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00篇
  免费   806篇
  国内免费   488篇
耳鼻咽喉   47篇
儿科学   195篇
妇产科学   67篇
基础医学   515篇
口腔科学   149篇
临床医学   1121篇
内科学   658篇
皮肤病学   105篇
神经病学   233篇
特种医学   483篇
外科学   712篇
综合类   2360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968篇
眼科学   50篇
药学   1032篇
  10篇
中国医学   884篇
肿瘤学   404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280篇
  2021年   342篇
  2020年   262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182篇
  2017年   226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322篇
  2014年   414篇
  2013年   516篇
  2012年   819篇
  2011年   939篇
  2010年   878篇
  2009年   754篇
  2008年   732篇
  2007年   664篇
  2006年   656篇
  2005年   459篇
  2004年   324篇
  2003年   271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164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中英文文献了解结直肠癌患者生命质量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运用CiteSpace对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收录的关于结直肠癌患者生命质量研究的中英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检索得到中文文献1 285篇,英文文献871篇,中英文文献发文量均呈上升趋势,相关研究关注的重点主要是结直肠癌患者造口、抑郁、免疫、肠道功能、化疗及化疗药物,但机构之间、学者之间合作程度及研究类型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结论:中文文献相关研究起步晚、发展快,但在研究质量与研究深度等方面与英文文献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国内学者之间、机构之间应加强合作,关心患者肠道功能、心理状况,提高患者体力活动水平,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  相似文献   
2.
四妙勇安汤由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4味药物组成,为《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100个经典名方之一。经溯源发现,四妙勇安汤源于《石室秘录》,后由《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验方新编》等书引用。从古代文献记载来看均有方无名,"四妙勇安汤"之名,最早见于1956年《中医治疗动脉栓塞性坏疽症的成效》,是由当时记者吕民报道河北省释迦宝山用"四妙勇安汤"治疗当地的动脉栓塞性坏疽时冠名。四妙勇安汤从方药组成与剂量上看,从《石室秘录》开始即是"金银花三两,当归二两,生甘草一两,玄参三两",历代版本《方剂学》确定四妙勇安汤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的比例就是3∶3∶2∶1。而查阅文献,释迦宝山临证所用的四妙勇安汤由"玄参132 g,当归99 g,银花66 g,甘草33 g"组成,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的比例变成2∶4∶3∶1。从治疗时间上看,原方记载的7日愈或是10日愈,而释迦宝山将其用到了三四个月,甚至五六个月。研究认为,古籍中的四妙勇安汤,应该是用于疾病的初期,尽早发现和治疗;而释迦宝山修改过的剂量,是广泛用于脱骨疽的中后期,甚至出现坏疽的严重病情所使用的,因此服药时间长,剂量大。且四妙勇安汤临证不仅限于治疗脱骨疽,也用于大头疮等,现代该方的使用已经大为拓展。相关研究已证实四妙勇安汤具有抗炎、稳定斑块、降脂、保护血管、改善血液流变学、抗凝、抑制血栓形成和促纤溶等作用,后续应开展君臣佐使辨析,对其临床应用范围重新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复杂跟骨骨折治疗方法及AO钢板内固定价值.方法 应用AO钢板治疗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24例,术中注意关节面复位和Bohler角的恢复.结果 24例病人经12~24个月随访,按照Fernandez评定标准:24例跟骨SandersⅡ-Ⅳ型骨折病人有18足评为优良.结论 距下关节面的复位和Bohler角的恢复,牢固的内固定和术后足够长时间的负重限制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2S)及一氧化氮(NO)在高原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 平原体检正常者进入海拔5000m高原(1~3)月期间,在高原暴露时间、劳动强度及生活条件相同的施工群体中随机抽样127人。依血压变化将其分为高原高血压(Ⅰ~Ⅲ级)组78人(进一步分为收缩期高原高血压组与舒张期高原高血压组),高原正常血压组49人,采取肘静脉血,采用敏感硫电极法测定其H2S浓度,Griess法测定血清NO含量。结果 高原高血压组、收缩期高原高血压组、舒张期高原高血压组的血清H2S与NO平均含量均显著增加,分别比正常血压组高34.5%,36.9%,31.7%(均P〈0.001)与28.4%,33.1%,39.7%,(均P〈0.05),尤以H2S更为突出;随着血压分级程度的升高H2S与NO血清含量相应增高,也以H2S更显著(R^2=0.918);H2S与NO、舒张压间均有密切正相关关系及良好的拟和优度、与氧饱和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与拟和优度(R^2=0.374,P=0.001)。结论 H2S与NO的代谢失常可能参与了高原高血压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5.
