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5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合并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CD) 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4-2018年北京同仁医院高度近视合并RRD-CD患者占836例。方法 回顾北京同仁医院住院HIS系统,收集高度近视合并RRD-CD手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视网膜复位为复位组,发生视网膜再脱离为未复位组。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危险因素。主要指标 手术成功率及复发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高度近视合并RRD-CD患者836例,平均年龄(56.51±12.14)岁;男性518例(61.9%),右眼发病434例 (51.9%)。视网膜脱离未复位为22.7%,与视网膜复位患者相比,未复位患者年龄较轻,术前视力、眼轴、晶状体状态、视网膜裂孔、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等级及手术方式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年龄〔优势比(OR)=0.972,95%可信区间(95%CI),0.967~0.989〕,术前视力光感(OR=1.898,95%CI为1.297~2.777),人工晶状体眼(OR=1.860,95%CI为1.255~2.758),眼轴>30 mm(OR=1.718,95%CI为1.240~2.379),巨大视网膜裂孔(OR=2.464,95%CI为1.495~4.063)及PVR D级(OR=1.551,95%CI为1.046~2.300)为视网膜脱离未复位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度近视合并RRD-CD患者男性比例大,中年发病、超高度近视、人工晶状体眼、巨大视网膜裂孔及PVD D级患者首次手术成功率低,视网膜脱离易复发。(眼科,2021,30: 42-46)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发病特点、病因及手术方式.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04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儿童RRD患者668例(737只眼)的病历资料进行研究.其中,男性532例(589只眼),女性136例(148只眼).年龄3~14岁,平均年龄(11.14±2.74)岁.检索并记录...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病毒性视网膜炎常见的病原体为人类疱疹病毒(human herpes virus,HHV).HHV是一类具有包膜的双链DNA病毒,在人群中阳性率高,其生物学特性是终生存在,长期隐性感染,在免疫功能下降时激活致病.常见的视网膜炎致病病毒主要有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x virus 1,HSV-1,...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北京社区人群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与视网膜动脉硬化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北京市石景山区动脉粥样硬化研究队列中参加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调研,问卷资料完整,完成中心动脉压测量,并且彩色眼底照图片清晰可读的755人作为研究对象。由眼科医生对彩色眼底照图片进行视网膜动脉硬化分级(Scheie分级标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SBP与视网膜动脉硬化分级的关系。结果 研究对象年龄为(62.3±7.3)岁,女性占61.1%(461人),合并高血压比例为54.7%(413人),cSBP值为(118.6±15.6)mm Hg。视网膜动脉硬化0~1级、2级和3~4级所占比例分别为55.2%(417人)、38.3%(289人)和6.5%(49人)。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SBP与视网膜动脉硬化分级呈正相关;调整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状况、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组、降压药、降脂药、降糖药、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病史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SBP每升高10 mm Hg,视网膜动脉硬化3~4级(较0~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视盘黑色素细胞瘤(MCOD)的多模态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8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确诊为MCOD患者21例(21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其中,男性4例(4只眼),女性17例(17只眼),年龄28~82岁,平均年龄(53.1±14.6)岁。分别进行了彩色眼底照相、眼底自发荧光(FAF)、近红外反射成像(NIR-I)、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及光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检查,观察肿瘤的颜色、大小、位置、边界、是否继发视盘改变、与邻近视网膜或脉络膜的关系、肿瘤FAF特征、NIR-I特征、肿瘤荧光特征、视盘荧光特征、肿瘤的SD-OCT分型及OCTA血流特征。均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结果彩色眼底照相检查中,MCOD呈墨黑色、颜色均匀且边界清晰者17例(17只眼),占80%(17/21)。瘤体位于视盘颞侧者10例(10只眼),占47.6%(10/21)。出现视盘继发改变者14例(14只眼),占66.6%(14/21)。蓝光FAF检测MCOD均表现为完全的低自发荧光,占100%(21/21)。NIR-I检测MCOD均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高反射病灶且瘤体表面均呈平行纤维样或绒毛样外观,占100%(21/21)。FFA和ICGA检查MCOD均为低荧光,FFA早期可发现瘤体表面的细小血管者16例(16只眼),占76.2%(16/21)。接受SD-OCT检查MCOD患者10例(10只眼),呈典型表现者7例(7只眼),占70%(7/10);瘤体的不同部位分别呈典型和非典型表现者2例(2只眼),占20%(2/10),呈非典型表现者1例(1只眼),占10%(1/10)。接受OCTA检查者4例(4只眼),均可检测到表面瘤体浅层和深层血管网,占100%(4/4)。结论多模态影像检查可以为MCOD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MCOD在NIR-I和FAF检测中的特征性表现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空气填充联合内界膜翻转及自体血治疗伴有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非对照研究分析高度近视眼MHRD患者的治疗效果。玻璃体切割术中使用曲安奈德染色清除玻璃体后皮质,内界膜翻转后应用自体血固定翻转的内界膜后空气填充。记录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视网膜复位率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

