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对近期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后角膜伤口变化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方法应用193μm扫描式准分子激光对8只实验兔眼行光学角膜切削术并于术后2月时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切削区角膜表面光滑,均匀一致,上皮轻度增厚;基底膜再生,但呈厚薄不一、不连续等不成熟表现,上皮和实质层仍存在散在裂隙;基质处大部分新生胶原纤维排列有序,但局部浅实质层可见角膜细胞增多等瘢痕样改变。结论兔眼PRK术后2月显示,组织结构基本正常,但仍存有组织薄弱处和特殊性改变。强调半桥粒-基底膜复合体在PRK上皮修复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低视力儿童视功能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有关视残(低视力)儿童视功能特点,对年龄7—14岁85名低视力儿童的各项视功能进行检测和分析。其中包括视力、视野、对比度、双眼视、色觉等。结果:85例低视力儿童中,一级低视力与二级低视力之比为3∶1。戴用助视器后远、近视力达0.3及以上分别为67.06%和近100%。视野、对比度、双眼视和色觉异常分别是41.17%、54.12%、28.23%和30.58%。并显示了各自发生的特点。此外,同时存在2种或两种以上视功能改变者占55.29%。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角膜前后表面形态及角膜厚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应用Orbscan Ⅱ眼前节分析系统和超声角膜测厚仪对202例(400眼)近视患者进行检查,测量患者等效球镜度、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屈光力、前突极值及角膜厚度.各参数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角膜厚度与等效球镜度成负相关(P<0.01),与角膜后表面各参数之间有相关性(P<0.05),与角膜前表面各参数之间并无相关性(P>0.05);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之间成显著正相关(r=0.901,P<0.01),但前突极值之间并无相关性(p>0.05),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成负相关(P<0.01),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与角膜前表面高度值成负相关(P<0.01).结论:近视眼患者近视程度越大,角膜越薄;通过角膜厚度可以推测角膜后表面形态;角膜厚度或许会成为临床筛查早期圆锥角膜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背景 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已广泛用于屈光不正的矫治,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预测性,但缺乏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动态变化的研究.了解FS-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动态变化对于预防医源性角膜膨隆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分析FS-LASI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情况,并与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SBK)、上皮刀辅助的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术后情况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0年6-9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72例144眼,分为FS-LASIK组23例46眼,SBK组28例56眼,Epi-LASIK组21例42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d(Epi-LASIK组术后3d)、1周、1个月用Visante OMNI测量术眼角膜后表面水平子午线和垂直子午线上角膜顶点及距离角膜顶点1、2、3 mm共13个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在FS-LASIK组,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术眼角膜顶点方位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2.03±0.78)、(2.26±0.96)、(2.16±0.85)和(2.06±0.89)μm;在距角膜顶点1 mm、2 mm区域,术眼的术后变化趋势与角膜顶点区域的变化相同;在距角膜顶点3 mm区域,上述4个时间点术眼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4.64±1.68)、(-5.39±1.85)、(-4.73±1.71)和(-4.71±1.52) μm.在SBK组,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角膜顶点区域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1.44±0.63)、(1.74±0.75)、(1.66±0.69)和(1.53±0.71) μm;在距角膜顶点1 mm、2 mm区域,术眼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趋势与角膜顶点区域一致;在距角膜顶点3 mm区域,上述4个时间点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5.09±1.76)、(-5.48±1.68)、(-5.27±1.81)和(-5.19±1.77)μm,术后发生了轻微后移.