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眼科学   1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快速退变性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的感光细胞在出生后早期发生的形态学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取出生后不同时间的rd小鼠及正常对照小鼠各6只的视网膜,经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感光细胞的形态发生发育和结构变化过程,比较二者的动态变化和形态学差异.结果 rd鼠生后1周开始出现感光细胞节段变短,内节段内线粒体变性改变多见;偶见感光细胞核旁胞浆内出现肿胀变形的线粒体.2周时节段层变薄,内节段结构已不完整,外节膜盘少见,变形且排列不整齐;外核层细胞层数明显减少,可见核固缩及染色质凝聚,偶见外丛状层部分神经突起内出现变性的线粒体.3周时节段层近消失,外核层只剩一层细胞,胞浆内可见髓样结构;外丛状层变薄.4周时内节段高度变形,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与外核层之间出现大量不成形结构.外核层仅残存少许胞体,胞浆内出现多量不成形结构.外丛状层极薄,部分区域已消失.结论 rd鼠在出生后早期就发生感光细胞的变性改变,细胞内线粒体改变明显.其感光细胞变性发生早,进展快,呈快速退变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巩膜扣带术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操作技巧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巩膜扣带术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白内障29例(29眼)其中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25眼.术中联合玻璃体腔注入六氟乙烷(C2F6)8眼,注入滤过空气1眼.手术后随访3~24个月.对视力、人工晶状体位置、视网膜复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等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 所有病例术中眼底检查满意,均发现裂孔.随访期末视力提高者22眼,占75.86%(其中提高2行以上者16眼占55.17%);视力不变者7眼,占24.14%.随访期内28眼视网膜完全复位(96.55%),1眼视网膜未完全复位(3.45%).所有病例人工晶状体无明显偏位,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巩膜扣带术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白内障既可免除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又可使视网膜脱离及时复位,有助于恢复较好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3.
眼内硅油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硅油应用于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以来,使难以复位的视网膜脱离得到解剖复位而广泛用地眼科临床,但随之而来的硅油并发症,也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本文综述了眼内硅油与视网膜的形成,角膜病变,继发白内障和青光眼等,硅油对视网膜的毒性及血-房水屏障的影响,这些对临床应用硅油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许多眼底病都伴有感光细胞结构的改变 ,特别是一些变性疾病。对感光细胞早期发育过程和超微结构的研究为探讨视网膜的部分异常提供了参考依据。近年来免疫组化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与超微结构研究的结合 ,对感光细胞的发育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但也有一些问题尚存在争议。本文按照解剖层次 ,将感光细胞的早期发育过程和结构变化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魏文斌  何守志  翁乃清  段欣荣 《眼科学报》2003,19(4):215-217,223
目的:观察玻璃体积血后玻璃体的形态变化及玻璃体劈裂的影像特征。探讨玻璃体劈裂形成的机制及术前认识玻璃体劈裂的意义。方法:总结玻璃体积血88例(97只眼),其中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32例38只眼:视网膜血管炎28例30只眼;视网膜静脉阻塞28例29只眼。术前进行B型超声波检查,部分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将超声图像与玻璃体切除术中所见相对比。结果:PDR组玻璃体劈裂发生率为18/38(47.4%),视网膜血管炎组为10/30(33%),视网膜静脉阻塞组为4/29(13.8%)。结论:不同原因所致的玻璃体积血均可能发生玻璃体劈裂,对玻璃体劈裂的认识有助于成功完成玻璃体切除术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张宁  段欣荣  韩毳  陈惠茹  张风  刘宁朴 《眼科》2006,15(4):285-286
交感性眼炎是发生于穿通性眼外伤或内眼手术后的一种严重威胁双眼视力的少见疾病。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2例无眼外伤史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在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后发生了交感性眼炎。病例1女性,21岁,2002年7月16日因左眼视物变形2月余,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左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于2002年7月21日行巩膜外冷冻及外垫压术,术后视网膜脱离未复位。2002年8月9日行巩膜外透热及硅胶带巩膜外垫压术,手术仍未成功。2002年8月25日来我院就诊,检查右眼视力0.7,左眼视力指数/10cm;右眼前节及眼底均未见异常;左眼角膜清亮,KP(-),房水闪光( ),晶状体轻…  相似文献   
7.
利用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对正常人眼部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成像(colorDopplerimaging,CDI)技术作正常人眼部血流动力学研究。方法:用CDI测量90例(180只眼)正常人眼动脉(ophthalmicartery,OA),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retinalartery,CRA),睫状后动脉(posteri-orciliaryartery,PCA)的血流参数,分析其与影响因素间关系。结果:OA,CRA,PCA的收缩期、舒张期血流速度分别为(单位cm/s):31.7±10.9,7.2±2.6;10.2±3.4,2.8±1.2;11.3±3.6,3.2±1.4。OA血流参数与年龄呈负相关,与红细胞计数,红血球压积呈正相关,与性别、眼别、正常范围眼压无关。正常眼部动脉血管的正常频谱形态为近似三角形,三峰双切迹,呈高阻波形,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均较高,各频带宽度基本相同,无明显频窗。结论:CDI的眼部应用可为了解眼及其供应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硅油应用于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以来,使难以复位的视网膜脱离得到解剖复位而广泛用于眼科临床,但随之而来的硅油并发症,也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本文综述了眼内硅油与视网膜前膜形成、角膜病变、继发白内障和青光眼等,硅油对视网膜的毒性及血-房水屏障的影响。这些对临床应用硅油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段欣荣  李根林  王景昭 《眼科》2003,12(4):237-240,T016
目的:了解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的感光细胞节段在出生后早期发生的形态学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取出生后不同时间的retinal degeneration(rd)、retinaldegenerationslow(rds)小鼠及正常对照小鼠视网膜,经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感光细胞节段的形态发生发育和结构变化过程,比较其在各型的动态变化和各型间的形态学差异。结果:rd鼠节段变性发生早,生后1周时开始出出节段变短,线粒体变性改变多见;2周时节段层变薄,内节段结构不完整,外节膜盘变形、排列紊乱;3周时节段层近消失。rds鼠外节段不发育,变性发生晚,2周时内节段变短;3周时明显变短;4周时细胞器减少、内节段变形。结论:感光细胞节段的变性改变与其基因型相关,不同遗传背景的视网膜变性有着不同的表型。  相似文献   
10.
许多眼底病都伴有感光细胞结构的改变,特别是一些变性疾病。对感光细胞早期发育过程和超微结构的研究为探讨视网膜的部分异常提供了参考依据。近年来免疫组化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与超微结构研究的结合,对感光细胞的发育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但也有一些问题尚存在争议。本按照解剖层次,将感光细胞的早期发育过程和结构变化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