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脑血吸虫病的CT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11例行CT扫描,均结合患者疫水接触史、实验室检查证实。结果:14个病灶位于大脑半球,1个位于小脑半球。多发病灶4例,单发病灶7例。肉芽肿型6例,脑炎型4例,梗塞型1例。CT上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区,周围有水肿及占位效应,结节或斑片状强化,局部脑萎缩表现呈不规则低密度区,患侧脑沟增宽。结论:CT特征性表现结合血吸虫感染史有助于早期诊断,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特征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5例病灶全部位于右侧。肿瘤直径2.0~13.0cm,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肿瘤内部密度不均匀,均以脂肪成分为主,增强扫描软组织部分轻度强化。钙化2例。结论肾上腺髓样脂肪瘤CT表现较具特征,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2005年1月~2006年1月我院CT和MRI曾将3例其他脑病误诊为脑血吸虫病,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血吸虫病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或l临床证实的脑血吸虫病的MRI表现。结果3例单发;5例多发,分布于额顶颞叶皮层和皮层下区,其中2倒同时发生于小脑,1例病灶同时发生于基底节区。T1WI虫卵肉芽肿痛灶为虎点状或结节状等、略低信号,同周围低信号水肿分界欠清,T2WI为等、稍高信号,与水肿一起形成佛手或手握球征,1例伴发血肿,1例伴定梗塞:增强扫描呈斑片、结节样强化,病灶多中心分布、簇状堆积,延时扫描部分结节灶融合,其中4例病变区见到条状强化,2例见到环形强化,4例病灶邻近脑膜示条状、脑回弹强化。灶周水肿重而占位效应相对轻。治疗后复查病灶缩小、消失,水肿消退。结论MRI能清晰显示脑血吸虫病的特征。MRI增强扫描对脑血吸虫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同时MRI检查也是随访及观察疗效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颅内血管造影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3月101例脑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6排螺旋CT行脑血管增强扫描,应用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多平面重组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图像。结果 101例脑血管病变患者中动脉瘤16例,烟雾病4例,血管畸形3例,动脉硬化21例,动脉炎1例。16排螺旋CT的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多平面重组对脑血管主干及主要分支显示100%。结论 16排螺旋CT颅内血管造影成像技术能够清晰显示脑血管病变类型、位置、大小等,临床应用便捷、无创伤,可作为基层医院脑血管病变临床筛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动脉瘤夹闭术证实,并行MSCTA或3D-TOF MRA 检查的15例颅内动脉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5例16个动脉瘤中,前交通动脉7个,后交通动脉4个,右侧颈内动脉2个,大脑中动脉3个;MSCTA及3D-TOF MRA检出其中15个,漏诊1个左侧大脑中动脉微小动脉瘤,敏感性为93.75%;MSCTA、3D-TOF MRA能较好显示动脉瘤形态、大小、位置、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颅底骨结构的关系;13例MSCTA或3D-TOF MRA测量的瘤体大小与DSA及术中测量基本一致。结论:MSCTA、3D-TOF MRA能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可以作为对高危人群进行颅内动脉瘤早期筛查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