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7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细胞凋亡与角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胞凋亡是近年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最新热门课题之一,本文就细胞凋亡的概念,形态及生化特征,检测方法,基因调控以及角膜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和临床意义进行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2.
角膜缘干细胞缺乏对角膜上皮损伤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角膜缘干细胞的功能。方法采用生物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切除角膜缘上皮组织的兔眼的角膜上皮愈合速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角膜上皮损伤修复过程的组织学变化。结果在角膜上皮损伤8~32小时内,实验组与对照组角膜上皮愈合速率分别为1.22±0.19mm2/h和1.45±0.20mm2/h(t=3.89,P<0.01),实验组角膜上皮损伤愈合速度明显比对照组慢。实验组角膜可见大量的杯状细胞和新生血管,并随时间而逐渐向中央区发展。结论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角膜上皮干细胞存在于角膜缘,角膜缘干细胞缺失,可使角膜上皮增殖能力丧失,角膜缘屏障功能下降,导致持续性角膜上皮糜烂、结膜组织长入和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3.
真菌性角膜溃疡致病菌种类及其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溃疡致病菌的种类的变迁及其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对拟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412例患者培养出的215株致病性真菌进行调查分析,并将所分离的菌株分别做眼科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412例标本中,涂片镜检可见菌丝和孢子者有201例,阳性率为48.8%;培养出致病性真菌215株,阳性率为52.2%,主要致病性真菌依次为镰刀菌属(48.3%),曲霉属(32.1%)和弯孢霉属(14.9%)。对抗真菌药物克霉唑、两性霉素B、酮康唑和氟康唑的敏感性分别为59.5%、43.7%、21.4%和11.2%。结论真菌性角膜溃疡主要致病性真菌为镰刀菌属,215株真菌对克霉唑有较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壳聚糖脱氧胆酸负载姜黄素纳米微粒的制备方法,观察姜黄素纳米微粒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以脱氧胆酸基接枝的壳聚糖为载体,姜黄素为负载药物合成姜黄素纳米微粒,测定纳米微粒的负载率与载药量。观察纳米微粒的外形结构,测定其体外释放量。检测不同浓度的壳聚糖脱氧胆酸纳米粒作用于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24、48 h光密度(OD)值,同时观察其细胞形态。测定姜黄素纳米微粒及姜黄素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周期时相变化。结果 姜黄素与壳聚糖脱氧胆酸混合制成负载药物的壳聚糖脱氧胆酸纳米微粒为淡黄色,未负载药物的壳聚糖脱氧胆酸纳米微粒呈类球形或球形,平均粒径为30~50 nm,负载姜黄素的壳聚糖脱氧胆酸纳米微粒粒径为70~100 nm;载药量为27.5%,负载率为55.0%。96 h后药物从纳米微粒中的释放达到平衡,药物的累积释放量达31.6%。不同浓度的壳聚糖脱氧胆酸纳米微粒作用于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24、48 h后OD值与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浓度姜黄素纳米微粒与姜黄素分别对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作用24 h后,均出现S期细胞百分比下降,G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联合使用抗真菌药物对镰刀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M27-Ed4及M38-A3方法测定伏立康唑(voriconazole)、那他霉素(NAT)和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及氟康唑(FLU)对22株镰刀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棋盘法测定四种抗真菌药物单独及联合环孢素A使用抗真菌作用。

结果:那他霉素、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对镰刀菌(22株)MIC范围分别是2~8、1~8、1~8和8~512μg/mL。体外联合用药时,环孢素A与氟康唑对64%菌株(14/22)有协同效应,与两性霉素B对41%菌株(9/22)有协同效应,对所有菌株无拮抗效应。联合使用环孢素A后,镰刀菌对两性霉素B药物敏感性由4.5%提升至68.2%(P<0.001)。

