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23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央孔型眼内镜(ICL)植入术后中央拱高的影响因素及分析导致极端拱高的可能原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8-2019年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接受V4c型ICL植入术的患者138例(276眼)。方法 回顾患者术前眼部生物测量参数包括屈光度(SE)、角膜水平直径即白到白(WTW)、前房深度(ACD)、前房容积(ACV)、前房角(Angle)、眼轴长度(AL)、晶状体厚度(LT)及术中植入ICL的直径。术后1周用眼前节OCT测量患者的拱高(Vault)。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确定拱高值和眼部生物参数的相关性。按拱高大小分为三组,分别为低拱高组(<250 μm)、正常拱高组(250~1000 μm)和高拱高组(>1000 μm),对三组间眼部参数进行比较,分析造成极端低拱高和极端高拱高的可能影响因素。主要指标 术后拱高值。结果 术后1周平均拱高为(645±247)μm。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到拱高的回归方程为:Vault(μm)=180.954×ACD(mm) +99.805×WTW(mm)-2517.5,调整r2为0.069。低拱高组、正常拱高组、高拱高组三组间的ICL直径(127.9±3.8 mm、127.3±3.6 mm、130.2±2.8 mm)和ACD(2.95±0.29 mm、3.19±0.24 mm、3.29±0.22 mm)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年龄、SE、Angle、ACV、WTW、CCT、K1、K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ACD和WTW是影响术后拱高的关键因素。同时,晶状体偏厚是极端拱高的可能影响因素。提示在临床上遇到非年龄性晶状体偏厚者,在ICL的选择上需要综合考虑更多因素。  相似文献   
2.
董喆  王宁利  甄毅  王怀洲 《眼科》2011,20(6):396-400
 目的 分析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osterior chamber phakic refractive lens,PC-PRL)植入眼内对高度近视患者的屈光矫正效果及其安全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6年7月至2007年9月在北京同仁医院行PC-PRL植入的高度近视患者35例(68眼)。方法 根据术前测量的角膜缘白到白(white to white, W-W)距离及术前屈光检查确定植入的PC-PRL型号,对上述患者行PC-PRL植入术,术后随访43~57个月,观察其术后并发症情况,并记录最后一次随访时的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人工晶状体位置等。主要指标 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PC-PRL与相邻组织的距离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68眼中有58眼(85.29%)的裸眼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所有患眼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且35.29%(24/68)者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平均眼压(17.1±2.6)mm Hg。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512±312)个/mm2,与术前(2841±257)个/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2, P=0.160)。至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PC-PRL光学部前表面距角膜内皮的距离为(2.341±0.258)mm,与术后3个月时(2.491±0.317)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7, P=0.076);PC-PRL光学部后表面与自身晶状体之间的距离为(0.302±0.109)mm,与术后3个月时(0.321±0.102)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16, P=0.064)。但有2例患者(2眼)发生了PC-PRL后表面与自身晶状体贴近,距离无法准确测量。未见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并发性白内障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PC-PRL眼内植入能安全、有效地矫正高度近视患者的屈光不正,长期安全性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治疗视疲劳的清热解毒眼贴的毒理和药理作用.方法 借助兔、小鼠、豚鼠动物模型,以清热解毒眼贴中剂量和大剂量组为观察组,并设立正常对照组,采用国际经合组织化学品检测指南和美国环境保护署预防、农药及有毒物质办公室统一检测指南评估眼贴对眼部的刺激反应;采用透皮吸收试验评估眼贴药液的皮肤通透性;应用局部施压法制作肌紧张模型,利用肌电描记仪分析眼贴对豚鼠肌电信号的平均幅值与平均频率的影响.结果 应用清热解毒眼贴14 d后,眼贴对眼部刺激为轻微刺激,评估评分低于2A级.眼贴中、大剂量组的透皮吸收速率分别是正常对照组的1.78和2.32倍,与模型组比较,能够显著缓解局部施压法制作的豚鼠肌紧张模型的肌电时限[(5.36±0.25)ms(模型组)比(4.74±0.33)ms(中剂量组),(4.12±0.28)ms(大剂量组),P<0.05]和波幅[(498±78) μV(模型组)比(422±72) μV(中剂量组),(388±68) μV(大剂量组),P<0.05],使局部肌肉松弛,震颤减少.结论 清热解毒眼贴的眼部刺激症状轻微,能够有效地通过皮肤吸收,并且具有缓解肌肉紧张效果,提示对视疲劳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动态图和眼底立体像获得的视盘及周边神经纤维层(RNFL)形态的参数,评价两者的一致性,并探讨利用动态图对HRT结果进行定性判断的可能性.方法 比较同时接受HRT和眼底立体像检查患者的HRT动态图和立体像所测盘沿宽度、视盘宽度、两者发现上下方盘沿小于鼻侧盘沿、RNFL存在缺损眼...  相似文献   
5.
