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3篇
综合类   23篇
眼科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并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 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 ,CADASIL)是一种由于 NOTCH3基因的错义突变所致的散发性常染色体遗传疾病 ,1 977年由 Sourander和Walinder首先描述。1 993年 ,Tournier-Lasserve等对罹患该病的两个家系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和分析 ,认为其属独立疾病单元 ,并定名为 CADASIL。至 1 999年国外文献先后共报道 3 3个家系 1 0 5个症状患者。其中多为西方国家 ,日本和北非也有报道。国内近年也有报道。随着报道例数…  相似文献   
2.
脑梗塞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及其与内皮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法对43例脑梗塞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NO及ET进行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发现,脑梗塞急性期血清NO、ET含量显著升高,NO与ET呈显著正相关;脑梗塞恢复期血清NO含量虽较对照组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提示NO及ET在脑缺血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在治疗脑梗塞时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双侧脑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患者食管运动功能的特点,采用SGY-3型多功能消化道检测仪和SWB-3型三腔三囊管对48例双侧脑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的患者食管运动功能进行试验研究,并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双侧脑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患者的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降低,上括约肌松弛不良,食管体部中段蠕动压增高,持续时间延长,可出现病理性蠕动波,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及食管下段运动功能正常。提示双侧脑其底节区腔隙性梗塞可导致食管运动异常,其特点为: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降低,上括约肌松弛不良,食管体部中段蠕动压增高,持续时间延长,可出现病理性蠕动波,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及食管下段运动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4.
促红细胞生成索(Erythropoietin,EPO)是调节红细胞生成的细胞因子,可通过抑制红细胞生成组织中的红系祖细胞凋亡,促进红细胞的产生。近年来研究发现,包括神经组织在内的多种非红细胞生成组织表达功能性促红素受体(EPO—R),提示EPO是具有多种活性的生长因子。脑内的EPO糖基化水平低,含唾液酸较少,分子量较小,作用更强,具有神经营养、神经保护和促进神经发育的作用。EPO和EPO—R在神经系统的表达和作用,已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吴小莉  赵英贤 《吉林医学》2011,(24):5114-5114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在基础医院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方法治疗230例翼状胬肉患者,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随防6个月~4年,共有10个病例分别于术后2个月、6个月复发,复发率为4.06%,头部侵入角膜缘<3 mm,未特殊处理,其余病例角膜透明,个别病例遗留去翳,无复发现象。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方法简单,取材容易,复发率低,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电生理检查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iabetic pefipheral neuropathy,DPN)中的评估价值及DPN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测定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并与临床症状、体征及病程和糖化血红蛋白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神经系统异常症状或体征者48例占46.2%,MCV异常者79例占76.O%,SCV异常者96例占92.4%。与正常值相比[潜伏期:腓总神经为(3.77&;#177;0.98)ms,胫神经为(5.0&;#177;0.5)ms,腓肠神经为(3.07&;#177;0.28)ms;MCV:腓总神经为(47.3&;#177;3.9)m/s,胫神经为(42.9&;#177;4.9)m/s,SCV:腓肠神经为(33.9&;#177;3.25)m/s],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末端潜伏期明显延长[腓总神经为(5.27&;#177;1.33)ms,胫神经为(6.14&;#177;1.25)ms,腓肠神经为(4.98&;#177;0.67)ms],MCV和SCV明显减慢[腓总神经MCV为(36.43&;#177;7.28)m/s,胫神经MCV为(36.07&;#177;8.82)m/s,腓肠神经SCV为(22.87&;#177;4.12)m/s],均具有显著性差异(t=4.231~7.513.P&;lt;0.01)。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越长周围神经MCV和SCV异常率越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与血浆糖化血红蛋白值负相关(r=-0.802.P&;lt;0.01)。结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感觉神经异常明显于运动神经,且病程越长、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血糖控制越不理想,周围神经传导速度(peripheral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越慢,神经病变越重。  相似文献   
7.
总结临床教学经验,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神经内科临床教学质量,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1)及时帮助学生为开展神经内科临床学习做好知识和思想准备;(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3)结合神经内科疾病患者的特点,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4)始终高度重视带教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5)坚持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8.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主要影响红细胞生成的体液因子,随着在神经细胞膜及星形胶质细胞内发现EpoR及Epo,Epo与神经系统的关系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Epo在缺血性脑损伤中抗凋亡、抗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性、抗自由基、抗氧化,减轻脑缺血后继发生性丘脑损害中起了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伤性前房积血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2006年1月-2010年1月收治66例眼外伤性眼前房积血患者,根据情况采取半卧位、包扎眼部、镇静、止血、活血化瘀、使用皮质类固醇、滴注甘露醇、前房穿刺等治疗。结果:68眼外伤性眼前房积血患者Ⅰ级前房积血吸收平均(2.1±0.4)d;Ⅱ级平均(5.6±2.1)d;Ⅲ平均(7.8±3.2)d。前房积血吸收后视力为0.08~1.5,平均(1.2±2.O)。结论:及时、合理的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是促进积血吸收、防止再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关键。  相似文献   
10.
葛根素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及额叶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行为学及额叶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CCA)永久性阻断法(2一VO)建立VD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2VO组和葛根素组,各组大鼠又分为4、8周2个时间点。用暗回避反应法测定学习记忆能力,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大鼠额叶bcl-2蛋白表达水平及凋亡细胞数。结果2-2VO组和葛根素组大鼠潜伏期明显缩短,但与22VO组比较葛根素大鼠潜伏期均显著延长。2-2VO组和葛根素组大鼠额叶bcl-2的表达水平及凋亡细胞数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葛根素组bcl-2的表达水平较2-2VO组明显增高,而凋亡细胞数较2-2VO组明显减少。结论葛根素可通过上调bcl-2基因表达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