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探讨生活质量、压力反应和压力源对普通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在沧州和杭州两个重点城市,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小区居民通过测评终端机及网络测评相结合的形式收集数据,最终回收有效数据共计703份,测评内容包括居民生活质量、压力、压力源以及心理健康。数据回收后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其进行了差异检验及相关分析。首先,将所有被试者根据年龄分为5组,分别为18~25岁,26~35岁,36~50岁,51~64岁及65岁及以上5组,并对这5组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差异具体表现在26—35岁与51~64岁这两组人员。而后对压力、压力源、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生活质量和压力反应以及压力源对心理健康有明显影响作用。结论生活质量和压力对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背景:近20年来国外的心理治疗学者对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双重关系的研究颇多。根据目前可供利用的研究文献,治疗师对性的双重关系已达成共识,但是对非性双重关系伦理性的争论仍非常激烈。目的:文章研究旨在于回顾关于非性双重关系的特征、性质、对治疗双方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治疗师的态度等方面的临床研究,帮助心理健康从业者在临床实践中正确评估、处理这些关系。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2004-01相关文章,检索词“psychotherapy,non-sexualdualrelationship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心理康复相关杂志和书籍1995-01/2004-04相关文章,检索词“心理治疗;双重关系”,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关于心理治疗中的非性双重关系及多重关系的文献,然后筛除一些具体的个案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8篇关于非性双重关系及多重关系的文献,其中4篇为专业人士对该关系的态度的调查研究,14篇为对其性质、危险性、动力学等方面的评估,6篇提供了如何处理非性双重关系的决策模式,4篇为专业协会的职业道德规范标准。资料综合:多数文献的研究表明非性双重关系违反了职业道德,对治疗双方都有潜在危害,应该绝对避免,而少数学者认为非性的双重关系在特定情境下对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军人心理素质概念外延结构的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军人的心理素质是军事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建立由 3 0个描述心理素质的单词构成的评定量表 ,选择来自连营级、团师级和军以上 3个组共 94名评定专家对每个条目进行评分 ,并根据两个标准 (通过率 80 %以上、平均值 1 0 0以上 )进行筛选。对筛选出的 18个条目进一步分析后发现 ,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范围上 ,这 18个条目与教育和心理学专家所提出的心理素质概念的基本组成部分均基本一致 ,但同时在某些方面也表现出军队的特殊要求。初步说明这 18个条目是军人心理素质外延结构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4.
对军人心理素质及心理干预系统的新认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军人心理素质的内涵是以军人生理素质为基础 ,在军事活动实践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而发展形成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的综合 ,是军人胜任神圣职责的必要条件。它的外延结构经研究初步确定应包含 18个要素 ,依次为 :勇敢、服从意识、坚韧不拔、环境适应、团队意识、抗挫折、果断、乐观、顽强、追求成就、人际关系、自我调适、承受能力、自尊、情绪自控、自信、追求被承认和思维敏捷。军人心理干预系统应该以提高军人心理素质和部队战斗力为目的 ,贯穿军人的职业生涯 ,它是一个包括专业人才培养、心理测评选拔和档案管理、心理教育训练、危机干预等四个子系统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我国三种不同职业群体公务员、企业员工和警察的心理压力状况。方法三种职业群体样本分别为公务员1547人,企业员工8672人,警察样本1555人。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压力相关数据,并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三种职业群体的压力评估结果及在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进行了检验。结果三种职业群体在压力反应总均分及情绪、认知、行为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性别的公务员群体在生理、情绪、行为维度及总均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年龄的公务员群体在情绪和行为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性别、年龄的企业员工群体在压力评估各个维度及总均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性别的警察群体在行为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年龄段的警察群体在生理及行为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三种职业群体的压力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建议压力管理中根据职业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制订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及其评价要素。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合理提炼初始标准,进行全国精神卫生与心理学领域专家的问卷凋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精简出标准和评价要素。结果(1)文献凋研结果显示,从中国知网中检索到的145篇文章中筛查出24个固内外常用定义与标准;找出24条定义中的一已、理健康标准条目158条;归类核心特征,得钊50个条目;对50个条目进行类似项目的合并,得到31个条目;并将这31个条目按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标准进一步划分为13个方面;组织部分专家讨论后汇总为14个条目的心理健康标准。(2)专家调查问卷共发放192份,问卷最终回收95份,有效回收率为49.5%。专家专业熟悉程度评定结果显示,对非常熟悉或比较熟悉心理健康领域的专家占总调查人数的85.3%。最终确定的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包括5条标准共15个评价要素。并分为自我意识、基本能力、情绪、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五个方面。结论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的建立对于国人的心理健康评价和专业服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SARS治疗一线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SARS治疗一线医护人员在工作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小汤山医院620名一线医护人员进行心理评估。结果除精神病性因子以外,该群体SCL90各因子5个时间段的得分与地方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个因子5个时间段的得分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因子不同时间段的得分呈动态变化,焦虑、恐怖因子得分逐步下降,躯体化、强迫、抑郁、偏执因子得分先升高后下降,人际敏感因子得分先下降后上升,敌对因子得分最后有所升高。结论SARS治疗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低于地方常模,焦虑、恐怖、强迫、躯体化症状相对突出,其心理健康状况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8.
