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10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从海南地区急性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出4株亲水气单胞菌和1株豚鼠气单胞菌,对其做了动物毒力试验和药敏试验,表明亲水气单胞菌的毒力较强,并就本菌的致病性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尺胫针联合围刺滞动针法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腰三横突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尺胫针法联合围刺滞动针法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使用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估腰部疼痛程度,使用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表(JOA)对腰背部功能和下肢功能进行评分,使用电子压痛仪测量压痛阈值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治愈率83.33%、总有效率97.22%,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2.22%和61.11%(P <0.01)。与治疗前相比,JOA评分两组均升高(P <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降低(P <0.0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压痛阈值均升高(P <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尺胫针联合围刺滞动针法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3.
1982年6月,我们从一起食物中毒的病人和食物中分离出6株E_1群沙门氏菌,经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定型为乌格利沙门氏菌(S·ughelli)。本菌型较罕见,据文献报导,至今国內已发现沙门氏菌160个型以上,但未见本菌型报告,兹简报如下。一、培养与生化特性: 本菌在肉汤和GN培养基中均生长迅速  相似文献   
4.
5.
前言:用C6/36细胞分离虫媒病毒是迄今一种新的分离技术。1980年海南岛登革热流行时国内最先用于现场分离登革病毒,并对该细胞进行了部分实验观察,摸索了一些经验,对以后推广使用C6/36细胞分离技术起到了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已从人畜、食品和饮水分离到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下简称耶氏菌),确认它是引起人类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之一。1988年夏秋,我们在海府地区从痢疾样腹泻患者检出2株耶氏菌,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材料1.标本:从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驻军一八七医院收集临床诊断为细菌性痢疾(菌痢)的腹泻病人大便或肛拭子标本129份,放入Cary-Blair二氏培基保存送检。  相似文献   
7.
PCR技术在霍乱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家豪  徐海英 《海南医学》1999,10(4):249-250
为探讨PCR检测技术在霍乱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我们于1996年7月至1998年11月霍乱监测工作中,应用PCR技术与培养法平行检测各类监测标本678份,结果PCR检出阳性率9.44%显著高于培养法的5.75%(x^2=6.56,p=0.0104〈0.05)。其中健康接触者PCRS同率为13.73%,显著高于培养法的1.96%(x^2=4.88,p〈0.054);水标本CR检出率10.8%也显著高于培  相似文献   
8.
PCR技术应用于霍乱监测的效果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PCR 检测技术在霍乱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应用PCR 技术与培养法平行检测各类标本864 份,结果PCR 检出阳性率为7.41 % ,明显高于培养法的4.51 % (χ2 = 5.95 ,P= 0.0147 < 0.05) 。其中健康接触者PCR检出率为13.73 % ,明显高于培养法的1.96 % (χ2 = 4.88 ,P< 0.05) ;水标本PCR检出率9.23 % ,也明显高于培养法的4.76 % (χ2 = 4.48 ,P< 0.05) 。表明PCR 法既特异又敏感、快速,在霍乱监测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可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异功散为《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儿科部分)》发布的经典名方,通过系统整理、考证与分析异功散的古代及现代临床文献,梳理异功散的处方源流、组成、药物基原、炮制方法、用法用量、功效主治等关键问题,为儿科经典名方异功散的开发与临床运用提供文献数据支撑。经分析与考证,异功散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其组方为人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姜、枣为之引,药用基原遵循2020版《中国药典》,其中人参、茯苓、陈皮用生品,白术为麸炒白术,甘草为炙甘草;药物用量方面,小儿与成人应做区分,小儿用量为人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各1.4~1.7 g之间,成人用量为各5.6~6.8 g之间;制法与服法为将药物锉碎,以水300 mL,加姜、枣煎至210 mL,饭前温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服药频率。该方古代常用于小儿厌食、泄泻等病症,经后世医家临证发挥,现亦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85株痢疾杆菌经R质粒(耐药性质粒)检测分析研究,94.1%(80/85株)的菌株含有一条以上的染色体外的DNA-质粒区带,其中大质粒区带占87.1%(74/85株),小质粒区带9.4%(8/85株),R质粒结合转移率原70%。5株经嗅化乙啶(62.5—125×10~(-6)M)处理后,一条大的质粒区带消失,并同时对ETE、STR、AMP的耐药性消失。说明海府地区痢疾杆菌的耐药性是由于R质较所介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