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9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为了探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进入前房后对房角组织的影响,将24只纯白家兔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40眼,前房注射2%HPMC,对照组8上眼,其中一眼做正常对照,7眼前房注射BSS,实验组又按眼压正常和增高分为A,B两组,分别于注射后第5d,3周,10周采集标本行病理检查,发现注射初期,实验A组可见到小梁网轻度扩张,房水丛管腔同壁内皮细胞胞质内空泡增多,实验B组可见小梁间隙增宽,胶原纤维及细胞间质纤维增生,房水丛管壁内皮细胞空泡明显增多,但追踪观察远期皆恢复正常,实验表明HPMC进入前房存中导致一过性眼压增高并可由此引起房角组织发生病理改变,但为可逆性变化,HPMC本身对房角组织无毒性和破坏性。  相似文献   
3.
硅油进入前房对兔眼房角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硅油进入前房后对房角组织的影响。方法 将30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前房注射硅油和平衡盐溶液,注射后据眼压情况再次分组,并于注射后第30天将眼压增高眼中的硅油取出。分别于注射后第5,15,30,60,90天采集标本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21/50的兔眼注射硅油后出现眼压增高。电镜下可见小梁间隙增宽;胶原及弹性纤维增生,内皮网内不定形物堆集并随高眼压持续时间延长而更趋明显。硅油取出术后眼压和房角组织逐渐恢复正常。眼压正常眼初期可见小梁网轻度扩张,房水丛管腔壁内皮细胞吞噬囊泡增多,后逐渐消退。结论 硅油进入前房后可引起持续性眼压增高并由此引起房角组织发生病理改变,硅油取出后可恢复正常。硅油自身对房角组织无毒性和破坏性。  相似文献   
4.
硅油对房角组织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硅油进入前房后对房角组织的影响。方法:将25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前房注射硅油和平衡盐溶液(BSS)注射后据眼压情况再次分组,并于注射后第30日将眼压增高兔眼中的硅油取出,分别于注射后第5、15、30、60、90日采集标本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21/50的兔眼注射硅油后出现眼压增高。电镜下可见小梁间隙增宽;胶原及弹性纤维增生,内皮网内不定形物堆集并随高眼压持续时间延长而更趋明显。硅油取出后眼压和房角组织逐渐恢复正常,眼压正常眼初期可见小梁网轻度扩张,房水丛管腔壁内皮细胞吞噬囊泡增多,后逐渐消退。结论:硅油进入前房后可引起持续性眼夺增高并由此引起房角组织发生病理改变,硅油取出后可恢复正常,硅油自身对房角组织无毒性和破坏性。  相似文献   
5.
玻璃体后脱离与玻璃体视网膜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随着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临床诊治水平的快速发展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重要病理学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 ,玻璃体后脱离作为此界面最常见的生理病理变化也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 ,并对玻璃体后脱离与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对这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透明质酸钠凝胶在非穿透小梁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透明质酸钠凝胶在非穿透小梁手术 (NPT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曾行丝裂霉素C(MMC)辅助的非穿透小梁手术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符合条件的连续病例共 35例 (46只眼 ) ,其中 30只眼不联合透明质酸钠凝胶植入 ,16只眼联合透明质酸钠凝胶植入 ,考察其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联合透明质酸钠凝胶植入者在术后视力改善、降眼压幅度、滤过泡的形成和维持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与非植入者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两种手术方法均能在一定时期内有效控制眼压 ,在联合应用MMC的情况下 ,经随访 2 4个月 ,透明质酸钠凝胶植入组的手术效果并不优于非植入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复杂视网膜脱离眼硅油取出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RRD)的影响因素及发生原因.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择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的连续患者455例458只眼纳入研究.对所有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根据眼内情况酌情行重水、剥膜、视网膜切开或部分切割、眼内激光光凝或冷冻、气液交换或直接油液交换等操作.对伴多发裂孔、陈旧性视网膜脱离、增生及牵拉病变较严重者行环扎手术98只眼.手术完毕时玻璃体腔内填充硅油.硅油取出手术中眼底检查发现有需处理的视网膜前膜者,行切断、剥膜或切除及360°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等操作,手术中发现裂孔或可疑裂孔者行眼内激光光凝或冷冻治疗.硅油取出手术后1周内及随诊期间均采用与手术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等检查.依据硅油取出手术后有无RRD将患眼分为复位组、再脱离组,分别为419、39只眼.对患者年龄、眼轴长度、玻璃体切割手术前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眼压、硅油取出手术前LogMAR BCVA和眼压、视网膜裂孔数目、硅油填充时间、随访时间、硅油取出手术后眼压和视力以及玻璃体切割手术和硅油取出手术中相关因素进行记录.