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菌血症的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血培养是诊断菌血症的金标准,但其敏感性低且周转时间长,难以满足临床诊断的需求。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回顾性分析,从若干与感染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中筛选出最佳特征子集用于构建机器学习模型,用于菌血症的早期预测。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筛选出符合研究标准的菌血症和局部感染患者,并收集参与者的生物标志物数据。通过特征选择算法筛选最佳特征子集,并以此构建机器学习模型。使用精确率,召回率和准确率综合评估机器学习模型的性能。结果 本研究收集到247例菌血症患者为病例组,262例局部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并纳入12项生物标志物。通过特征选择算法,我们发现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模型只须纳入5项生物标志物,其模型准确率为90.2%,AUC高达0.967。结论 通过特征选择算法与机器学习模型相结合的策略,本研究开发了3种菌血症的预测模型,其中SVM的性能最佳,为菌血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分离胶真空采血管由于分离胶界于血清与血细胞之间,可有效保护血清成分以及其分离血清效果优于无任何添加剂的真空采血管的优点,广泛应用于血清生化学试验、免疫检测、药物检测等,但分离胶真空采血管用于HBV-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是否适用,Donald S.Young,MD,PhD主编、李艳等主译的〈分析前因素对临床检验结果影响〉中也未提及[1],因此我们用无任何添加剂的真空采血管(A组)和分离胶促凝剂真空采血管(B组)采集51名门诊患者空腹静脉血样,然后对两种试管HBV-DNA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分离胶促凝管对HBV-DNA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检测是否有影响和在核酸检测中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探寻诊断血流感染的有效预测模型,研究基于常规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用于早期预测人体血流感染情况。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总共纳入403例血流感染患者和462例非血流感染患者。收集研究对象的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CRP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和D-二聚体水平,并借助这4项生物标志物构建基于Keras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结果显示,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血流感染的准确率高达92.2%,且AUC为0.97;PCT诊断血流感染的效能最佳,AUC为0.953,且能进一步区分革兰氏阴性菌菌血症和革兰氏阳性菌菌血症;D-二聚体的诊断效能次之,AUC为0.913。由此,使用该4项生物标志物构建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有效预测血流感染,另外D-二聚体具有双重角色,可同时作为预测和排除血流感染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该院重症医学科(ICU)病房分离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5―2017年ICU送检的4 328份感染性标本包括痰液、血液、尿液、分泌物、引流液等分离的致病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4 328份送检标本检出病原菌751株,检出率17.4%,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81株,占64.0%;革兰阳性球菌179株,占23.8%;真菌63株,占8.3%;其他病原菌28株,占3.9%。主要革兰阴性杆菌是肺炎克雷伯菌[129株(26.8%)]、大肠埃希菌[89株(18.5%)]、铜绿假单胞菌[60株(12.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64株(13.3%)]、鲍曼不动杆菌[53株(11.0%)]。主要革兰阳性球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69株(38.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2株(23.5%)]、粪肠球菌[34株(19.6%)]。耐药性分析显示:革兰阴性杆菌(鲍曼不动杆菌除外)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阿米卡星(AMK)高度敏感;革兰阴性杆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除外)对亚胺培南(IMP)高度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VAN)、替加环素(TGC)、呋南妥因(FD)灵敏度达100%;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VAN)、替加环素(TGC)、呋南妥因(FD)灵敏度达83%~100%。结论 ICU患者主要的感染途径是呼吸、血源性、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率也相对较高,特别是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关系。方法用荧光PCR方法检测54例CIN患者和50例宫颈炎患者宫颈分泌物中的HPV 6/11、16、18型DNA。结果CIN患者组的HPV16、18型DNA阳性率分别为51.8%(28/54)和29.6%(16/54),均高于宫颈炎患者组(P<0.01)。CINⅢ和CINⅡ患者组的HPV16型DNA阳性率分别为72.2%(13/18)和66.7%(12/18),均高于CINI患者组(P<0.01);CINⅢ患者组HPV18型DNA阳性率为61.1%(11/18),高于CINⅡ和CINI患者组(P<0.05,P<0.01)。