背景近 20年来国外的心理治疗学者对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双重关系的研究颇多.根据目前可供利用的研究文献,治疗师对性的双重关系已达成共识,但是对非性双重关系伦理性的争论仍非常激烈. 目的文章研究旨在于回顾关于非性双重关系的特征、性质、对治疗双方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治疗师的态度等方面的临床研究,帮助心理健康从业者在临床实践中正确评估、处理这些关系.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 Medline1990- 01/2004- 01相关文章,检索词" psychotherapy,non sexual dual relationship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心理康复相关杂志和书籍 1995- 01/2004- 04相关文章,检索词"心理治疗;双重关系",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关于心理治疗中的非性双重关系及多重关系的文献,然后筛除一些具体的个案研究.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 28篇关于非性双重关系及多重关系的文献,其中 4篇为专业人士对该关系的态度的调查研究, 14篇为对其性质、危险性、动力学等方面的评估, 6篇提供了如何处理非性双重关系的决策模式, 4篇为专业协会的职业道德规范标准. 资料综合多数文献的研究表明非性双重关系违反了职业道德,对治疗双方都有潜在危害,应该绝对避免,而少数学者认为非性的双重关系在特定情境下对治疗效果有积极意义. 结论虽然非性的双重关系在心理治疗领域历来受到阻滞,但事实上在临床实践中依然无法避免其存在的可能性,如何处理非性双重关系已经从单纯的绝对禁止趋向宽泛和复杂.  相似文献   
9.
创伤后的应激障碍及其预测因素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背景:1980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首次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一诊断。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但是对于创伤后直激障碍的早期预防和干预还存在不足。目的:回顾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测因素、早期筛查工具以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帮助心理工作在创伤事件发生后早期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高危易感,早期实施有效干预,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Elsevier电子期刊全数据库1993-01/2004-12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章,检索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predictors,intervention”,并限定章的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数据库1994-01/2004-12期间的相关章,限定章语言种类为中,检索词“创伤后应激障碍”,同时在图书馆手工查阅相关资料。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关于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因素、早期筛查、早期干预等方面;②对具体事件的回顾调查研究。排除:重复性研究内容。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献40篇,排除14篇重复性研究。26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3篇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展趋势,19篇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早期预测因素,2篇关于筛查量表,2篇关于应激事件的干预研究。资料综合:预测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因素主要是创伤事件的类型、受害的早期症状和生物心理因素,以及社会支持的程度等方面。根据预测因素,及时筛查,早期给予心理干预,辅助使用药物,加强社会支持,能够减少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结论: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且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为了降低受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应在创伤事件发生后,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启动灾难发生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同时加大受害家庭和社会支持的力度,完善社会支持的体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0.
背景:1980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首次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一诊断。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但是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早期预防和干预还存在不足。目的:回顾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测因素、早期筛查工具以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帮助心理工作者在创伤事件发生后早期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高危易感者,早期实施有效干预,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Elsevier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1993-01/2004-12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文章,检索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predictors,intervention”,并限定文章的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4-12期间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创伤后应激障碍”,同时在图书馆手工查阅相关资料。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关于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因素、早期筛查、早期干预等方面;②对具体事件的回顾调查研究。排除:重复性研究内容。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献40篇,排除14篇重复性研究。26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3篇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展趋势,19篇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早期预测因素,2篇关于筛查量表,2篇关于应激事件的干预研究。资料综合:预测伤后应激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