结果:研究共纳入高度近视MHRD患者24例24眼。患者随访至少6mo,平均13.58±7.00mo。末次随访时21眼(88%)黄斑裂孔闭合,20眼(83%)视网膜复位。其中17眼(71%)黄斑裂孔闭合且视网膜复位,3眼(13%)黄斑裂孔未闭合但视网膜复位,4眼(17%)黄斑裂孔闭合但仍有视网膜下液。所有病例无需接受二次玻璃体切割手术。末次随访BCVA(LogMAR)较术前显著提高(0.65±0.34 vs 1.36±0.49,P<0.001)。12眼(50%)的BCVA提高大于等于2行。

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翻转、自体血及空气填充是治疗高度近视眼MHRD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 脉络膜血管瘤是常见的跟部良性肿瘤,典型病例通过临床检查易于诊断,但不典型病例易误诊为眼部恶性肿瘤.超声造影,即对比增强超声(CEUS)是近年来用于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的影像学检查技术,但在眼科的应用较少. 目的 研究脉络膜血管瘤CEUS的表现特点. 方法 对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经临床综合检查诊断为脉络膜血管瘤的58例58眼进行CEUS检查,并分析其CEUS特点.应用时间-强度分析分别对脉络膜血管瘤及正常眼眶组织的显影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MI)及平均渡越时间(mTT)进行测量和定量比较,并采用配对秩和检验对检查结果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CEUS检查显示,脉络膜血管瘤患者注射造影剂后随时间的推移,病灶完全显影,并呈高信号影像,显影的消退时间迟于正常眶内组织.脉络膜血管瘤病灶MI、RT、TTP和mTT分别为294.20%(217.35%,373.25%)、21.30(17.35,23.35)s、25.00(21.68,27.48)s和59.30(51.08,78.35)s,其中位数明显大于正常眶内组织的100.00%(100.00%,100.00%)、17.75(15.00,20.30)s、22.40(18.35,24.63)s和47.25(40.90,57.23)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608,-4.998,-4.650,-4.332,均P<0.001).结论 脉络膜血管瘤的CEUS表现具有特异性,有助于脉络膜血管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单条兜带式后巩膜加固术异体巩膜长度三种计算方法的准确性。设计 技术评价。研究对象 2008年12月-2010年2月北京同仁医院病理性近视眼62例(65眼)。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后巩膜加固术。术前检查屈光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眼轴等。后巩膜加固术异体巩膜长度计算采用3种方法,方法1和方法2根据眼球几何计算方法设计,前者主要利用前房深度值,后者主要利用角膜曲率值;方法3根据术中测量实际应用的异体巩膜长度,建立回归公式进行计算。三种方法计算值分别与实际应用异体巩膜长度比较。主要指标 异体巩膜长度、眼轴、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屈光度。结果 65眼应用的实际异体巩膜平均长度(47.8±4.0)mm。对异体巩膜长度的预测结果方法1为(58.7±8.0)mm,与实际差值(10.8±5.2)mm;方法2为(58.6±8.0)mm,与实际差值(10.7±5.2)mm;方法3为(47.8±3.3)mm,与实际差值(0.00±2.22)mm。方法3建立的回归方程:异体巩膜条带长度=9.576+1.271×眼轴。方法1、2、3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822、0.829、0.835。结论 单条兜带式后巩膜加固术需要的异体巩膜长度可通过以眼轴为基础的回归公式计算,未建立回归公式前可根据几何公式进行推算。(眼科,2013,22:53-57)  相似文献   
9.
佘海澄  张熙芳  段安丽 《眼科》2023,(3):251-253
回顾7例(9眼)眼内镜(ICL)植入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植入ICL至因视网膜脱离行手术的间隔时间、眼轴、术前术后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手术术式及视网膜复位等情况。患者接受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在ICL植入术后3~13年(中位数6年)。9眼中的6眼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玻璃体手术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术;余3眼为黄斑区局限视网膜脱离,不伴视网膜裂孔,行玻璃体切除、内界膜松解联合气体填充。2眼因白内障在术中行ICL取出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所有患眼在随访期间视网膜复位。术后BCVA(LogMAR)为0.36±0.53,较术前(1.58±1.42)显著提高(P=0.015)。因此,在植入ICL的眼中可按常规完成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仅在出现明显白内障时需取出ICL并行白内障摘除手术。(眼科,2023,32:251-253)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22岁。因无诱因的双眼视物不清伴眼前黑点飘动半年,加重2个月,近2-3d双眼红肿,胀痛,以右眼为著,于2004年5月7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头晕,胸痛及腹痛等其他全身症状。眼科检查:右眼裸眼视力0.05,左眼0.06,均无法矫正;右眼眼压15mmHg(1mmHg=0.133kPa),左眼6mmH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