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增视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植片的透明率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04-01/2005-12于青岛眼科医院行增视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optical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的患者97例105眼,包括圆锥角膜,角膜基质营养不良,外伤、感染等因素导致的角膜白斑,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稳定期,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等。统计分析术前视力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植片透明情况、内皮细胞计数、是否排斥、植片混浊原因,采用R×C表及四格表的χ2检验。 结果:增视性PKP术后角膜植片透明率:术后1a 89.8%,术后2a 83.7%,术后3a 78.3%,术后4a 67.1%,术后5a 63.6%。术后5a时圆锥角膜角膜植片透明率最高,达94.1%,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最低,为14.3%。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05~1.0,0.8以上者圆锥角膜所占比例最多,达72.5%,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最少,占6.3%。导致角膜植片混浊的主要原因为角膜植片免疫排斥及角膜植片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 结论:增视性PKP术后角膜植片透明率逐年稳定下降,相邻两年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原发病不同,角膜植片透明率有差异,圆锥角膜手术效果最佳;角膜植片混浊的主要原因为免疫排斥及角膜植片内皮功能失代偿。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角膜移植术后植片继发真菌感染的原发病、发病时间、临床特征、主要致病菌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5年10月至2016年1月间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收治的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发生真菌感染患者29例(34眼),其中男25例(86%),女4例(14%)。分析患者原发病、植片真菌感染与角膜移植间隔时间、发病月份、诱发因素、病灶特征、致病菌及治疗情况。数据采用配对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发生角膜植片真菌感染的34眼中,25眼(74%)既往接受过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9眼(26%)接受板层角膜移植术(LKP)。术前原发病大多为感染性角膜炎(24眼,70%)。植片发生真菌感染与角膜移植间隔时间为1~144个月,平均(39.5±43.0)个月,其中9眼(26%)发生于术后6个月内,3眼(9%)发生于6~12个月。植片真菌感染发生时间多在9-11月(17眼,50%)。27眼(79%)真菌培养结果阳性,致病菌主要为镰刀菌(9眼,33%)和链格孢霉菌(6眼,22%)。29眼(85%)真菌感染灶局限于角膜植片,5眼(15%)同时累及角膜植片和植床。22眼(65%)位于植片中央及旁中央区,其中15眼病灶直径>4 mm,7眼≤4 mm;12眼(35%)位于植片周边区,病灶长径均<4 mm。27眼选择药物联合手术治疗,4眼选择单纯药物治疗,3眼放弃治疗,自动出院。角膜移植术是最主要的手术治疗方式(16眼,59%),其次是眼内容剜除术或眼球摘除术(6眼,22%)。结论角膜移植术后植片真菌感染多发生于秋季农忙季节。致病菌以镰刀菌和链格孢霉菌为主。角膜移植术是治疗植片继发真菌感染的主要手术方式。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可最大限度地降低角膜植片真菌感染对视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小鼠视网膜组织石蜡切片制作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寻找一种效果好的视网膜固定方法.方法 30只小鼠取出眼球后在角巩膜缘刺一小口,A组24只眼球,用体积分数10%中性甲醛固定;B组16只眼球,用FAA固定液(体积分数10%中性甲醛10 mL、体积分数95%乙醇85 mL、冰醋酸5 mL混合)固定;C组20只眼球,置于FAA固定液中浸泡1 min后用体积分数10%中性甲醛固定过夜,脱水后去除角膜、虹膜和晶状体,分别做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镜下观察其差异.结果大体观察A组大部分眼球皱缩变形,视网膜脱离率高;B组、C组眼球形态均无明显变化,无视网膜脱离发生.HE染色示A组标本视网膜结构疏松,有较多裂隙,且易发生视网膜碎裂;B组标本视网膜过度压缩,视网膜各层结构不清晰;C组标本视网膜结构清晰,细胞排列紧密,色泽艳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组均显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但C组标本染色效果优于A组、B组,且脱片程度低,适用于视网膜组织的固定.结论采用FAA先浸泡再用体积分数10%中性甲醛固定视网膜组织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体积分数10%中性甲醛和FAA固定液.  相似文献   
5.
程钧 《西部医学》2014,(2):263-264,F0003
腹腔镜肝癌切除手术已有20多年的历史,是肝脏外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了腹腔镜肝癌切除手术的可行性以及安全性,腹腔镜肝癌切徐手术也在近几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随着腹腔镜技术在肝脏外科的开发和应用,肝切除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空间.本文就腹腔镜肝癌切除手术目前的进展作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角膜碱烧伤所致高渗和炎症环境中,左旋肉碱(LC)对角膜上皮修复的作用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