统计年龄、性别、高度近视、巨大裂孔、下方裂孔、黄斑裂孔、无晶状体眼、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 C3级及以上、既往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史、360°预防性激光光凝、联合环扎、角膜穿刺取硅油与硅油取出手术后发生RRD的关系.计算年龄<40岁、性别等因素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将高度近视眼、联合巩膜环扎及经角膜穿刺硅油取出纳入多元回归方程.结果 硅油取出手术后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86±0.63,复位组、再脱离组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82±0.59、0.99±0.70,两组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59,P>0.05).复位组和再脱离组高度近视眼分别为116、22只眼,分别占为27.7%、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984,P<0.01).玻璃体切割手术中联合环扎手术患者中发生RRD 3只眼,占3.1%,未行环扎手术患者发生RRD 36只眼,占10.0%,两者RRD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761,P<0.05).手术后RRD的发生率与手术前PVR程度、既往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史、无晶状体眼以及预防性视网膜激光光凝等因素均无关性(1.626、1.699、1.986、0.709,95%CI:0.836~3.162、0.832~3.658、0.921~4.279、0.268~1.875,P>0.05).与高度近视、联合环扎有相关性(OR=3.380、0.284,95%CI:1.733~6.595、0.086~0.944,P<0.05).通过角膜穿刺取硅油的风险无统计学意义(OR=2.119,95%CI:1.043~4.306,P>0.05).硅油取出手术后RRD的发生率为8.5%,其中35.9%源于新裂孔的形成,5.1%源于PVR,69.2%与新裂孔相关,51.3%与PVR相关.结论 高度近视眼是硅油取出手术后发生RRD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巩膜环扎手术是硅油取出手术后发生RRD的保护性因素.对于行玻璃体切割及硅油填充手术后视网膜稳定复位眼而言,硅油取出手术后发生RRD的主要原因是新裂孔的形成.PVR可能是RRD后的继发改变.  相似文献   
8.
软骨素酶对兔眼玻璃体及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自军  曾水清 《眼科研究》2004,22(3):271-274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软骨素酶(CA)诱导产生玻璃体液化的能力及其对玻璃体视网膜界面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 36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Ⅰ、Ⅱ、Ⅲ组,右眼为实验眼,各12眼,分别注射CA 0.1、0.2、1 U/0.1mL;左眼为对照眼,注射等量的平衡盐溶液(BSS)。于注射后不同时间行临床观察、电生理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注射后1周,实验组兔眼即可观察到玻璃体液化,但未见玻璃体后脱离(PVD)。注射后5周,实验组全部兔眼玻璃体液化,部分兔眼发现临床可见的PVD并经组织学检查证实。对照组未见玻璃体液化及PVD。结论 CA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诱导产生玻璃体液化并对玻璃体视网膜间粘连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玻璃体腔内注射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对兔眼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粘附作用及玻璃体凝胶状态的影响. 方法 取健康成年灰兔24只,随机分成实验A、B、C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兔(12只眼)。实验A、B、C组分别注射含5、10、20 ng的MMP-3溶液0.1 ml,对照组注射等量的平衡盐溶液,于注射前后行视网膜电图(ERG)、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 结果 实验B组于注射后1周 第1次发现临床可见的玻璃体后脱离(PVD)及局限性玻璃体液化;实验A、B组于注射后15周分别有1、3只眼发现临床可见的PVD,但玻璃体液化进展缓慢。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实验A、B组于注射后60 min分别有1、3只眼形成部分性PVD;注射后1周全部兔眼形成部分性PVD;注射后15周分别有1、3只眼形成完全性PVD,但其空隙比较狭窄。实验C组于注射早期可见视网膜内层炎性细胞浸润及视网膜结构的破坏,FFA结果显示后期有荧光素渗漏。对照组有1只眼于注射后15周可见局限的PVD。 结论 MMP-3能在短时间内造成玻璃体视网膜间的分离且具有较弱的促玻璃体液化作用;10 ng的MMP-3玻璃体腔内注射对兔眼是一个安全有效的剂量,有可能作为玻璃体手术的辅助手段。(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67-132)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临床诊治水平的快速发展,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重要病理学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玻璃体后脱离作为此界面最常见的生理病理变化也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的广泛关注,并对玻璃体后脱离与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对这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