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4~2005年东莞市流感病毒分离鉴定结果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东莞市流感病毒感染流行情况。方法:采集门诊疑似流感病人咽拭子分泌物,接种MDCK细胞。于CO2温箱中33.5℃分离培养。培养液血凝试验阳性标本进行分型鉴定。结果:2004年412例中有42例分离出流感病毒,分离阳性率为10.19%;其中H3N2为24例,B型18例。2005年521例中有19例分离出流感病毒,分离阳性率为3.65%;其中H3N2为10例,H1N1为5例,B型4例。两年的病毒分离阳性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钟=16.14,P〈0.01)。结论:2005年分离率低于2004年,2004年仅有H3N2与B型,2005年比2004年多了H1N1型,两年均以H3N2来型流感病毒流行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东莞市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感染流行情况.方法 采集门诊疑似流感病人咽拭子分泌物,接种MDCK细胞,于CO2温箱中33.5℃分离培养.培养液血凝试验阳性标本进行分型鉴定.结果 2004年412例中有42例分离出流感病毒,分离阳性率为10.19%;其中H3N2型24例,B型18例.2005年521例中有19例分离出流感病毒,分离阳性率为3.65%;其中H3N2型10例,H1N1为5例,B型4例.2006年945例中有105例分离出流感病毒,分离阳性率为11.11%;其中H1N1型37例,B型68例.病毒分离阳性率3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42,P<0.01),2004与2006年分离阳性率高于2005年.结论 2006年分离阳性率最高,2005年分离阳性率最低.2004年仅有H3N2与B型,2005年比2004年多了H1N1型,但2006年没有分离到H3N2,仅有H1N1和B型.2004与2005年以H3N2型流感病毒流行为主;2006年则以B型为主,其次为H1N1.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对疑似流感疫情标本进行快速检测,为疫情中病原体的确定提供快速准确的实验室依据。方法:采集疑似流感人员咽拭子分泌物标本,用荧光定量RT-PCR法快速检测标本中是否存在流感病毒核酸。同时接种MDCK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分型鉴定。结果:共采集标本26份,H5亚型禽流感及甲型流感病毒荧光定量RT-PCR结果均为阴性。取其中10份进行B型流感病毒荧光定量RT-PCR检测,有7份阳性。26份标本中共有13份分离出病毒株,经鉴定均是B型流感病毒。结论:荧光定量RT-PCR法准确快速的检测出流感病原体,并且比组织培养敏感性要高,为疫情的处理提供了及时正确的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2010-2011年广东省东莞市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血凝素(HA)基因的特征及变化。 方法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基因扩增、测序得到标本HA基因的核酸序列,利用生物信息软件对序列的特征及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通过测序得到各标本HA基因1701 bp长度的核苷酸序列,566个氨基酸。2年间有24个氨基酸位点发生变异,但其中有12个位点的改变只出现在单个毒株上。发生明显变化趋势的位点只有145、202、391、468,其中202位点属于Sb抗原决定簇区。受体结合位点、潜在糖基化位点及二硫键比较稳定,2年间没有发生变化。 结论 主要功能区域比较保守,无变化。序列中发生明显变化趋势的位点只有4个,其中1个位于抗原决定簇区,属于流感病毒抗原漂移过程中突变的累积。  相似文献   
5.
