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20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对不同工艺和条件制备的 7个类金刚石薄膜 (Diamondlikecarbon ,DLC)试样 ,经X光电子能谱 (XPS)碳相成分分析后 ,分别进行了血小板黏附实验、黏附血小板的形貌观察、分类计数和形态指数计算 ,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 ,研究了碳相成分对血小板黏附量、黏附血小板的形态指数的影响。结果显示 :来自全方位离子注入离子束增强沉积工艺的DLC ,其血小板黏附量和形态指数明显小于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备的样品 ;在DLC的 5种碳相成分中 ,DLC碳相与血小板黏附量和形态指数的 (负 )关联度远大于其它碳相成分 ,除此之外只有C H和C O碳相与血小板形态指数的 (正 )关联度较大。表明 :(1)DLC碳相对血小板黏附的影响远较其它碳相成分为大 ,增加DLC碳相的含量是优化DLC血液相容性的关键所在 ;(2 )C H和C O碳相对黏附血小板的变形有促进作用 ,须从工艺上抑制其产生或尽可能降低其含量 ;(3)采用全方位离子注入离子束增强沉积工艺有助于改善DLC的血液相容性。这些结论对设计与改进DLC的制备工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参芪注射液对老年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及白细胞介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结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12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对照组62例,2组术后均采取常规FOLFOX4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化疗基础上给予参芪注射液,比较2组治疗前后卡氏评分(KPS)、免疫功能以及白细胞介素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K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D4+、CD4+/CD8+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CD4+、CD4+/CD8+水平则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CD4+、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L-2、IL-2/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芪注射液可有效提高老年结肠癌根治术化疗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其免疫作用的发挥可能与调节辅助性T细胞因子而发挥免疫正向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酒精性肝硬化与 Hp 感染相关性的 Meta 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 )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已发表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感染 Hp 发病率的文献,记录发表年份、地区、第一作者、研究人群及检测方法等,建立 Meta 回归模型并同时进行亚组分析及异质性检测。结果共搜索318篇文献,8篇符合入选标准。入选文献共纳入人数14226名,总的 Hp 感染率为70.67%。Meta 分析结果揭示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及对照组之间 Hp 感染率无明显差异(OR =0.82,95%CI :0.35~1.91,P <0.01)。亚组分析提示欧洲人群中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 Hp 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亚洲人群则无明显差异。结论欧洲人群中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 Hp 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背景音乐用于复合麻醉烧伤换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2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2组基本麻醉方式均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观察组在换药前15min至换药结束麻醉清醒后10min内给予个体化背景音乐治疗.比较2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换药过程心率和满意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换药后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换药过程心率低于对照组,换药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 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在烧伤换药过程中应用背景音乐,可明显缓解患者对烧伤换药的焦虑情绪,提高患者依从性,增加患者治疗信心.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旨在获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中重组的spacer区蛋白,进一步探讨该区域对ADAMTS13功能发挥的作用。方法:以ADAMTS13全长质粒为模板,构建含spacer区基因序列的原核表达质粒,转染大肠杆菌,低温(30℃)IPTG诱导表达,收集超声上清并鉴定。并大规模诱导表达,利用Ni-NTA琼脂糖柱,梯度咪唑淋洗法纯化蛋白,应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法鉴定纯化产品纯度和免疫学活性。利用重组蛋白与免疫性调节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TP)患者血浆孵育,检测血浆中ADAMTS13的活性变化。结果:成功构建能表达spacer区的原核表达质粒并能有效表达蛋白。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抗6×His抗体和抗人ADAMTS13抗体(针对Gln34-Trp688)分别能与重组蛋白在15 kDa处显单一条带。功能实验表明,该重组蛋白能够有效逆转iTTP患者中被自身抗体抑制的ADAMTS13酶活性。结论: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活性和纯度,为进一步研究spacer区对iTTP的发病机理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翻白草与委陵菜进行生药学研究,为翻白草与委陵菜的鉴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常规生药描述方法对2药的全草作性状鉴别、用徒手切片方法对2药的根作显微鉴别。结果描述了翻白草与委陵菜生药性状、显微鉴别的特征。结论本实验的性状、显微描述可作为翻白草与委陵菜的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全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例急性全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经过。结果该患者经骨髓涂片、骨髓活检及免疫分析确诊为急性全髓细胞白血病,给予FLAG等方案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结论结合该患者,复习了近15年国内外急性全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治疗及转归,含中大剂量阿糖胞苷的化疗可能有助于急性全髓细胞白血病的缓解,干细胞移植有助于延长生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典型与不典型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原发性典型与不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各40例,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完成微血管减压术,比较2组术中所见血管压迫来源、压迫程度及血管压迫位置。结果典型三叉神经痛组压迫血管来源为单纯动脉占85.0%,显著高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组的57.5%(P0.05);来源为动静脉混合占15.0%,显著低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组的42.5%(P0.05);典型三叉神经痛组血管与神经位置接触者显著高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者(P0.05),术中发生三叉神经出现萎缩者比例显著少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者(P0.05),典型三叉神经痛者其压迫血管在近端者显著多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者(P0.05),压迫血管在远端者显著少于非典型三叉神经痛者(P0.05)。结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实施血管减压术,术前鉴定其发病特点,在预测其压迫血管类型、位置及其与神经的关系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改良Gibson入路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和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PipkinⅣ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2年3月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和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1例PipkinⅣ型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2例;年龄18 ~ 62岁,平均32.8岁;左侧7例,右侧4例.股骨头骨折发生在非负重区7例,负重区4例.髋臼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均为后壁骨折.合并伤:轻中型闭合性颅脑损伤2例,多发肋骨骨折伴血气胸3例,同侧髌骨骨折及坐骨神经损伤1例,其他部位骨折及软组织损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h至7d,平均4d. 结果 11例患者术后获3~36个月(平均28.5个月)随访.术后X线片及CT重建显示股骨头形态正常,髋臼形态良好,所有患者骨折复位及愈合良好.骨折愈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5.2个月.1例患者于术后2年发生异位骨化,无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按照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优4例,良7例;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0~96分,平均87分.结论 改良Gibson入路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和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PipkinⅣ型骨折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骨形态发生蛋白-2(FGF-2/PELA/BMP-2)微囊支架对SD大鼠骨膜来源干细胞成骨分化作用。方法提取SD大鼠骨膜来源干细胞(PDSC),进行流式细胞学表面标记物鉴定及成骨、成软骨、成脂三系诱导并进行茜素红、甲苯胺蓝、阿利新蓝、油红O染色及免疫荧光实验。制备FGF-2/PELA/BMP-2、FGF-2/PELA、PELA/BMP-2、PELA四组材料,进行扫描电镜(SEM)观察微囊表面,通过ELISA实验制作两因子的控释曲线。将4组材料浸提液与第3代骨膜来源干细胞进行共培养,分别在7、14 d进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检测,分别在7、14、21 d进行qRT-PCR成骨基因表达检测,观察比较各组PDSC成骨分化能力,数据汇总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流式细胞学表面标记物鉴定显示PDSC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三系诱导分化染色结果表面PDSC具有成骨、成软骨、成脂等多向分化能力。AKP活性结果显示,FGF-2/PELA/BMP-2组在PDSC培养的7 d及14 d,AKP活性最高,差异显著。FGF-2/PELA/BMP-2组的qRT-PCR结果提示RunX-2、OCN表达量均高于其他组,且在第14天RunX-2表达量达到顶峰,OCN呈持续增长趋势。结论 FGF-2/PELA/BMP-2仿生控释微囊支架中的细胞因子活性得以保留,并相对其他实验组具有更高的促进PDSC成骨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