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1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赵X,女,58岁,住院号026963.右眼失明,红痛反复发作30年,于1992年6月1日入院.幼年时右眼曾被剪刀扎伤.全身检查无异常.右眼无光感,结膜混合充血( ),角膜正中灰白色混浊变性,前房浅,周边部虹膜可见色淡、纹理模糊,瞳孔及眼底情况不能窥到.眼压T_(-3°)右眼未见异常.诊断:右眼角膜白斑,陈旧性葡萄膜炎,眼球萎缩.于1992年6月4日局麻下行右眼内容摘出术,术中发现  相似文献   
2.
用硬膜外麻醉导管做支撑物行泪道手术疗效观察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穆凤平,张雅丽关键词泪道手术,支撑物,硬膜外麻醉导管1990年至1994年,我们为取材方便而采用硬膜外麻醉导管(简称导管)做支撑物行泪道手术63例69只眼。其中泪小管断裂吻合术39例,泪小管狭...  相似文献   
3.
2005~2007年,我们对60例(120眼)早期原田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发现误诊54例.现就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TK)治疗LASIK术后角膜上皮内生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LASIK术后较严重的角膜瓣下角膜上皮内生4例(4眼),进行内生的上皮刮除和PTK治疗后戴接触镜3~5天,随访10~24个月,结果 4例均治愈,随访期内无复发,视力均恢复至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眼部刺激症状、眩光消失.结论 LASIK术后瓣下角膜上皮内生,进行角膜瓣后面和角膜床表面的角膜上皮刮除及PTK术,术后戴角膜接触镜,是治疗LASIK术后瓣下角膜上皮内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伴有颈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视乳头病变穆凤平周凤珍1992年1月至1995年12月我院共收治缺血性视乳头病变54例56只眼,其中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检查颈动脉证实伴有颈动脉狭窄者20例21只眼,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情况:本组20例21只眼,男12例,女8...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视网膜坏死病因及治疗。方法就2例特殊类型急性视网膜坏死病例对本病进行分析。结果病例1,左眼抗青光眼术后第1天视物不见,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提示急性视网膜坏死。B超显示:局限性视网膜隆起。给予抗病毒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葡萄膜炎症明显,血管闭塞,视网膜脱离。病例2,发热昏迷患者,颈项强直,脑膜刺激症阳性,行脑脊液检查,颅脑磁共振成像检查后考虑病毒性脑炎,经抗病毒、糖皮质激素治疗,意识逐渐好转后发现双眼视物不见,眼底屈光间质欠清,后极部视网膜水肿,似有隆起,并可见散在黄白色病灶,B超提示视网膜脱离。针对2例特殊急性视网膜坏死病例临床表现、不良预后,减少临床误诊及漏诊病例,认识该病治疗。结论及时发现病情,早期足量、足疗程抗病毒治疗、预防性光凝、把握玻璃体手术时机是减少并发症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自体结膜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临床观察评价自体结膜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 对82例90眼翼状胬肉采用自体结膜角膜缘上皮移植手术并进行追踪观察。结果 随访观察2月-2年,植片全部存活,无一例复发。结论 自体结膜角膜缘上皮移植手术方法简单有效,安全可靠,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眼B超检查在原田病早期诊断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用医用眼A与B超仪对60例120只眼急性期原田病患者和120只眼其他类型后部色素膜炎及120只正常眼分别做眼B超检查,并测量每眼球壁厚度、观察渗出性网脱、玻璃体混浊等情况.结果 原田病患者球壁厚度(2.00+0.25)mm明显厚于其他类型后部色素膜炎组(1.64+0.20)mm和正常对照组(1.35+0.10)mm,三组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渗出性网脱原田病组86.67%,明显高于后两组.结论 眼B超同时出现脉络膜明显增厚和后极部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这两项体征对早期原田病的诊断具有确诊意义.  相似文献   
9.
Pentacam与iTrace像差仪在白内障患者角膜像差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利用Pentacam系统测量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手术前后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比较Pentacam系统与iTrace像差仪测量的术后角膜前表面像差的差异。方法研究为诊断性试验研究。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0例79眼行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折叠型IOL植入术,应用Pentacam系统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个月测量角膜前表面的像差,观察手术前后角膜前表面像差的变化。术后2个月对所有患者行iTrace像差仪检查,记录总高阶像差、彗差、三叶草像差及球差的均方根(RMS)值。所有手术和检查均由同一位医师操作。所有患者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结果 Pentacam测量方法检查结果显示,角膜前表面的总高阶像差术前较术后轻度增加,但手术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7,P〉0.05);其余各项球差、彗差、三叶草像差以及3~6阶像差手术前后的变化与总高阶像差的检测结果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ntacam和iTrace测量术后角膜前表面的像差发现,Pentacam测量的球差、三叶草像差测量结果较iTrace轻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entacam和iTrace所测量的总高阶像差、球差、3~6阶像差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IOL植入术后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不影响患者的视觉质量,Pentacam和iTrace测量的角膜波前像差结果存在部分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段分析诊断系统与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前房直径及前房深度(ACD)的变化。比较两种方法测量结果的差异。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临床选取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人术后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60例(79眼)。应用Pentaeam测量术前、术后1周、1个月、2个月的水平前房直径和ACD;应用UBM测量术前、术后2个月的水平前房直径、垂直前房直径和ACD。结果(1)Pentacain测量结果,术后水平前房直径增加(F=7.170,P=0.009),ACD加深(F=26.439,P〈0.05),术后1周、1个月、2个月前房直径、ACD进行两两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UBM测量结果,大部分患眼垂直前房直径大于水平前房直径。(3)Pentacam测量术前、术后2个月的水平前房直径与UBM测量值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231,P=0.818,t=1.017,P=0.311)。Pentacam与UBM测量术前ACD,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153,P=0.995);而测量术后ACD,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entacam测量结果显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水平前房直径增加,ACD加深,术后1个月前房直径、ACD保持不变。(2)UBM测量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垂直前房直径大于水平前房直径。(3)UBM与Pentacam都可以用于前房直径和ACD的测量,而且对于术前、术后前房直径以及术前ACD的测量结果相似。但测量白内障患者有晶状体眼的ACD时,两种仪器的测量结果不同。两种仪器测量角膜部位不同从而产生差别。但是每一种仪器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使用时应根据不同的目的选用不同的仪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