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42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资料:患儿,男,20个月,以腹部包块待查入院.查体见腹部膨隆,腹部偏右可扪及巨大肿块,质中,边界不清.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HGB)64 g/L,白细胞11.6×109/L,淋巴细胞63%,中性粒细胞32%,单核细胞1%.甲脂蛋白(AFP)为2.39 ng/mL(正常<8 ng/mL),肝功、肾功均正常.  相似文献   
2.
3.
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的螺旋CT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胰腺肿瘤或炎性病变易侵犯或压迫脾静脉而致其阻塞,造成其引流区域血管系统形态和功能上的改变,称为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PSPH).①胃短静脉→胃底静脉丛→胃冠状静脉和②胃网膜静脉→胃结肠干→肠系膜上静脉是PSPH主要的两个侧支循环通道,在螺旋CT上表现出特征性的分布和走行,并在胰腺癌术前分期和评估PSPH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增强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有利于连续追踪上述血管走行, 清晰显示其毗邻关系,有助于PSPH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5.
陈军法  陈卫霞 《放射学实践》2007,22(10):1122-1124
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VHL)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家族性多系统肿瘤综合征,该病少见,临床表现多样化,涉及多个系统,诊断较为困难.特别是以内脏病变为首发表现时极易误诊、漏诊.本文就其相关内脏病变包括胰腺、肾脏、肾上腺、附睾或子宫阔韧带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联合MR断面图像在诊断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7例肝移植术后怀疑有胆道并发症的患者行MR检查,分析其表现,并与手术、胆道造影、肝脏活检和,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照.比较MRCP和MRCP联合MR断面图像对胆道并发症诊断的确诊率.结果:57例患者胆道并发症发生率64.9%(37/57).其中吻合口狭窄患者14例,非吻合口狭窄8例.孤立性胆道结石或胆泥淤积5例,胆管炎及胆管周围炎3例,胆汁湖/胆汁瘤3例,供体-受体胆总管不匹配3例,肝外胆管吻合后过长1例.对胆道并发症诊断的准确率,MRCP为75.7%(28/37),MRCP联合MRI断面图像为94.6%(35/37),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CP联合MR断面图像能提高胆道并发症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门腔间隙的CT和MRI研究--正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门腔间隙(PCS)的CT、MRI表现和解剖基础,获得门腔淋巴结(PCN)的正常值并探讨相关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和40例分别行CT及MRI增强扫描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无腹部疾病的病史及相关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显示腹部无恶性肿瘤、炎症及外伤性病变。观察门腔间隙的CT、MRI表现,测量门腔淋巴结前后径。结果:本组100例中共有43例(43.0%)在CT或MRI上显示PCN,其最大前后径为(0.64±0.31)cm,95%可信区间为0.54~0.74 cm;64例(64.0%)PCS内显示肝尾状叶,其中10例(10.0%)显示乳头突,4例(4.0%)显示尾状突;26例(26.0%)显示门腔血管;5例(5.0%)显示胆囊管。PCS上段的主要解剖结构为肝尾状叶,而PCN、门腔血管多位于PCS下段。结论:PCS内以肝尾状叶和PCN最为常见,PCN的出现率为43.0%;PCN前后径的上限为1.0 cm,此值可作为判断PCN增大的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肝内胆管脓肿的CT特征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肝内胆管脓肿(intrahepatic bile duct abscess,IBDA)的CT表现特点及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研究1989年10月至1999年2月经手术及临床抗炎治疗后复查证实的IBDA连续性病例31例的C T资料,病因包括多种原因所致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和胆道逆行感染。所有病例分别从肝脓肿征象、胆源性征象及反映两者间相关性的征象进行观察。结果 31例中均可见肝脓肿CT表现特征(31/31,100%)。胆源性CT表现包括各种梗阻病因的特征性 CT表现和其他胆道异常表现,包括胆管扩张(29/31,93.5%)、扩张的胆管与脓肿相通(5/31,16.1%)或相紧邻(8/31,25.8%)及胆道积气(10/31,32.2%)等。前两者间相关的CT表现,包括肝脓肿上与梗阻点及其近侧扩张胆管相一致(15/31,48.4%),肝脓肿发生于无(7/31,22.6%)或有(4/31,12.9%)肝内胆管积气的肝叶、肝段等。结论 IBDA的CT表现包括肝脓肿征象、胆源性征象,并能反映两者间相关的具有一定特征的CT征象。  相似文献   
9.
CT双能量扫描技术是利用物质在两种不同能量级别下对X线不同衰减的物理特性,获得反映组织化学成分的组织特性图像,从而提高腹部富血供病变的显示,同时能够进行组织化学成分分析等,获得物质特异性图像,如虚拟平扫图像、碘图等。目前已较广泛应用于肝脏、胆道、肾脏、肾上腺以及胃肠道等主要腹部器官组织疾病的研究。本文就CT双能量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腹部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腹膜后肾周间隙肾脏与肾周起源肿瘤的主要CT征象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腹膜后肾周间隙肿瘤40例,以病理结果为依据,将其分为肾脏肿瘤组(n=14)和肾周肿瘤组(n=26),并对其CT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 肾脏肿瘤组的定位及起源征象以"新月征"、"鸟嘴征"、"肾脏嵌入征"、"肿瘤供血动脉征"多见,而肾周肿瘤组以肾脏移位伴肾轴旋转、肿瘤中心层面位于肾轮廓外多见.肾脏肿瘤组肿瘤的主要CT征象以"假包膜"、"囊变、坏死"、肿瘤血管丰富、下腔静脉内瘤栓及远处转移多见,而肾周肿瘤组以"分叶征"、"瘤内钙化"多见.结论 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可用于儿童腹膜后肿瘤的位置、起源及肿瘤的组织学特征的观察,其相应的CT征象有助于儿童腹膜后肾周间隙肾脏与肾周起源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