在Epi-LASIK组,术前,术后3d、1周、1个月在角膜顶点区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2.47±0.73)、(1.55±1.43)、(1.55±1.37)和(2.37±1.06) μm,术后发生轻微后移;而在距角膜顶点1 mm、2 mm区域则与角膜顶点术后变化趋势不同,术后3d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由术前的(1.55±0.51)μm、(-1.87±0.91)μm变为(1.92±0.91) μm、(0.24±1.35) μm,角膜发生轻微前移.在距角膜顶点3 mm区域,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趋势与角膜顶点区相同.FS-LASIK组和SBK组术眼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较小,Epi-LASIK术后1d、1周时较术前变化较大.术后1d时,FS-LASIK相对于SBK变化较大.不同的手术方式及不同时间点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S-LASIK术后早期中央区和旁中央区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发生了微小的变化,但随时间的变化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与SBK、Epi-LASIK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王雁  刘金敏  左彤 《中国康复》1999,14(4):252-252
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而难以做到通常所指的工作、学习和其他日常活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道[1],全球约有视觉残疾患者1.1亿。视残儿童因有其特殊性应该受到特别重视,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于残余视觉功能的利用权为重要。目前许多视残儿童常被视为盲童而忽略其残余视功能,使他们的生长发育受到极大的限制。由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我们特对85例<14岁视残儿童的双眼视功能情况进行测定及康复。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①患者选择:按照WHO制定诊断标准,双眼中视力较好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一种新型角膜生物力学眼压分析仪Corvis ST测量角膜动态过程中相关参数重复性及一致性,以评估其临床应用的可靠性。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选取47例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的患者(右眼),由同一检查者应用Corvis ST对被检眼进行检查;其中34例同时进行了眼反应分析仪(ORA)、非接触式眼压计(NCT)及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检查,并进行一致性对比。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和Cronbach′s Alpha系数分析Corvis ST测量结果的重复性,采用Bland-Altman分析一致性,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Corvis ST测量的生物力学参数与ORA测量的参数、Pentacam测量的角膜中央厚度(CCTst和CCTp)的相关性,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差异性。结果Corvis ST测量的角膜动态过程的变化值中1st A-time、2nd A-time、Vout、HC-DA、IOPst和CCTst的 Cranbach′s a系数均在0.8以上,组内相关系数也均≥0.8,重复性较好。IOPst与IOPg、IOPcc和IOPnct,CCTst与CCTp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95%的一致性界限分别为(-2.62,4.91)mmHg、(-3.04,6.22)mmHg、(-2.29,4.44)mmHg和(-15.57,13.59)μm。IOPst与IOPg、IOPnct,CCTst与CCTp具有较高相关性(r=0.774、0.791、0.981,P<0.05)。IOPst与IOPg、IOPcc、IOPn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4、-3.922、-3.661,P<0.05),CCTst与CC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8,P>0.05)。1st A-time、Vout和HC-DA与角膜阻力因子(CRF)、角膜滞后量(CH)均有较高相关性(r=0.721、0.520、-0.545、-0.354、-0.596、-0.391,P<0.05)。结论该型角膜生物力学眼压仪在测量角膜生物动态过程中部分参数显示出较好的重复性,IOPst、CCTst与ORA和Pentacam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近视眼高阶像差在低阶像差矫正后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矫正近视眼低阶像差对高阶像差的影响,重点分析其对球差、彗差和三叶草的影响.