对侧无明显临床改变眼的共焦显微镜的影像特点 ,探索共焦显微镜在早期圆锥角膜的临床检查中的意义和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的应用共焦显微镜研究评价37例圆锥角膜患者对侧眼无明显临床改变者、 6 2例中高度近视和 4 3例中高度近视角膜接触镜佩戴者作对照 ,比较各组之间的图像、角膜基质、内皮细胞的密度等。结果 圆锥角膜对侧眼无明显临床改变者组和中高度近视组、中高度近视接触镜组比较 ,其年龄、近视度数、散光度数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 >0 .0 5)。共焦显微镜检查中发现圆锥角膜患者对侧眼无明显临床改变者组中有 8例出现前或后基质暗纹 ,对照组角膜没有发现类似的改变。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角膜前、中、后基质细胞密度在早期圆锥角膜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均P >0 .0 5)。各组间上皮下神经的形态结构没有明显差别。结论 共焦显微镜可活体检查圆锥角膜组织结构和细胞的改变 ,是一种新的临床检测手段 ,它为早期圆锥角膜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角膜塑型接触镜配戴的微生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角膜塑型接触镜配戴者眼部、镜片及护理用品的微生物状况,了解角膜塑型接触镜配戴者眼部感染的可能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从配戴角膜塑型镜者结膜囊、常规清洗消毒前后镜片、镜盒及护理液取材进行细菌、真菌及阿米巴培养,并按常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细菌检查阳性率结膜囊为66.3%;清洗消毒前后镜片分别为72.4%和11.2%(P<0.01);镜盒同清洗消毒前镜片;多功能护理液为8%(4/50).眼部感染者均检出有细菌生长.结论角膜塑型接触镜配戴者镜片及护理用品有微生物污染,常规的护理操作可明显减少镜片上污染的微生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cl-2基因对人角丰皮细胞生存过程的影响。方法:用反转灵-聚合酶链反应检测bcl-2 mRNJA在人角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用荧光显微镜、电镜、流式细胞仪观测bcl-2单克隆抗体对细胞凋亡发生的影响。结果:用反转灵-聚合酶链式反应获得332bp的扩增带。荧光显微镜观察,十个随机视野,实验组与对照组凋亡细胞比例分别为31.2%和17.9%(u检验,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的结果接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retinopathy ,DR)的全视野视网膜电图 (electroretinogram ,ERG)改变已有不少研究 ,但由于传统的视网膜电图仅能记录视网膜的整体反应 ,而无法分辨各局部视网膜的电位反应 ,因此在DR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均存在着局限性。近来 ,Sutter等[1] 发明了一种多焦视网膜电图 (multifo calelectroretinogram ,MERG)技术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测量整个测试野内许多细小部位的ERG ,其一阶反应可反映视网膜内层的功能[2 ] 。我们对 30例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