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7篇
预防医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结核病(Tuberculosis,TB)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我国是全球TB高负担国家,患者数居全球第2位;同时也是多药耐药(MDR) TB患者数较多的国家之一[1].TB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认识已久[2-4],由于TB/HIV双重感染、耐药结核的出现等多种原因,TB在医疗机构内出现暴发现象,已引起了发达国家的关注.但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TB感染控制工作仍然不足,尽管有65.83%的国家声称,他们已经制定了TB感染控制政策,但没有一个国家提供实施这些措施的信息和数据[5];与此同时,我国还未健全的医务人员结核感染和患病筛查、保护措施及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2.
3.
为了解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结核感染控制认知水平,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结核病防护问卷,对抽取的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和上海市22家医疗卫生机构的3 325名医护人员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关于隔离和通风方面,正确认知的医护人员比例均达96.5%;而对于与疑似或确诊肺结核患者接触时戴哪种口罩方面的正确率只有30.7%;有关口罩佩戴方面的知识的正确率最高只有82.8%。因此,医护人员对结核感染控制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4.
北京中医药大学新生适应期调查分析及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新生因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进入大学后表现出诸多方面的不适应,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新生只有在短期内尽快适应环境、调整心态、转变角色,才能为今后大学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学院、管理学院649名2009级新生入学适应状况进行了调查,对影响大学新生适应新环境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提出有助于新生更好适应新环境的对策及措施的同时,对学生管理部门亦提出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5.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结核病感染控制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医疗卫生机构结核感染控制情况。方法按照《医疗卫生机构结核感染预防控制监控和评价表》对北京、上海和内蒙古的22所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调查,收集和分析结核感染控制情况的相关数据。结果被调查的22所医疗卫生机构中有20所制定了结核感染控制制度,但只有7所机构定期开展结核感染控制监控和评价;大多数机构能将门诊确诊和住院确诊的传染性疾病患者与其他患者分开诊治,但将咳嗽患者与其他患者分开的只有5所机构;18所机构有常规的紫外线灯维护计划,但是候诊区、门诊区布局设计不尽合理;有14所机构为工作人员提供医用防护口罩,而工作人员接受医用防护口罩佩戴适合实验培训的只有5所。结论被调查的医疗卫生机构在结核感染控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需要加强结核感染控制的监控与评价,落实好分诊、隔离、布局设计及个人防护等措施,以降低结核感染和患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各研究课题的项目管理、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等方面的质量,总结各研究课题的经验和成果。方法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通过评估调查表和专家评审表对实施性研究课题进行评价。结果实施性研究课题培养了一批结核相关领域的人才队伍,出版专著2部,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4篇;42项研究课题中7项研究被评为优秀,35项被评为良好;实施性研究课题促进管理机制的建立,提高项目地区的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制定有关结核病防控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结核病规划进程。结论通过对项目进行系统评价,将研究成果更好地推广应用到结核病防治工作中,促进我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的实施和有关政策的制定,同时,为今后开展结核病实施性研究提供经验和借鉴,提高实施性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获得乡村医生潜伏性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rnfection,LTBI)情况,比较γ干扰素释放试验中的QuantiFERON TB Gold In-Tube(QFT GIT)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TST)(纯化蛋白衍生物,PPD)检测LTBI的一致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选择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为研究现场,于2011年11月对临河区227名乡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用QFT-GIT和TST两种检测方法检测乡村医生中的LTBI者.共发放227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27份,回收率100.0%.采用构成比、率等统计指标描述乡村医生的基本信息和LTBI率,计算Kappa值评价QFTGIT和TST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227名乡村医生完成QFTGIT检测,以QFT-GIT检测结果为依据(排除2名不确定结果),225名乡村医生LTBI率为44.0%(99/225).226名乡村医生完成了TST检测,以TST检测结果为依据,乡村医生LTBI率分别为59.3%(134/226)(硬结平均直径≥5 mm)、41.2%(93/226)(硬结平均直径≥10 mm)、22.6%(51/226)(硬结平均直径≥15 mm).TST以硬结平均直径5 mm为阳性临界值时,Kappa值为0.415;以10 mm为阳性临界值时,Kappa值为0.444;以15 mm为阳性临界值时,Kappa值为0.358.结论 临河区被调查的乡村医生LTBI率较高,本研究显示两种检测一致性一般,有必要开展农村结核感染控制工作,降低乡村医生的LTBI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分析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测医务人员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结果的一致性。方法2010年4月至8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一家大型传染病医院和一家综合医院,纳入1005名医务人员。通过调查问卷方法,了解一般人口学信息、卡介苗接种史等。共发放问卷1005份,收回合格问卷952份(完成问卷人数、TST和QFT-GIT检测的医务人员分别为952名、924名和999名),三项调查均完成者为923名,排除6名QFTGIT检测结果不确定的医务人员,有917名医务人员纳入分析。采用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中的QuantiFERON-TB Gold In-Tube(QFT-GIT)方法检测医务人员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情况,TST硬结平均直径分别以5、10和15ranl为阳性临界值,使用Kappa统计量评价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结果纳入分析的917名医务人员中,TST5、10和15mm临界值阳性率分别为68.92%(632/917)、47.87%(439/917)和25.08%(230/917);QFTGIT阳性率为69.57%(638/917)。TST硬结平均直径以5mm为阳性临界值时,两种检测结果均阳性者483名,均阴性者130名,TsT和QFT-GIT一致率为66.85%(613/917);TST硬结平均直径以10mm为阳性临界值时,两种检测结果均阳性者350名,均阴性者190名,TST和QFT-GIT~致率为58.89%(540/917);TST硬结平均直径以15mm为阳性临界值时,两种检测结果均阳性者181名,均阴性者230名,TST和QFT-GIT一致率为4乱82%(411/917),两种检测方法的Kappa值分别为0.22、0.19、0.08,95%CI值分别为0.16~0.29、0.13~0.25、0.04~0.12。结论TST和QFT-GIT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调查地区乡村医生对结核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 方法 采用中美新发与再发传染病合作项目“中国乡村医生结核感染及结核病发病率调查”中的结核感染控制知识问题,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和杭锦后旗670名乡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670份问卷,实际收集有效问卷670份,回收率100.0%。 结果 纳入的670名乡村医生对结核感染控制相关知识全部回答正确的仅为29.9%(200/670),与管理措施、环境和工程措施及个人防护三种感染控制措施相关的问题回答正确率从47.2%(316/670)至99.3%(665/670)不等。 结论 所调查的乡村医生对结核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对乡村医生结核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教育与培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线上和线下应急救护师资复训满意度情况,为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学员培训满意度情况,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1∶1匹配,对产生的均衡性数据进行满意度评价。结果在816名学员中,线上和线下两组各有253人匹配成功,匹配后的506名学员对培训整体情况、培训课程和授课教师各个维度的满意度较高,满意度最低的是培训时长,为94.3%。线上和线下两组学员对培训整体非常满意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45,P>0.05)。在培训课程方面,内容符合需求、线上非常满意的比例高于线下的比例;在授课教师方面,教授内容、授课技巧和时间掌控能力方面线上非常满意的比例高于线下的比例。结论应急救护师资对线上培训的满意度较高,线上培训可以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