方法 应用基于Hartmann-Shack传感器的波前像差仪分别测量34例(63眼)近视患者的,用球镜及柱镜矫正屈光不正前、后的高阶像差,依据屈光状态分为单纯近视组10例(18眼),近视低度散光组13例(26眼)(散光≤-0.50 D)和近视中度散光组11例(19眼)(-0.50 D<散光<-1.00 D).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波前像差的均方根和各Zernike项系数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屈光不正矫正后,单纯近视组C04由矫正前的(0.05±0.12)μm变为(0.01±0.1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0,P=0.022),其他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低度散光组各Zernike项系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中度散光组C+4无显著性变化.由矫正前的(0.12±0.14)μm变为(0.11±0.17)μm(t=0.072,P=0.944),而C13由矫正前的(-0.01±0.17)μm变为(0.03±0.17)μm(t=-2.495,P=0.034),C33由矫正前的(-0.07±0.13)μm变为(-0.09±0.13)μm(t=2.676,P=0.025).三个屈光度组的高阶像差均方根(RMS)在低阶像差矫正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St和S3呈现增加趋势,S4和S5在单纯近视组增加,在近视散光组基本无变化.结论 单纯近视者矫正离焦后引起C04的明显变化:近视中度散光者完全矫正屈光不正后呈现C13和C33的显著变化.矫正不同的离焦和散光影响不同的高阶像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使用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角膜测厚系统(Orbscan corneal topography system简称Orbscan-Ⅱ系统)与角膜曲率计对屈光手术前角膜测量进行比较.方法应用Orbscan-Ⅱ系统(Orbtek,Salt Lake City,UT,USA)和KM-450角膜曲率计(NIDEK,JAPAN)分别测量准备行准分子激光手术的近视患者73例140眼的角膜曲率、散光和轴位,对两种仪器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配对t检验).结果Orbscan-Ⅱ测量的角膜曲率值略高于角膜曲率计的测量值,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仪器测量的散光值和轴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rbscan-Ⅱ对于角膜表面屈光状态的检查更为直观和全面,尤其是角膜过陡、过平或不规则散光的患者在屈光手术前不能将角膜曲率计检查的结果作为手术治疗的唯一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飞秒激光光裂解作用对活体人眼角膜组织的早期损伤情况。方法采用Visu Max飞秒激光系统对25只近视眼进行小切口基质内透镜取出术,分别对取出的角膜透镜组织进行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观察。结果在光学显微镜下,角膜透镜组织中部分胶原纤维有轻度水肿;边缘可见一薄层组织深染,成线状排列;中央区透镜组织浅层可见到少量气泡。在扫描电镜下,透镜的前表面较为光滑,未见明显的组织桥,透镜后表面较前表面略显不规则,可见散在组织桥及之间飞秒激光光爆破作用后残留的痕迹。在透射电镜下,角膜透镜基质中相邻胶原纤维板层相互交叉规则排列,未见明显的胶原纤维的断裂和板层的分离。角膜透镜一侧切割缘胶原纤维断口呈线状。角膜透镜中心部位的角膜基质细胞损伤较轻。而距离透镜边缘较近的角膜基质细胞破坏较为明显,部分角膜细胞被固化,并且断裂成若干碎块。被破坏的角膜基质细胞有的仅留有残骸,部分角膜细胞所占据的空间成为裂隙。结论飞秒激光与人眼角膜组织相互作用后的早期未发现明显的损伤作用,激光聚焦区边缘的组织有轻度热损伤和细胞结构的改变,而非聚焦区域的组织结构未见异常表现。(中华眼科杂志,2015,51:520-526)  相似文献   
10.
左彤  张琳  王雁 《临床眼科杂志》2012,20(4):289-292
目的应用Pentaeam探讨VisuMax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角膜后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规律。方法前瞻性连续病例研究。选择行LASIK矫正近视(球镜度数从-0.45D到-8.25D,柱镜度数从0.00D到-3.50D)患者30例(36只眼),使用VisuMax飞秒激光制瓣,采用Pentacam—HR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Oeulus,Wetzlar,Germany),分别在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及3个月对术眼进行眼前节三维图像采集,分别测量角膜中央及2、4、6mm直径范围内45°-225°及135°~315°两条子午线上不同点角膜后表面高度值。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角膜的不同取值部位,术前与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5°~225°子午线上各点角膜后表面高度在1d到1周之间前凸趋势较明显,1个月时已经开始恢复,术后135°~315°子午线上各点以中央及315°半子午线上2mm区域点为分界点分别表现相反的变化趋势,角膜后表面高度在1d到1个月之间变化趋势较小,从术后1个月到术后3个月表现了明显的变化趋势,虽然变化方向相同,但变化的幅度较大。结论飞秒激光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并且随时间区域不同的角膜后表面形态变化规律也揭示了更为复杂的角膜愈合机制,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