国产回弹式眼压计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比较国产回弹式眼压计(rebounder tonometer,RBT)与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Goldmann applanation tonometer,GAT)的差别来评价RBT测量的准确性,通过计算测量者间和测量者内的差异来评价其精确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6月至1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压监测室接受昼夜眼压曲线测量的可疑青光眼患者69例138眼.其中,男40例,女29例,年龄(40.0±22.4)岁.所有患者均按RBT、GAT的顺序分别由两名检查者完成眼压测量,每种眼压计的测量均重复3次.分别记录并计算平均数作为该种眼压计的测量结果.测量者一、二需在5 min内完成眼压的测量.比较两位测量者间的差值评价RBT的精确性,比较两种眼压计测量结果间的差值评价RBT的准确性.并分析眼压高低及中央角膜厚度对RBT准确性的影响.结果 RBT和GAT所测右眼的眼压值分别为(20.0±5.1)mmHg(1 kPa=7.5 mmHg)和(20.4±5.2)mmHg,差值为(0.4±2.5)mmHg,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1,P=0.230).RBT和GAT所测左眼的眼压值分别为(20.5±4.7)mmHg和(20.4±4.8)mmHg,差值为(0.1±2.0)mmHg,二者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0.318,P=0.751).两种眼压计所测眼压之间均有明显相关.左、右两眼r值分别为0.878(P=0.000)和0.912(P=0.000).RBT不同测量者间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测量者间相关系数在左、右眼分别为0.956和0.939,有较好的一致性.RBT测量者内相关系数在0.978~0.991,与GAT的结果接近.低眼压患者RBT的值大于GAT,高眼压患者RBT值小于GAT,正常眼压时两种仪器测得眼压的差值最小;中央角膜厚度较薄时RBT值偏低,中央角膜厚度较厚时RBT值偏高.结论 RBT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可以满足临床工作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日间与昼夜眼压曲线对异常眼压测量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甄毅  王宁利  郭彦  张馨蓓 《眼科研究》2010,28(4):360-364
目的评价日间眼压曲线与昼夜眼压曲线对异常眼压测量的能力。方法对就诊于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的21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11例可疑正常眼压性青光眼(SNTG)及24例可疑青光眼患者进行昼夜眼压曲线测量。间隔2 h后,先使用手持式压平眼压计测量24 h的卧位眼压得到昼夜卧位眼压曲线。在9:30、11:30、13:30、15:30,患者完成卧位眼压测量5 min后测量坐位眼压,5 min后再使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分别得到日间卧位眼压曲线、日间坐位眼压曲线和日间非接触眼压曲线。定义眼压峰值〉21 mmHg时为峰值异常,眼压波动〉5 mmHg时为波动异常。分析日间眼压曲线与昼夜眼压曲线均值、峰值及波动值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不同组别昼夜眼压均值为(20.24±2.45)~(22.32±6.02)mmHg,较日间眼压均值高-0.19~6.37 mmHg;昼夜眼压峰值在(24.17±3.42)~(26.43±6.23)mmHg,较日间眼压峰值高1.75~8.76 mmHg;昼夜眼压波动在(8.00±3.47)~(9.09±3.83)mmHg,较日间眼压波动高3.59~6.00 mmHg。眼压峰值多出现于夜间睡眠时,POAG、SNTG和可疑青光眼患者眼压峰值出现于23:30~5:30的概率分别为57.14%、72.73%和66.67%。日间眼压曲线无法确定昼夜眼压波动的异常,若以昼夜眼压曲线作为金标准,各组的敏感性为10.00%~36.84%。