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8篇
  免费   361篇
  国内免费   240篇
耳鼻咽喉   40篇
儿科学   56篇
妇产科学   22篇
基础医学   285篇
口腔科学   115篇
临床医学   506篇
内科学   340篇
皮肤病学   56篇
神经病学   90篇
特种医学   136篇
外科学   269篇
综合类   996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415篇
眼科学   39篇
药学   443篇
  1篇
中国医学   339篇
肿瘤学   17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197篇
  2013年   227篇
  2012年   365篇
  2011年   370篇
  2010年   359篇
  2009年   330篇
  2008年   295篇
  2007年   337篇
  2006年   263篇
  2005年   213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下颌骨缺损即刻植骨修复术后,伤口延期愈合的影响因素。方法将下颌骨即刻植骨分为Ⅰ期愈合组和延期愈合组,回顾性地查阅住院病历,按预先设计的表格填写有关项目。结果下颌骨即刻植骨的愈合与患者的年龄、受骨区是否有手术史、植骨的类型、植骨的大小无关;术中口内外相通是植骨延期愈合的主要因素。结论下颌骨良性病变即刻植骨修复时,应密切关注术区与口内外穿通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处理,争取植骨Ⅰ期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腮腺手术中耳大神经后支保留的可行性、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我们对48例腮腺肿瘤患者,按常规隐蔽切口腮腺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保留或不保留耳大神经后支。分别于术后10d及1、6、12个月进行随访,检测耳廓上部、耳垂、耳下区、耳前区和耳后区的触觉、痛觉,并观察其感觉变化情况。结果 48例中35例耳大神经后支保留,耳廓上部及耳后区感觉无减退。术后早期耳前、耳垂及耳下区感觉有不同程度的减退,以耳前区最明显,随着时间延长症状逐步好转,6个月时感觉接近正常。另13例耳大神经切断患者感觉减退症状更加明显,恢复时间延长。结论 腮腺手术中耳大神经后支保留是可行的,所采用的方法可靠,可减轻局部麻木感,提高患者术后早期生活质量,降低神经切断后产生局部永久性麻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本地区脐血铅水平现状及其妊娠结局与妊娠并发症 ,新生儿体格发育及神经行为发育的关系 ,并探讨脐血铅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 HB2 10 0原子吸收光谱仪用原子吸收法测定 178例经剖宫分娩的新生儿脐带血水平 ,同时观察孕妇妊娠与分娩期有无合并症与并发症 ,并于新生儿出生后即刻测量体重、身长 ,2 4 h内测量头围、胸围和腹围 ,采用神经行为发育量表 ,对出生后 4 2 d的 5 0例婴儿进行神经行为发育评分。同时对产妇家庭环境等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78例脐血铅最高值 12 2 μg/ L,最低值 1μg/ L,中位数 36 μg/ L,脐血铅≥ 10 0 μg/ L 者 6例 ,占3.33%。脐血铅水平与妊娠并发症无明显相关性 ,与新生儿体格发育及神经行为发育评分无明显相关性。新生儿血铅水平与环境因素 (家庭住址、居室新旧、家庭经济情况、职业等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结论 :本组脐血铅水平与孕期并发症及新生儿体格发育及神经行为发育评分无明显关系。脐血铅水平与环境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无线通信在医院管理、病人移动观察、病例跟踪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咽旁间隙原发性肿块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咽旁间隙原发性肿块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咽旁间隙原发性239例肿块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原发良性肿瘤患病比为61.09%,其中上皮源性肿瘤患病比最高,占19.25%;神经源性肿瘤第二位,占17.57%。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患病比为35.15%,其中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患病比最高,占21.76%;恶性淋巴瘤第2位,占7.95%。炎症的患病比为3.77%,其中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最高。结论:咽旁间隙原发性肿块良性肿瘤的患病比最高,恶性肿瘤次之,炎症居第3位,比例约为17:9:1。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D4^+CD25^+T调节细胞(Treg)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通过其在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治疗前后的变化,了解抗TNF-α制剂治疗AS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纳入的10例AS患者均符合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治疗使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 TNFR—Fc)腹部皮下注射,50mg,每周1次×8周。健康志愿者10名,分别抽取外周血10ml,常规分离淋巴细胞惮核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T细胞、CD4^+CD25^high T细胞数量、CTLA-4表达。结果治疗前AS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CD4^+T为(24+9)%,高于健康志愿者和经rhTNFR—Fc治疗后的患者(P均〈0.05)。AS患者CD4^+CD25^high/CD4^+T淋巴细胞为(6±6)%,亦高于健康志愿者和经rhTNFR—Fc治疗后的AS患者(P均〈0.05)。AS患者CTLA-4为0.15±0.15,高于健康志愿者和治疗后AS患者(P均〈0.05)。结论 在AS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数量升高可能参与了AS的发病。CD4^+CD25^+Treg数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于抗TNF-α治疗前后病情的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锈钢K锉常规根管预备(SSPT)法与镍钛机用根管器械逐步深入预备(NRPT)法在磨牙根管治疗中的近期临床效果和成本/效果(C/E)值。方法:入选患者随机分为SSPT法(49例)和NRPT法(45例)2组,记录治疗后不良反应、补救治疗措施和所花费用,评价近期疗效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NRPT组治疗满意率优于SSPT组(P=0.034),但前者人均治疗成本显著高于后者(P=0.001)。对重度弯曲根管,NRPT组治疗满意率优于SSPT组(P=0.007);前者的C/E值较后者低394.52元;轻中度弯曲根管前者的C/E值较后者高192.04元。根尖正常患者,NRPT组治疗满意率高于SSPT(P=0.012),但前者C/E值比后者高32.32元;而根尖阴影患者NRPT组的C/E值较SSPT组高376.47元。结论:NRPT法的疗效优于SSPT法,但治疗成本较高;对重度弯曲根管患牙,NRPT法可使患者受益;对中轻度弯曲根管患牙,应选用SSPT法。对根尖正常的患者,NRPT法近期疗效更高,而治疗前有根尖病变的患者,SSPT法可节约治疗成本。  相似文献   
9.
高分辨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显示的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和评价高分辨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同成分的显示效果,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前判断斑块稳定性提供参考。方法对26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术前高分辨MRI 4种不同序列的影像(T1WI、T2WI、PDWI和3D TOF)与斑块标本病理进行逐层对照,分析斑块内不同成分的MRI影像特点。结果获得斑块28块,切为238段,主要分布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以复杂斑块为特征的Ⅳ~Ⅴ型58段(24.37%)和Ⅵ型79段(33.19%)为主;斑块内纤维帽主要表现为TOF序列的带状低信号,钙化和纤维化组织分别表现为在各序列影像上的不规则低信号和不特定信号,脂质池和坏死核呈T1WI、PDWI和3D TOF序列的等至稍高信号,近期出血表现为T1WI、T2WI和PDWI序列的明显高信号。结论高分辨MRI不仅可以清晰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测定,通过多序列影像联合分析还可以分辨斑块内部不同成分,有助于术前对斑块稳定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嗅神经鞘细胞(OECs)移植联合应用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恢复大鼠脊髓损伤的功能。方法 将成年大鼠分为脊髓半切洞损伤组(A组),脊髓半切洞损伤+嗅神经鞘细胞移植组(B)和脊髓半切洞+嗅神经鞘细胞移植+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C组)。手术后应用联合行为评分(CBS),感觉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测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组CBS得分A组>B组>C组,SEP和MEP潜峰时,均A组>B组>C组,统计分析均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 移植嗅神经鞘细胞+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能促进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