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2篇
临床医学   66篇
内科学   3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48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109篇
预防医学   4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1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3例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的病理诊断结果与穿刺术中遇到的问题。结果腺癌7例,鳞癌8例,结核3例,小细胞未分化癌1例,小细胞肺泡癌1例,神经鞘瘤1例,未采集到标本1例,穿刺未成功1例。阳性率91.3%。结论(汀引导肺穿刺活检临床诊断价值高。  相似文献   
2.
柯萨奇B病毒性脑膜炎262例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和分析2001年5月至8月间位于徐州市及周边地区发生的流行性无菌性脑膜炎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方法 对262名住院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病例分析,同时对患者的脑脊液和血清标本分别进行树萨奇病毒B、埃可病毒、乙脑病毒和腺病毒PCR和免疫荧光测定。结果 75例脑脊液标本中有39份呈现柯萨奇病毒BPCR反应阳性,阳性率达52%;69.8%患者血清柯萨奇病毒B抗原抗体免疫反应阳性。发病年龄从生后28天至14岁,大部分患者年龄在3-14岁。头痛的发生率为20%,10%患者畏光,40%患者有呕吐症状,发热占情恢复良好。结论 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符合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标准。此次病毒性脑膜为暴发流行的病因是柯萨奇病毒B,传播方式推测与柯萨奇病毒B的呼吸道传播有关。  相似文献   
3.
颅内前联合一后联合间线与体表听眦线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C-PC间线与体表MC线之间的关系,为脑立体定向颅内靶点毁损术CT定位提供一条体表扫描基线.方法分析90例X线脑室造影头颅片,测量AC-PC线与MC线之间的夹角,确定CT定位扫描基线.并用此基线对一组锥体外系疾病患者进行立体定向术前CT定位,观察定位效果,验证可靠性.结果AC-PC线与MC线的夹角为7°~13°(9.925±1.24)°.AC-PC线与MC线向前开放10°角的角边线(MB线)基本平行.本研究中CT治疗组靶点命中率为91.8%(脑室造影组87.3%);随访观察CT组的总有效率为95.3%.结论①体表MB线与颅内AC-PC线呈恒定的平行关系;②脑立体定向颅内靶点毁损术治疗锥体外系疾病CT定位时,可用MC线向前开放10度角边线,即体表MB线作为扫描基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 AC— PC间线与体表 MC线之间的关系 ,为脑立体定向颅内靶点毁损术 CT定位提供一条体表扫描基线。方法 分析 90例 X线脑室造影头颅片 ,测量 AC— PC线与 MC线之间的夹角 ,确定 CT定位扫描基线。并用此基线对一组锥体外系疾病患者进行立体定向术前 CT定位 ,观察定位效果 ,验证可靠性。结果  AC— PC线与 MC线的夹角为 7°~ 13°(9.92 5± 1.2 4)°。 AC- PC线与 MC线向前开放 10°角的角边线 (MB线 )基本平行。本研究中 CT治疗组靶点命中率为 91.8% (脑室造影组 87.3% ) ;随访观察 CT组的总有效率为 95 .3%。结论  1体表 MB线与颅内 AC- PC线呈恒定的平行关系 ;2脑立体定向颅内靶点毁损术治疗锥体外系疾病 CT定位时 ,可用 MC线向前开放 10度角边线 ,即体表MB线作为扫描基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清白细胞介素-5(sIL-5)在毛细支气管炎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30例急性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sICAM-1和sIL-5浓度,并与20例正常婴儿对照比较。结果 RSV毛支患儿sICAM-1、sIL-5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 sICAM-1、sIL-5参与婴儿RSV毛支的免疫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同期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72)和对照组(n=65),治疗组用5%GNS250ml 血栓通15ml静滴,1次/d;对照组用706代血浆500ml 维脑路通0.4静滴,1次/d;连用15d.结果治疗组肢体功能恢复时间提前3~6d,总有效率95.6%,优于对照组(92.6%),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对疣状胃炎(VG)的临床表现、内镜类型、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我院5年来胃镜检查的VG患者133例。根据镜下的分布特点分为胃窦型和弥漫型。用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情况。结果镜下胃窦型102例,占76.7%;弥漫型31例,占23.3%。Hp阳性者106例,占79.7%:其中胃窦型的有89例,阳性率87.3%;弥漫型17例,阳性率54.8%。对28例的病理活检:弥漫型的13例有11例符合淋巴细胞性胃炎标准,胃窦型的15例有12例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另外,有5例提示有肠上皮化生,1例表现为异型增生。对33例行正规三联抗Hp治疗1~2周,然后继续用H2RA或PPI抑酸巩固2~3周,有效率达87.9%。结论 VG的胃窦型和弥漫型可能有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胃窦型主要为Hp感染,而弥漫型则与过敏引起的免疫变态反应关系密切。用正规三联方案抗Hp治疗1~2周,然后继续用H2RA或PPI抑酸巩固2~3周,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痛结肠镜体位转换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需要无痛结肠镜检查的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使用无痛结肠镜体位转换单,对照组按传统方法人工搬动转换体位。比较两组病人对无痛结肠镜操作舒适感的满意度、内镜室医护人员满意度以及操作者对操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人对舒适感的满意度、内镜室医护人员满意度以及操作者对操作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痛结肠镜体位转换单的应用解决了无痛结肠镜检查过程中病人体位转换的难题,提高了病人及医务人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