2010--2012年东莞市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东莞市2010--2012年手足口病病原学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为适时调整手足口病的防治方案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收集2010--2012年东莞市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标本、重症病例和聚集性疫情作为研究对象,用RealtimeRT—PCR法对患者标本进行肠道病毒通用型、肠道病毒7l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的特异性核酸检测。结果共检测手足口病病例各类标本2282份,肠道病毒通用型核酸阳性2026份,检出率88.78%(2026/2282),其中,EV71、CoxA16、EV71和CoxA16混合感染、未分型类(即其他肠道病毒)的阳性病例分别占肠道病毒感染阳性的46.25%(937/2026)、18.36%(372/2026)、0.10%(2/2026)和35.29%(715/2026)。2010年东莞市HFMD病原以EV71为主,构成比为60.63%(516/851),而2011和2012年HFMD病原主体是其他肠道病毒,其构成比为39.29%(211/537)和44.67%(285/638)。东莞市HFMD全年均有发病,高峰期主要为每年的4-6月(41.24%,941/2282);男性发病例数(1483例)多于女性(799例);病例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92.73%,2116/2282)。分析2026例肠道病毒阳性病例,其中轻、重症病例分别占所有病例的70.53%(1429/2026)、28.97%(587/2026),死亡病例10例。重症病例以EV71为主.其构成比为81.43%(478/587),死亡病例均为EV71核酸阳性。结论2010年东莞市手足口病病原体以EV71为主,2011年和2012年其他肠道病毒已经成为东莞市手足口病最主要的病原体。EV71仍然是引起手足口重症和死亡病例的优势流行型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08年广东省东莞市疫情中分离到的1株麻疹病毒的核蛋白基因序列,了解毒株基因型别及其核蛋白基因变异情况。方法采集麻疹疫情中病例的尿液标本,用VERO-SLAM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对分离到的病毒株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麻疹病毒核蛋白基因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与麻疹各基因型代表株及沪191疫苗株进行序列比对和构建进化树分析。结果分离到的麻疹病毒株属于H1基因型H1a亚型。与China93-2毒株同源性最高,为99.1%,与China94-7毒株同源性为97.1%,与其他几株H1亚型的同源性则在97.6%~98.0%之间。与沪191疫苗株同源性为92.9%。结论此次疫情中的毒株属于H1基因型H1a亚型,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流行情况一致。与其同亚型的毒株相比变异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引起东莞市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的肠道病毒型别。方法采用荧光RT-PCR方法对标本中总肠道病毒、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进行特异性核酸检测。对非EV71非CVA16的其它肠道病毒采用VP4基因测序进行型别鉴定。结果 2011年共检测608份手足口病病例标本,537份为阳性,其中198份为EV71阳性(占36.87%),128份为CVA16阳性(占23.84%),211份为非EV71、非CVA16的其它肠道病毒阳性(占39.29%)。对其它肠道病毒进行VP4基因测序分型,共获得50个可用序列,通过BLAST在线比对确定型别,1例CVA1,43例CVA6,4例CVA10,1例CVA12,1例CVB1。结论 2011年引起手足口病的非EV71非CVA16肠道病毒构成比已超过EV71和CVA16,成为东莞引起手足口病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中CVA6构成比较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东莞市病毒性腹泻中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东莞市人民医院、高埗医院、寮步医院腹泻门诊病人粪便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轮状病毒,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结果检测粪便样品共831份,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15.64%和17.57%。轮状病毒感染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秋冬季为发病高峰;诺如病毒感染则无特殊的季节特征,阳性样品以GⅡ型为主。0~3岁年龄组患者的感染率显著高于3岁以上年龄组患者。结论病毒性腹泻全年均可发生,冬季的感染率较高。各年龄组男女性人群都可感染。应加强对病毒性腹泻,尤其是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荧光实时PCR检测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PCR)方法及国标(GB)方法,对东莞市2006~200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可疑食品及生物样品,检测食源性病原体,对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及效率进行比较。方法:针对2006~2007年东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运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及国标方法对沙门菌(Sa)、副溶血性弧菌(Vp)、金黄色葡萄球菌(Sta)及志贺菌(Sg)等病原菌进行增菌、分离及鉴定,并将两者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时荧光PCR与GB两种检测方法对突发公卫事件中所涉及样品的目标病原体检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两种检测方法对肛拭及粪便样检出率,实时荧光PCR方法要比GB法高,对Vp、Sg及Sa的检出也比GB法高。结论:实时荧光PCR与国标检测方法组成实验方案,准确、快速、简便、特异性强,为其应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可疑食源性病原体检测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东莞市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分布情况。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2年9月东莞市东华医院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样品,采用ELISA方法检测轮状病毒,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采用RT-PCR方法检测星状病毒,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腺病毒。结果检测粪便样品共224份,诺如病毒、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7.9%、11.6%、4.5%,0.4%,总检测阳性率为31.3%。对其中22份轮状病毒阳性样品进行血清分型,结果G血清型中,G1型10株,G2型1株,G3型8株,G9型3株。P血清型中,P6型1株,P8型12株,9株未能分型。40株诺如病毒全部为GⅡ型。1株星状病毒经测序分析为1型。结论东莞市腹泻病毒主要感染3岁以下的婴幼儿,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为主要病原体,轮状病毒的分布呈多样性,以G1型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