多奈哌齐上调海马神经元β2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多奈哌齐对β淀粉样蛋白25-35片断(Aβ25-35)诱导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神经元β2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β2-nAChR)的表达。方法在不同时间及采用不同浓度多奈哌齐提前干预培养的海马神经元,之后用Aβ25-35诱导神经元损伤。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神经元形态学改变,以MTT法测量神经元活性变化,利用免疫荧光法观察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多奈哌齐干预后Aβ25-35损伤神经元β2-nAChR表达情况,并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免疫荧光半定量法测量其平均相对荧光强度变化。结果多奈哌齐干预组可减轻Aβ25-35对神经元的损伤。多奈哌齐预处理组神经元β2-nAChR表达明显增加,其平均相对荧光强度明显高于Aβ25-35损伤组。结论多奈哌齐对Aβ25-35诱导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部分与β2-nAChR的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慢性牙周炎(CP)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收集汉族轻、中、重度CP患者共166例及80名无牙周炎对照者的颊黏膜拭子,以Chelex-100法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测定VDR BsmI、VDR ApaI和VDR TaqI的基因型,分析组间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 轻、中、重度CP患者中VDR ApaI等位基因A携带者明显多于对照组,重度CP与中度CP、重度CP与轻度CP患者间VDR ApaI基因型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度CP与轻度CP患者间VDR ApaI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VDR BsmI、TaqI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患者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DR ApaI等位基因A可能与汉族人群CP的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的医学文献检索课中忽略期刊论文分类标引教学的问题,总结了几点教学实践,分别从期刊论文分类标引准确的重要性、期刊论文分类标引的步骤及原则、医学期刊论文分类标引的注意事项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腹股沟带蒂皮瓣是临床常用的轴型带蒂皮瓣之一。主要用于手、腕部皮肤缺损。其优点为皮瓣血循环可靠,质地优良,有韧性,弹性好,皮瓣面积大,供皮区隐蔽,不影响美观,而且易于切取和成活。围手术期的护理关系到手术的成败。我科于2000—2004年对68例患者行腹股沟带蒂皮瓣移植术,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靶重建放大扫描技术对肺孤立性结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3例患者先行常规CT平扫,选定结节处为兴趣区,行薄层靶重建放大扫描,层厚、层距为2mm,FOV为160。结果:42例恶性病变中有37例表现为深分叶,占88.1%;21例良性病变中有15例表现为浅分叶,占71.4%。恶性结节中15例内部出现条状低密度支气管征;7例出现血管集中征;8例出现空泡征;病变内部出现液化坏死13例,其中恶性病变ll例。22例出现钙化,包括12例良性病变和10例恶性病变。2例错构瘤内均见小面积脂肪性低密度影。结论:靶重建放大扫描比普通CT扫描可提供更多的信息,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恶性病变大多数为深分叶,良性病变大多数为浅分叶或无分叶。  相似文献   
10.
彭晋  吴贵华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8):826-826,833
患者男性,29岁。因体检发现纵隔肿物17天入院。无胸、背痛及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无咳嗽、咳痰及咯血。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及胸膜摩擦音。胸透及胸部CT:右后下纵隔类圆形占位,密度较均匀,CT值20~22HU,肿物不随呼吸运动活动。CT诊断:右后下纵隔神经源性良性肿瘤(图1,2)。于全麻下行右后下纵隔肿瘤切除术,病理诊断:(右后下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讨论:纵隔支气管囊肿属先天性异常,为前肠囊肿的一种,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人。大部分位于气管、支气管周围,多在隆突下和右气管旁。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胸痛,无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