方法:将96只健康C57/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磷酸缓冲盐溶液(PBS)组和LC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LC组及PBS组制备急性碱烧伤模型。自模型制作前1d,LC组给予60mmol/L LC滴眼液,PBS组给予磷酸缓冲盐溶液连续每天点眼,每天6次。建模后0h,3、7d裂隙灯显微镜下荧光素钠染色观察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在第3d,取眼球进行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检测Ki-67、IL-1β蛋白表达情况; 提取角膜上皮全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P63、NLRP3、Caspase-1的表达及STAT3的活化水平。

结果: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结果显示在碱烧伤后3、7d时PBS组与LC组比,残留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占原始缺损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29.38±6.83)% vs(17.78±4.11)%、(14.23±4.51)% vs(4.10±2.10)%(P<0.01)。LC组比PBS组角膜上皮修复快。造模后3d,与空白对照组比,碱烧伤处理的各组小鼠角膜上皮中焦亡相关蛋白NLRP3、Caspase-1表达上调,P63表达降低,p-STAT3/STAT3水平升高,除cleaved Caspase-1空白对照组vs LC组,差异均有意义。与PBS组比,LC组的NLRP3、pro Caspase-1、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降低,P63表达量上调,p-STAT3/STAT3水平升高,差异均有意义。免疫荧光显示,碱烧伤后3d,PBS组和LC组与空白对照组比IL-1β、Ki-67表达上调。与PBS组比,LC组Ki-67蛋白表达上调,IL-1β表达降低。

结论:LC可通过抑制细胞焦亡信号通路,促进STAT3信号通路的活化,促使小鼠角膜上皮干/祖细胞增生,进而促进碱烧伤后角膜上皮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倒睫相关的继发性淀粉样角膜变性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4年1 月至2015年12 月期间在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接受治疗的倒睫相关的继发性淀粉样角膜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评估病变累及角膜的深度。结果:共纳入7 例患者,其中男5 例,女2 例,年龄11~86 岁。所有患者均有倒睫病史。角膜病变表现为单眼发病、角膜表面有新生物隆起,新生物具有表面欠平整、边界清晰和形状不规则等特征。OCT和UBM结果显示所有病例中病变深度均未累及后弹力层。有3 例患者接受板层角膜移植术;1 例患者行角膜病变切除联合羊膜覆盖术;3 例患者行睑内翻及倒睫矫正术,因病灶对视力无明显影响,未行角膜病变切除术。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角膜上皮下方有大量无定形的嗜酸性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阳性,在偏振光下呈现“苹果绿”双折射现象。结论:与倒睫相关的继发性淀粉样角膜变性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患眼同时存在倒睫及角膜新生物2 种病变,且新生物的发病位置与倒睫刺激角膜的位置一致;角膜病变特点为倒睫刺激角膜的部位有新生物隆起,新生物表面欠平整,边界清晰、形状不规则。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前房穿刺放液在处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药物不能控制的高眼压持续状态中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对50例54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患者在应用常规降眼压药物治疗未能有效降低眼压后,采用26 G B-D注射针头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前房穿刺放液,观察眼压控制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眼压均>50 mm Hg.所有患者经穿刺放液后高眼压及眼痛症状迅速缓解,眼压平均为22 mm Hg.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1只眼穿刺后约2~3 h眼压再次升高,遂再次放液.术后20只眼有轻微前房炎性渗出,5只眼有轻度前房出血,4只眼角膜水肿较术前加重,5只眼检查发现轻度视网膜出血.眼压控制后给予相应的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前房穿刺放液损伤小,反应轻,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药物不能控制高眼压持续状态的重要辅助措施,为青光眼的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并且能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外伤性虹膜缺如患者植入虹膜隔人工晶状体后的远期并发症,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因外伤性虮膜缺如在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行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在长期随访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的5例患者的资料,归纳其临床特点.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13~43岁,随访时间42-108个月.2例于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切除术后行Ⅱ期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悬吊术,2例Ⅰ期行白内障摘除联合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例行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结果 所有患者短期随访主观感觉良好,眩光、畏光症状消失,并在一定时期内维持较好的视力.在长期随访过程中均出现了严重的继发性青光眼和大泡性角膜病变,视力下降至指数或手动,并接受穿透性角膜移植和人工晶状体取出术治疗.结论 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可能出现严重的远期并发症,应慎重选择手术适应证,并加强对患者的随访.  相似文献   
10.
程钧  李汛 《西部医学》2018,30(1):154-156
【摘要】 结肠癌是消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与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相关研究表明,微小RNA对肿瘤细胞的分化、增殖具有调控作用,且微小RNA的异常表达与结肠癌的进展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就微小RNA对结肠癌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