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减少、脾脏肿大及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之间的关系,以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腹部彩色B超测量58例病毒性肝炎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A组)以及48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正常患者(B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C组)的脾脏大小,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TPO水平。结果A组脾脏厚度(50.49±13.58mm)明显大于B组(38.45±8.14mm,P<0.01)和C组(32.25±3.73mm,P<0.01)。血小板数与脾脏大小呈负相关(r=-0.553,P<0.01)。血清TPO水平A组(88.05±17.09pg/mL)明显低于B组(100.20±17.63pg/mL,P<0.01)和C组(108.96±25.90pg/mL,P<0.01)。血小板数与血清TPO水平呈正相关(r=0.407,P<0.01)。结论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与脾脏肿大、血清TPO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HCV核心蛋白与非结构蛋白4B(NS4B)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重组质粒pcDNA3.1(-)Core与pcDNA3.1(-)NS4B单独和联合转染HepG2细胞,同时以转染空载体和未转染HepG2细胞作为对照.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HCVCore、NS4B 、Wnt1、β-catenin 、c-myc及CyclinD1表达;MTT法,平板克隆形成试验检测HCV核心蛋白与NS4B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 ①pcDNA3.1(-)Core与pcDNA3.1(-)NS4B单独和联合转染HepG2细胞,成功表达HCV Core或/(和)NS4B mRNA和蛋白.②pcDNA3.1(-)Core和pcDNA3.1(-)NS4B单独转染和联合转染的HepG2细胞Wnt1、β-catenin、c-myc、CyclinD1 mRNA与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HepG2/pcDNA3.1(-)组和HepG2组(P<0.01).③与HepG2/pcDNA3.1(-)组和HepG2组比较,pcDNA3.1(-)Core和pcDNA3.1(-) NS4B单独转染和联合转染的HepG2细胞活力和克隆形成能力增强,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升高(P<0.01).结论 HCV核心蛋白与NS4B能加速HepG2细胞周期进程,促进细胞增殖,这种效应可能与其增强Wnt1、β-catenin、c-myc及CyclinD1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ETV)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近期疗效,并分析影响近期疗效的因素。方法 91例HBV DNA阳性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分为ETV组与对照组,ETV组44例患者在内科治疗基础上口服ETV 0.5 mg/d,对照组47例患者给予常规内科基础治疗。于治疗第12周比较两组有效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近期疗效的因素。结果治疗12周时ETV组有效率56.8%,对照组34.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2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基线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T)、肝衰分期、是否合并肝硬化、入院后是否ETV抗病毒治疗与近期疗效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PT和入院后是否采用ETV抗病毒治疗与近期疗效有关(P〈0.01)。ETV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ETV抗病毒治疗能提高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近期疗效。基线PT和入院后是否采用ETV抗病毒治疗是影响近期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乙肝及肝硬化伴胆汁淤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优思弗)治疗慢性乙肝及肝硬化伴胆汁淤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慢性乙肝及肝硬化伴胆汁淤积患者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与对照组32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优思弗胶囊,每次250 mg,每日3次,疗程12周。结果治疗12周后,优思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9.4%(P<0.05);谷丙转氨酶(ALT)从145.5±80.4 U/L下降至47.3±35.6 U/L,总胆红素(TBIL)从96.9±37.2μmol/L下降至37.9±37.5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从66.4±27.5μmol/L下降至21.9±26.1μmol/L,总胆汁酸(TBA)从78.7±33.1μmol/L下降至27.7±36.0μmol/L,碱性磷酸酶(ALP)从138.1±30.4 U/L下降至76.5±56.5 U/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从167.0±44.6 U/L下降至84.3±72.8 U/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优思弗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2/35)。结论优思弗治疗慢性乙肝及肝硬化伴胆汁淤积患者有较好...  相似文献   
5.
