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5篇
预防医学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分析排便频率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开展的时间为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在剔除基线时自报患有恶性肿瘤的个体后,最终有510 134人纳入分析。本研究使用的随访数据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排便频率和结直肠癌发病的关联。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随访9.9年,随访期间3 056人发生结直肠癌;在分癌种分析时,纳入结肠癌1 548例,直肠癌1 475例。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与排便频率基本1次/d者相比,排便频率>1次/d者发生结直肠癌、结肠癌和直肠癌的HR值分别为1.24(95% CI:1.12~1.39)、1.12(95% CI:0.95~1.31)和1.37(95% CI:1.18~1.59)。按随访时间进行亚组分析,随访前5年对应的HR值分别为1.59(95% CI:1.36~1.86)、1.43(95% CI:1.14~1.80)和1.76(95% CI:1.41~2.19);随访5年后,上述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交互P<0.05)。与排便频率基本1次/d者相比,排便频率更低者的发病风险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排便频率>1次/d者在随访前5年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升高。异常增加的排便频率作为一个容易识别的症状,应该在自我健康管理和结直肠癌早期筛检的实践工作中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身高降低与跟骨骨密度的关联。方法 研究对象为参加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第二次重复调查者,此次调查时采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测定跟骨骨密度。本研究纳入分析24 231人。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基线至重复调查的身高变化与重复调查时骨密度指标之间的关联。结果 基线至重复调查平均间隔时间为(8.0±0.8)年,身高降低≥1.0 cm者占33.0%,≥3.0 cm者占3.7%。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身高降低与骨密度水平的关联存在线性趋势(均P<0.001)。身高降低1.0 cm,宽带超声衰减、超声声速和强度指数分别变化-0.79(-0.95~-0.63)、-2.74(-3.35~-2.13)和-1.29(-1.54~-1.04)。与身高稳定者相比,身高降低≥3.0 cm者的宽带超声衰减、超声声速和强度指数的β值(95% CI)依次为-3.29(-4.08~-2.50)、-10.70(-13.66~-7.73)和-5.16(-6.36~-3.96)。亚组分析显示,上述关联在女性、年龄≥55岁和低体力活动者中更为显著。结论 身高降低幅度越大,骨密度指标越低。身高作为容易测量的体格指标,应该定期关注其变化情况,以早期发现和预防骨质疏松症等骨骼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人群文化程度与成年人不同阶段体格测量指标及其长期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在参加第2次重复调查的研究对象中,剔除调查时年龄>65岁者、体格测量指标缺失或极端值者、基线或重复调查时自报患有重大慢性病者。分析研究对象的文化程度与25岁、基线调查时(2004-2008年)和重复调查时(2013-2014年)BMI和腰围、及每5年体重与腰围的变化值的关系。结果 纳入分析3 427名男性和6 320名女性。研究对象的体重和腰围都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从25岁到基线调查[年龄(45.2±6.5)岁],男性和女性每5年体重变化值分别为(1.70±2.63)和(1.27±2.10)kg。从基线到重复调查[年龄(53.2±6.5)岁],男性和女性每5年体重变化值分别为(1.12±2.61)和(0.90±2.54)kg,每5年腰围变化值分别为(3.20±3.79)和(3.83±3.85)cm。无论是25岁、基线还是重复调查时,文化程度低的女性BMI和腰围都更大。而在男性中,25岁时文化程度越低的男性BMI略大;到了基线和重复调查时,不同文化程度者间的BMI差异消失,但初、高中文化程度者的腰围及其增幅略高于其他文化程度者。结论 无论男性或女性,随年龄增长,体重和腰围都在不断增加。文化程度与BMI和腰围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骨折住院率的三间分布。方法:纳入参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者,剔除2009年以前失访或死亡者,共纳入506 004人。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2009-2016年10个项目地区任意骨折和5个部位骨折(上肢、下肢、椎骨、骨盆和髋部骨折)住院率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结果:在(7.7±1.2)年(累积3 ...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10个项目地区成年人习惯性打鼾的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方法 本研究于2004-2008年开展基线调查,收集了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睡眠情况、体格检查指标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比较不同地区、不同特征人群习惯性打鼾的差异并分析打鼾的相关因素。结果 研究共纳入512 713名研究对象,习惯性打鼾标化后报告率为21.2%,男性(27.0%)高于女性(15.3%),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地区(男性:南方31.5%,北方24.7%;女性:南方18.0%,北方16.4%),城市高于农村(男性:城市32.1%,农村26.1%;女性:城市18.5%,农村16.4%)。调整年龄、项目地区、BMI、腰围和生活方式因素后,不同社会经济状态人群的习惯性打鼾率无明显差异,男性、吸烟和既往吸烟者、饮酒和既往饮酒者中习惯性打鼾率较高。BMI每增加1 kg/m2,腰围每增加1 cm,习惯性打鼾风险分别增加19%和6%(BMI:P<0.001;腰围:P<0.001)。BMI相近的人群中,中心性肥胖者中习惯性打鼾率高于非中心性肥胖者;腰围相近的人群中,全身性肥胖/超重者习惯性打鼾率高于正常BMI者。结论 我国30~79岁成年人习惯性打鼾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差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