结论56例患者的峰值眼压多发生在夜间睡眠时,日间和昼夜眼压曲线测得的眼压均值、峰值、波动及发现异常眼压的能力存在差异,依靠日间眼压曲线很难对昼夜眼压的情况做出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台式虚拟现实显示器对近距离观看视频所致数字眼疲劳的预防作用。设计 交叉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成年健康受试者31例。方法 受试者随机分两组,第一组先使用手机、后使用台式虚拟显示器观看相同的视频10分钟,中间休息30分钟;第二组使用相反的顺序观看。使用开放式验光仪记录观看视频前、中、后的屈光度,并计算调节误差、调节微波动。选取右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Likert量表记录观看视频前、后的主观视疲劳评分。主要指标 观看视频前后屈光度、调节微波动、调节误差、视疲劳量表评分。结果 观看视频前,采用手机和采用台式虚拟现实显示器者的屈光度分别为(-0.30±0.54)D和(-0.29±0.58)D(P=0.928),调节微波动分别为(0.15±0.07)D和(0.15±0.08)D(P=0.858)。观看视频5分钟时,采用手机者的屈光度为(-3.32±0.68)D,较观看前明显降低(P=0.000);采用台式虚拟现实显示器观看者的屈光度为(-0.39±0.63)D,较观看前未见明显降低(P=0.168);采用手机观看和采用台式虚拟现实显示器观看者的调节微波动分别为(0.33±0.10)D和(0.21±0.10)D(P=0.000);采用手机观看者调节误差为滞后(0.25±0.68)D,采用台式虚拟现实显示器观看者调节误差为超前(0.09±0.63)D(P=0.044)。观看完视频后,采用手机观看者的屈光度为(-0.53±0.56D)D,较观看前明显降低(P=0.000);采用台式虚拟显示器观看者的屈光度为(-0.34±0.61)D,较观看视频前未见明显降低(P=0.335)。观看视频后,采用手机和台式虚拟显示器者的视疲劳量表评分较观看前均增加,分别增加了(8.4±8.3)和(2.5±3.8)(P=0.001)。结论 应用台式虚拟显示器可以预防近距离观看视频引起的数字眼疲劳,这可能与观看时不需要视近调节有关。(眼科,2022, 31: 225-230)  相似文献   
8.
眼球屈光的发育离不开正常的光信号刺激,良好的照明光环境对屈光发育尤为重要.近年来,荧光灯与发光二极管(LED)等新型窄光谱照明光源逐渐替代白炽灯等宽光谱照明光源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普及,巧合的是其普及时间与近视眼发生率升高的时间重叠.多年来,人们利用单色光的实验研究发现环境光线对眼的屈光发育具有调节作用.本文中笔者就照...  相似文献   
9.
陈燕云  王宁利  梁远波  王兰  甄毅 《眼科》2007,16(1):28-32
目的比较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早期视神经损害特征和视野损害特点的差异。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早期POAG患者23例(30眼),早期PACG患者22例(30眼)。方法进行静态视野和偏振激光扫描仪GDx ECC检查。分别比较两组间GDx ECC各个参数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RNFLD)类型(弥漫性、局限性)的差异。在组间分别比较视野参数、视野检测光标点对点的光敏度丢失。主要指标GDx ECC参数及其RNFLD类型、视野参数、视网膜光敏度丢失。结果两组中GDx ECCTM参数除了上方均值和对称性以外,其余各个参数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弥漫性RNFLD在POAG和PACG中的比例分别为40%和10%(P〈0.05),局限性RNFLD分别为53%和63%。视野指数中PSD和CPSD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视野检测的点对点比较中,早期PACG的局部光敏度丢失在颞上方视野中较早期POAG严重(P〈0.05)。结论早期POAG有较多弥漫性RNFLD,而早期PACG主要表现为局限性RNFLD。早期PACG在颞上方的局部光敏度丢失较早期POAG严重,这与其RNFL缺损特征相一致。POAG和PACG不同的发病机制可能是导致RNFL损害特征和视野损害特点差异的原因。(眼科,2007,16:28-32)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