结论HPV16、18型感染与中、重度CIN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3 560例痰标本培养及耐药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痰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1 341株(37.7%),其中革兰阴性菌993株(74.0%),革兰阳性菌348株(26.0%)。主要致病菌依次为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前6位致病菌对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青霉素等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性较高。结论本地区小儿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以流感嗜血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为主,不同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情况不同,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郑锦利  黄建成  刘洁 《药物与人》2014,(10):193-193
目的:了解闽东地区支原体引起泌尿生殖系统的感染情况及支原体的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10月至2013年12月闽东医院就诊的住院及门诊3012例患者生殖道分离的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支原体总阳性率48.17%,解脲支原体(Uu)阳性率为36.38%,人支原体Mh阳性率为1.19%,解脲支原体uu+人支原体(Mh)混合感染阳性率为10.59%。男性患者阳性率为36.2l%,女性患者阳性率为63.31%。解脲支原体uu、人支原体(Mh)厦解脲支原体Uu+人支原体(Mh)混合感染的药敏结果显示:米诺霉素最为敏感,其次为强力霉素和交沙霉素。解脲支原体感染(Uu)耐药前三的为: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甲枫霉素。人型支原体(Mh)感染耐药前三的为: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和红霉素。解脲支原体uu+人支原体(Mh)混合感染耐药前三位:红霉素、罗红霉素和环丙沙星。结论:临床用药应该考虑本地区耐药株的流行情况,按照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闽东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6年送检的下呼吸道感染痰标本培养及耐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痰标本1 316份,分离病原菌1 47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84.2%、革兰阳性菌占12.5%、真菌占3.3%。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高,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耐药率最高,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和利福平的耐药率较低,对利奈唑烷和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结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不同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不同。临床应加强病原菌培养及其药敏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及Pro-GRP+NSE联合检测对小细胞肺癌(SCLC)诊断、鉴别诊断、临床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小细胞肺癌(SCLC)组53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70例和健康(HC)组60例血清中Pro-GRP、NSE、CYFRA21-1、CEA的浓度,比较四种肿瘤标志物在三组中阳性率;绘制ROC曲线评估Pro-GRP、NSE对SCLC的诊断效能。结果:SCLC组血清中Pro-GRP、NSE表达明显高于NSCLC及HC组(均P<0.01)。SCLC组血清中CYFRA21-1及CEA低于NSCLC组(均P<0.01)。ED-SCLC组血清中Pro-GRP、NSE表达均高于LD-SCLC(均P<0.05)。SCLC组在Pro-GRP、NSE阳性率明显高于NSCLC/HC组(均P<0.05)。血清Pro-GRP、NSE结果,绘制ROC曲线,发现Pro-GRP在敏感度、特异性、约登指数、AUC(95%CI)均优于NSE;而Pro-...  相似文献   
10.
反式激活因子(classⅡtransactivator,CⅡTA)是调控MHCⅡ类基因表达水平的限速因子,故将CⅡTA作为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候选基因,分析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与CHB易感性的关联。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汉族患者为基础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其中596例CHB患者为病例组,313例HBV自限性感染者为对照组。采用Haploview 4.2软件筛选出CⅡTA基因的15个标签SNP,再用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对所选标签SNP进行基因型检测。结果显示,CⅡTA基因内含子rs13333382[TT+TA vs AA:P=0.003,OR=0.65, 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0.49~0.87]和rs4780335(CC+CG vs GG:P=9.40×10~(-5),OR=0.55, 95%CI为0.41~0.74)多态性与HBV自限性感染呈正相关,而3'非翻译区rs1139564 (TT+TC vs CC:P=0.002,OR=1.61, 95%CI为1.19~2.16)多态性可增加CHB风险。因此,作者认为CⅡTA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结局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