小儿手足口病98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5月~8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9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98例手足口病患儿中,年龄≤3岁者85例(86.7%);有轻症者62例(63.3%),重症者36例(36.7%),其中并发脑炎25例(25.5%),肺部感染5例(5.1%),心肌炎3例(3.1%),神经源性肺水肿1例(1.0%),感染性腹泻1例(1.0%),中毒性肝炎1例(1.0%);98例患儿经治疗后全部好转出院。结论手足口病患儿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高;EV71所致手足口病可引起严重并发症,以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症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方法 8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20名健康志愿者分为3组,A组(48例病毒性肝炎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B组(36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正常患者)和C组(2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流式细胞术、腹部彩色B超检测3组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及其类别PAIgG、PAIgA、PAIgM水平、脾脏大小,采用骨髓穿刺术对其中74例行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血清TPO水平A组低于C组(P<0.01)和B组(P<0.05),严重肝病血清TPO水平与血小板数相关(r=0.374,P<00.01).PAIg、PAIgG水平A组明显高于B组(P<0.001)和C组(P<0.01),血小板数与PAIg水平呈负相关(r=0.446,P<0.01),血小板数与PAIgG水平亦呈负相关(r=-0.462,P<0.01).脾脏肿大发生率A组(77.1%)明显高于B组(47.2%,P<0.01),C组无脾脏肿大发生,血小板数与脾脏大小呈负相关(r=-0.5 81,P<0.01).74例骨髓象显示A组有4例呈骨髓抑制象改变,B组和C组无一例有上述改变.结论严重肝功能受损时血清TPO水平下降,与血小板数减少直接相关.PAIg介导的自身免疫机制在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症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脾脏肿大是引起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的因素.初步发现慢性肝病有骨髓抑制现象,可能成为引起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观察了酚妥拉明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急性肾功能衰竭(ARF)30例临床效果。结果显示酚妥拉明治疗组少尿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血尿素氮(BuN)比对照组较快恢复正常(P<0.01),尿蛋白消失较对照组快(P<0.01),并发症尤其是心衰、肺水肿减少(P<0.05),值得基层医院无透析条件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部分性脾栓塞术治疗肝炎肝硬化并发血小板减少症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炎肝硬化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 对 31例肝炎肝硬化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并观察其疗效 ,全部患者术后随访 2个月。结果 术后 3d、7d、2个月血小板的平均值分别上升为 ( 76.5 5± 38.32 )× 1 0 9 L、( 1 5 3.2 6± 1 0 6.81 )× 1 0 9 L、( 1 41 .68± 79.42 )× 1 0 9 L ,与术前血小板数比较 ,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在肝炎肝硬化并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及YMDD变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拉米夫定(3TC)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效果,以及乙型肝炎病毒(HBV)聚合酶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YMDD)基序变异对3TC疗效的影响。【方法】检测分析58例接受3TC治疗的CHB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标志物HBVDNA、ALT、HBVM的变化,以及治疗后HBVYMDD变异情况。【结果】3TC治疗HBeAg阴转率为40.38%,eAg/抗-e血清转换率为28.85%,HBVDNA阴转率为74.14%,ALT复常率为77.59%。随着疗程的延长,有65.12%病例出现反跣。检测出23例患者发生YMDD变异,变异发生率为39.66%,且以YVDD型变异为主要形式。YMDD变异与3TC治疗疗程相关;治疗前HBV病毒载量与治疗后YMDD变异的发生可能无相关性(P〉0.05);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者YMDD变异发生率可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3TC治疗CHB的短期疗效好,但随着疗程的延长,会出现病毒耐药,3TC耐药与YMDD变异密切相关。YMDD变异耐药株的产生可能与肝炎复发以及肝脏损害加重相关。在3TC治疗过程中,可能还存在HBV基因其他位点的变异而引起耐药。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在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在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48例病毒性肝炎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36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正常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了PAIg,PAIgG,PAIgA和PAIgM检测。 结果: 48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患者PAIg, PAIgG水平分别为(34.54±14.54)%,(28.98±14.77)%明显高于36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正常患者的(21.12±10.88)%,(16.60±7.83)% (均P<0.001)和20例健康志愿者的(21.15±16.15)%,(14.89±9.57)% (均P<0.01)。血小板数与PAIg水平呈负相关(r=-0.446,P<0.01);与PAIgG水平亦呈负相关(r=-0.462,P<0.01)。 结论: PAIg介导的自身免疫机制在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症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