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4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滤过手术后低眼压性黄斑病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告51只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持续性眼压的眼睛,其中6眼发生低眼压性黄斑病变。这6眼经治疗后,3眼年青患者,黄斑皱褶消失,视力恢复,本组资料提示,低眼压性黄斑病变对老年人的视功能损害较年青人大。我们认为造成这种民政部的原因,可能与年青人的组织修复能力较强,而老年人较弱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27只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发生玻璃体流失眼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表明:玻璃体流失在滤过手术中的发生率为1.3%,滤过手术的失败率为33%;造成滤过手术中玻璃体流失的危险因素包括眼内异物潴留、高度近视、玻璃体变性、晶体不全脱位以及先天性青光眼所致的大眼球等;玻璃体流失发生后其远期眼压控制情况,主要取决于所流失的玻璃体的性质和所采用的处理措施是否适当  相似文献   
3.
4.
Sturge—Weber综合征与青光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分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这种分型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方法 按原发性闭角型青当眼的诊断标准。将325例325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的住院患者按有否急性发作的症状和发作后存在的相应体征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325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中,有急性发作症状和体征的89眼,占27.4%;有发作的症状但缺乏发作后的体征者78眼,占24%;无存在任何发作症状和发作后的相应体证者20眼。占6.2%;无法归类者138眼,占42.4%。结论 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根据是否存在急性发作的症状和发作后存在的相应体征作为划分急闭和慢闭的标准是不够科学的,这种分类对指导临床的防治工作无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单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单侧眼发病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4例确诊为单侧眼发病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双眼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形态、屈光状况及眼球轴长等多种参数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双眼前房深度:发病眼前房轴深,最浅眼为1.4mm,最深眼为2.04mm,平均为1.89mm;周边前房深度均小于1/4CT或完全消失。未发病眼前房轴深,最浅眼为2.45mm,最深眼为3.62mm,平均为2.73mm;周边前房深度均大于1/3CT。双眼房角状态:发病眼全部为窄Ⅳ房角,并且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粘连闭合。未发病眼均为窄Ⅰ至宽房角,无粘连闭合。双眼屈光状态:发病眼14只全部为远视,远视度数为 200至 450度;未发病眼中正视3眼,近视11眼,其近视度数为-320至-850度。双眼眼球轴长:发病眼眼轴最短的为20.8mm,最长的为22.5mm,平均为21.3mm;未发病眼眼轴最短的为23.4mm,最长31mm,平均为27.1mm。结论 前房浅、房角窄是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的解剖基础。并非所有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都一定双眼发病,一只眼发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另一只眼若不存在前房浅、房角窄这一发病的解剖基础,则不会发生同样性质的青光眼。  相似文献   
7.
虹膜周边切除对解除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先兆期、缓解期以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的瞳孔阻滞,防止青光跟发作的疗效,已得到充分肯定。近5年来,我们曾遇到20例被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缓解期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并行虹膜周边切除术后眼压不降的患者。为了提高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水平,更好地掌握虹膜周边切除术的适应征。现对20  相似文献   
8.
9.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前房出血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前房出血的发生率、出血原因、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对1990~1997年间在本院接受滤过手术治疗的235例青光眼患者(275眼)术后发生前房出血的35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5只眼中,35眼术后发生前房出血,发生率为12.72%,出血最早者1天,最迟者5天,术后头三天出血33眼,占94.28%(33/35);25/35眼(71.43%)在一周内自行吸收,出血量>5mm者,有4眼需手术冲洗;出血时眼压<5mmHg者25只眼。结论滤过手术后前房出血<4mm者,均可自行吸收不需手术干预,若>5mm平面且难吸收者需前房冲洗。术前眼压控制不佳,手术切口偏后,术后早期眼压过低是引起前房出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观察发生于人工晶状体眼和无晶状体眼的青光眼,采用丝裂霉素C(MMC)联合可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对1999年2月至2005年4月的34例(35只眼)发生于人工晶状体眼和无晶状体眼的青光眼行丝裂霉素C联合可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3~75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 术后随访眼压为(10.72±5.61)mmHg(1mmHg=0.133kPa),比术前用药后眼压(42±14.62)mmHg明显降低,差异性显著(t=11.942,P<0.001)。结论 采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可有效的治疗发生于人工晶状体眼和无晶状体眼的青光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