结论:镰刀菌在体外对那他霉素敏感,对伏立康唑部分敏感。与环孢素A联合应用时,可与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产生协同效应,并显著提高镰刀菌对两性霉素B药物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软性和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配戴对近视眼视网膜成像质量的影响,探讨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减缓近视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矫正视力正常的近视眼志愿者20人40眼,用像差仪检查同一志愿者配戴前、配软性和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后的波前像差。【结果】同一受试者配戴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后与配戴前的波前像差比较,第2.4阶像差明显减小(P〈0.05),而配戴软性隐形眼镜后与配戴前的波前像差比较,第2、3、6阶像差明显增加(P〈0.05)。合并有散光的同一受试者配戴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后与配戴前比较,第2、4阶像差明显减小(P〈0.05),配戴软性隐形眼镜后与配戴前比较,第4、6、7阶像差明显增加(P〈0.05)。【结论】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配戴可明显减小近视眼的波前像差,从而改善其视网膜成像质量;配戴软性隐形眼镜则可增加近视眼的波前像差。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配戴可能通过改善视网膜物像质量而减缓青少年近视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致病菌和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急性细菌性结膜炎致病菌的种类及其对临床常用抗菌素的敏感性。方法 对200例(200只眼)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结膜囊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并对致病菌种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结膜囊分泌物涂片革兰氏染色细菌检出率较低(7.00%),而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高(146只眼,73.00%);其中革兰氏阳性细菌有129只眼(88.36%),以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革兰氏阴性细菌17只眼(11.04%),以大肠埃希氏菌、淋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普通变形杆菌多见。大匆数主要致病菌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敏感,而对氯霉素和利福平耐药。结论 表皮葡萄球菌等条件致病菌已成为急性结膜炎的主要致病菌,在临床工作中应有针对性选择有效抗菌素进行治疗;尽早获取结膜囊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对于病原学诊断和选择敏感抗菌素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角膜塑型接触镜配戴的微生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角膜塑型接触镜配戴者眼部、镜片及护理用品的微生物状况,了解角膜塑型接触镜配戴者眼部感染的可能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从配戴角膜塑型镜者结膜囊、常规清洗消毒前后镜片、镜盒及护理液取材进行细菌、真菌及阿米巴培养,并按常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细菌检查阳性率结膜囊为66.3%;清洗消毒前后镜片分别为72.4%和11.2%(P<0.01);镜盒同清洗消毒前镜片;多功能护理液为8%(4/50).眼部感染者均检出有细菌生长.结论角膜塑型接触镜配戴者镜片及护理用品有微生物污染,常规的护理操作可明显减少镜片上污染的微生物.  相似文献   
9.
龚桦  龚向明  钟兴武 《海南医学》2013,24(16):2377-2379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5%那他霉素与0.2%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经角膜病灶取材直接湿片镜检或真菌培养阳性者共65例,根据角膜炎浸润的不同程度将病例分为非严重的中轻度组与严重的重度组,联合应用5%那他霉素与0.2%氟康唑滴眼,每小时各一次,经规范治疗7~10d,视病情继续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疗程共7~50d不等。临床检查及疗效判断标准两组相同。结果非严重组24例,治愈23例(95.8%),1例有效(4.2%);严重组41例,治愈12例(29.3%),有效11例(26.8%),无效18例(43.9%)。两组间总的有效率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5%那他霉素联合0.2%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特别是对非严重的中轻度者有非常满意的疗效,对严重的真菌性角膜炎也有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屈光参差儿童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双眼调节功能的变化,探讨调节在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进展中的机制。

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对2016-09/2018-09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屈光参差儿童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22例44眼,将配戴角膜塑形镜的眼作为戴镜组,未作处理的另一眼作为未戴镜组。戴镜眼组22眼,等效球镜度-2.75±1.16D; 未戴镜眼组22眼,等效球镜度-0.10±0.32D。观察戴镜前和戴镜12mo后双眼屈光度差值、单眼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和调节反应的变化情况。

结果:戴镜组戴镜前的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敏度低于未戴镜组(P<0.01),调节滞后高于未戴镜组(P<0.05)。戴镜组配戴12mo后的单眼调节幅度15.63±1.66D高于戴镜前11.25±3.15D(t=3.63,P<0.01),与未戴镜组无差异(t=0.75,P=0.46)。戴镜组配戴12mo后的单眼调节灵敏度14.63±1.58cyc/min高于戴镜前9.25±3.38cyc/min(t=2.83,P=0.01),与未戴镜组无差异(t=0.38,P=0.71)。戴镜组配戴12mo后的调节滞后0.62±0.29D较戴镜前1.35±0.26D减少(t=2.57,P=0.02),与未戴镜组无差异(t=0.61,P=0.55)。戴镜12mo后,未戴镜组的平均屈光度为-0.75±0.35D,戴镜组屈光度增长了-0.15±0.22D(t=2.90,P<0.01),未戴镜组屈光度增长了-0.65±0.39D(t=4.24,P<0.01),两组间屈光度的变化差值有差异(t=5.30,P<0.01)。未戴镜组12mo前后调节功能的变化无差异(P>0.05)。

结论:屈光参差儿童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戴镜眼的调节功能较戴镜前明显改善,且与对侧眼一致,戴镜眼的屈光状态更稳定,未戴镜眼逐渐呈现轻度近视屈光状态,但调节功能未出现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