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感染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病原复杂多样,可由细菌、病毒或原虫引起,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为了解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特点,我们对近2年来526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住院患儿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窒息新生儿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窒息后伴有心肌损伤的163例新生儿在出生后第1天和第7天同时测定血清肌钙蛋白(cTn-Ⅰ)和激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与34例健康新生儿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出生后1 d各组窒息新生儿cTn-Ⅰ浓度均有上升,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两两之间及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窒息组cTn-Ⅰ浓度与CK-MB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645,P<0.01);生后第7天轻度窒息组cTn-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重度窒息组cTn-Ⅰ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cTn-Ⅰ可作为监测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白血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女,出生28小时,因反复发绀伴发热、气促12小时于2004年5月9日入院。系G2P1,孕40 1周,出生时Apgar评分7~9分,羊水Ⅱ°污染,父母身体健康,无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接触史,非近亲结婚。查体:T35.6℃,P140次/min,R90次/min,体重3.6kg。患儿精神反应差,呼吸促,皮肤和巩膜轻度黄染。鼻梁塌,眼距宽,眼睑小,四肢偏短。三凹征( ),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干湿性啰音穆善?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肋下1cm,剑突下1.5cm。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93.2×109/L,多见异常细胞,Hb174g/L,PLT101×109/L。血生化检验:钾8.3mmol/L,钙1.74mmol/L,磷102mmol/L,尿酸…  相似文献   
4.
小儿肺炎1221例痰培养菌谱及药敏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海哨  李凤仙  陈东 《江西医药》2007,42(2):149-152
目的 了解小儿肺炎的致病菌特征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1221例小儿肺炎患儿的痰标本进行培养并做药敏试验.结果 1221例标本检出致病菌516株,总阳性率为42.3%.其中革兰阴性菌378株(73.3%),革兰阳性菌77株(14.9%),真菌61株(11.8%),主要致病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176株,大肠埃希菌81株,鲍曼不动杆菌6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56株,白色假丝酵母菌55株,铜绿假单胞菌26株.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百分率分别为39.2%和58.0%.耐药率最高的抗生素,肺炎克雷伯菌为氨苄西林(96.6%),大肠埃希菌为氨苄西林(79.0%),鲍曼不动杆菌为呋喃妥因(98.4%),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青霉素G(94.6%)、氨苄西林(94.6%),铜绿假单胞菌为头孢唑啉(100%).结论 小儿肺炎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不同细菌对常用的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及时掌握小儿肺炎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的动态,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小儿下呼吸道感染816例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小儿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致病菌及耐药情况。方法对816例小儿下呼吸道患儿的痰标本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816例标本检出致病菌34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46株(71.5%),革兰阳性菌51株(14.8%),真菌47株(13.7%),主要致病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119株,大肠埃希菌52株,白色假丝酵母菌44株,鲍曼不动杆菌3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7株,铜绿假单胞菌16株。耐药率最高的抗生素:肺炎克雷伯菌为氨苄西林(97.5%),大肠埃希菌为氨苄西林(80.8%),鲍曼不动杆菌为呋喃妥因(97.4%),铜绿假单胞菌为头孢唑啉(100%),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青霉素G(94.6)、氨苄西林(94.6%)。结论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不同的细菌对常用的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率,临床上应及时检测,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血液酸碱失衡的特点。方法测定163例新生儿窒息惠儿的血气分析和血清电解质。计算阴离子间隙(AG),及应用预计代偿值计算式以判断三重酸碱失衡(TABD),分析酸碱失衡的类型。结果145例存在酸碱紊乱,其中代谢性酸中毒有123例,高阴离子间隙(AG)代谢性酸中毒为80例,双重酸碱失衡(BABD)59例。三重酸碱失衡(TABD)30例。结论窒息缺氧乳酸堆积可导致AG增高,混合性酸中毒发生率高,治疗时宜改善患儿呼吸功能、供氧、改善微循环,常规测定AG,以免盲目补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与窒息严重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将窒息后121例新生儿按轻重程度分为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并在出生后第1天和第7天同时测定血清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与41例健康新生儿(对照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cTn-I水平第1天和第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水平第1天明显高于第7天(P〈0.05),CK-MB水平第1天明显高于第7天(P〈0.05)。窒息后第1天,轻度窒息组cTn-I与CK、CK-M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重度窒息组显著高于轻度窒息组(P〈0.05)及对照组(P〈0.01)。窒息后第7天,轻度窒息组cTn-I和CK、CK-MB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重度窒息组第7天cTn-I水平仍高于轻度窒息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K、CK-MB水平与轻度窒息组、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窒息后第1天血清cTn-I与CK-MB之间呈正相关(=0.645,P〈0.01),第7天血清cTn-I水平与CK-MB水平之间无相关性(=0.068,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后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浓度与窒息严重程度关系密切,窒息越重,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浓度越高;cTn-I作为监测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的指标更有特异,更有利于心肌损害的后期诊断、疗效判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