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5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3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64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02篇
内科学   11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281篇
预防医学   107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88篇
中国医学   91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其他甲状腺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462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并存其他甲状腺疾病的临床资料。结果462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700例合并其他甲状腺疾病,1418例存在不同的诊断失误。结论在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同时应注意其合并的其他甲状腺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HLAⅠ、Ⅱ类基因多态性与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mme,HFRS)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PCR-SSO(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using sequencespecific oligonucleotides)基因分型技术对中国北方地区56例汉族HFRS患者HLAⅠ、Ⅱ类基因频率分布进行了检测。结果 HFRS重型组HLA-B35携带率为20%,HLA-B62及HLA-DR11携带率皆为15%.与轻型组比较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Ⅰ类基因中HLA-B35、HL4-B62及HLAⅡ类基因中HLA-DR11与中国北方地区汉族人群HFRS患者病情严重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总胆固醇(T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血栓素B2(TXB2)、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水平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活性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对ACS防治的可能机制及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的安全性。方法ACS患者65例,在拜阿斯匹林、氯吡格雷等基础治疗外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20mg/d、40mg/d睡前服用。入院第1天、第14天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16ml。测定hs-CRP、IL-6、TXB2、GMP-140、t-PA、PAI-1及TC、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酸激酶(CK)。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检测结果的组间及治疗前后进行比较。结果三组TC、hs-CRP、IL-6、TXB2、GMP-140、PAI-1治疗后均有下降、t-PA活性上升,治疗后三组间比较亦有差异;而三组治疗前后CK、ALT、AST组间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无显著上升,以上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血脂及炎症反应、血小板活性、纤溶活性有积极作用,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加强,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对于处于常规治疗中的心肌梗死后的心 律失常的作用。方法:冠心病陈旧心肌梗死病例(OMI),共29对(58例);男性27对,女性2对;配对主要条件:性别、年龄、梗死部位、梗死后时间、高血压病史及分级;糖尿病史;采用病例配对、随机进入试验、交叉、单盲的试验设计;结果分析采用方差分析(ANOV/F检验)。结果:综合交叉试验结果,Trimetazidine处理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低于对照组(F=4.20,P<0.05);对于清醒时间段即活动时间段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分析显示:Trimetazidine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F=5.87,P<0.05);对于Lown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单独分析,也显示出其较明显的抑制作用(F=7.61,P≈0.01);对于OMI后LVEF≤40%患者组的室性心律失常,Trimetazidine也表现出明确的抑制作用(F=5.43,P<0.05)。结论:对于陈旧性心肌梗死所伴发的室性心律失常,除基础药物的处理外,应用曲美他嗪可对其产生显著地抑制作用,并减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改善缺血心肌的能量代谢可能是此作用的主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32P灌注球囊预防再狭窄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猪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行过度球囊扩张术后,治疗组以^32P作血管内照射,对照组作假照射。术后35d收获目标血管、检测血管形态、细胞增殖百分比等。结果:治疗组血管腔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1),新生内膜面积、血管狭窄程度和各层PCNA阳性细胞明显减小(P均<0.01)。结论:^31P灌注球囊照射预防冠状动脉再狭窄有效、安全而且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的小鼠γ 干扰素在小鼠哮喘模型肺上皮细胞内的转基因表达对过敏原所致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作用。方法 :C5 7小鼠经卵蛋白 (ovalbumin ,OVA)腹腔致敏和气道吸入激发建立哮喘模型 ,48h后收获小鼠肺泡灌洗液 (bronchoalveolarlavage ,BAL)和小鼠肺 ;哮喘模型在OVA激发前 48h ,在其气道内给予带有γ 干扰素的复制缺陷腺病毒 (replication deficientadenoviruswithIFN γgene,AdCMVmIFNγ) 5× 10 8空斑形成单位 (pfu) ,同上在OVA激发 48h后收获其肺泡灌洗液和肺。结果 :在卵蛋白所致的哮喘模型中 ,肺组织病理可见支气管周围、血管周围及部分肺泡内明显的嗜酸粒细胞浸润 ,肺泡灌洗液中的嗜酸粒细胞平均占 (75 .13±6 .85 ) % ,而在阴性对照组中则未见嗜酸粒细胞 ;小鼠哮喘模型气道内给予AdCMVmIFNγ后 ,肺内嗜酸粒细胞浸润的程度明显减少 ,肺泡灌洗液中的嗜酸粒细胞占 (9.0 0± 4.5 8) % (P <0 .0 0 1) ,二者均显著低于哮喘模型组。结论 :小鼠的IFN γ经腺病毒介导在小鼠肺上皮细胞内的表达可明显抑制过敏原所致的肺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从而为进一步利用细胞因子的体内转基因免疫治疗过敏性哮喘探索了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7.
董世波  张辉  盖平 《中成药》2003,25(9):703-704
目的:借鉴国外专利方法研制冰硼散新剂型。方法:将药物细粉、粘附和粘度增强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凡士林分散于液体石蜡中制成糊剂,并以粘着力、吸水值和赋形性为指标优选高分子材料的种类、比例和用量。结果:最佳处方为冰硼散5.0g,羟丙甲纤维素21.0g,卡波姆14.0g,甘油单硬脂酸酯3.0g,凡士林5.0g,液体石蜡加至100.0g。冰硼口腔糊剂对家免试验性口腔溃疡面愈合时间显著快于冰硼散。结论:冰硼口腔糊剂使用方便,治疗口腔溃疡更有效。  相似文献   
8.
胎儿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及预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胎儿心律失常原因,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对胎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6例胎儿心律失常孕妇的情况、胎儿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长期随诊结果进行总结。结果 胎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0.2%。26例胎儿心律失常中,3例为胎儿心动过速(11.5%),4例为胎儿心动过缓(15.4%),19例为不规则胎儿心律(73.1%);胎儿心律失常平均诊断孕周为35托周(15~41^ 1周)。26例中22例为产前胎心听诊时发现胎儿心律失常;1例为妊娠15周超声检查时发现胎儿心律失常;3例胎心监测发现胎儿心律失常。17例产前进行了胎儿超声心动检查,心脏结构未见异常,其中6例胎儿超声心动检查提示胎儿房性早搏,占35.3%,余未见异常。产后新生儿均存活,随诊24例(92.3%),16例新生儿进行了超声心动检查,其中2例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均为房间膈缺损。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在心律失常胎儿中发生率为7.7%。结论 大多数心律失常的胎儿预后是好的,心脏畸形的发生率很低。对于持续性心率慢的胎儿,需注意心脏结构异常的存在;对于心律失常胎儿的处理采用期待疗法,根据产科指征决定终止妊娠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阐述磷酸氢钙生产中影响结晶的因素 ,提出硫酸法与盐酸法结合生产磷酸氢钙 ,产品结晶可得到改善 ,五氧化二磷利用率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葛根微粉在溶出和生物利用度方面的效果,为微细化工艺在中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葛根黄酮为指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葛根微粉和葛根粉在不同时间点葛根黄酮溶出的量,计算累积释放率;采用透析袋为屏障观察葛根微粉和葛根粉的溶出情况。按葛根素100mg·kg-1体重分别给大鼠口服葛根微粉和提取物,用HPLC测定葛根素含量,以葛根提取物为对照,计算葛根微粉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 用桨法测定体外溶出度时,葛根微粉累积释放度显著高于葛根粉;用透析袋作为屏障时,两者差异不明显。葛根微粉的生物利用度是葛根提取物的50%强。结论 葛根制成微粉后,能改善其有效成分的溶出,但是与提取物相比,服药量大,生物利用度低,因此微米中药的应用有待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