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1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91篇
内科学   28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75篇
综合类   162篇
预防医学   6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3篇
  1篇
中国医学   40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病例患儿,男,7岁,主因左髋部被汽车压伤6h入院。查体:患儿缺血貌,血压90/40mmHg,脉搏150次/min,呼吸34次/min。左髋部及左大腿部肿胀,前侧波动、足背动脉博动好,足趾可屈伸、感觉良好。X线片示股骨粗隆间骨折移位(见图1),给予抗休克、补液治疗,左大腿股骨髁上牵引,大腿前侧抽出血性液120mL,加压包扎。诊断为左股骨粗隆间骨折,左大腿皮肤潜行剥脱,创伤失血性休克。入院1周,大腿前侧有15cm×10cm皮肤变硬发黑。第8天在全麻下行手术,选择大腿及髋部外侧正常皮肤为进针点,经皮固定,先行股骨颈部及股骨粗隆下2枚骨圆针贯穿固定,在C型臂X线机下…  相似文献   
2.
3.
经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寰枢椎不稳的治疗方法较多,每一种手术方法均有严格的适应证。自2002年6月至2005年5月,我们对16例寰枢椎不稳患者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1991年2000年对精河县麻疹流行特行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由十小断提高儿童免疫接种率、麻疹报告发病率显下降,由1992年的169.66/10万至2000年的麻疹监测报告零病例,自然流行规律消除,高峰期削平,但是麻疹的发病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近10年我县在部分乡、镇、场仍有季节性麻疹暴发,发病年龄仍以小年龄组为主,9岁以下儿童占其发病总数的74.18%,且麻疹患中有MV接种史占79.74%,提示我县麻疹预防工作仍处于控制阶段,还需不断提高接种质量。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1980年~2000年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512例,现将资料完整且经随访的363例治疗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2000年7月~2001年10月,我院在手及前臂大面积瘢痕切除功能重建治疗时采用瘢痕皮瓣回植术治疗17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9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治疗,并获得1~2年随访的55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D odg′ts疗效评价标准评定其疗效。采用C型臂X线机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方法。操作时应注意B aum ann角测定以预测提携角,调整固定。结果:55例中,疗效优40例,良14例,差1例,优良率为98%。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是近年来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一种新兴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骨折复位准确、无切口瘢痕等优点。患儿及家属易接受,且不受条件限制,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8.
尹朝兰教授提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是由于长期饮食不节导致,湿热闭阻经络关节为基本病机,湿热贯穿始终;湿、热、瘀为其病理因素;病机主要以“脾虚湿阻,湿热瘀结”为主;以“健脾利湿清热,活血利水止痛”为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体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能否参与牙髓损伤的局部修复,初步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牙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构建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GFP-BMMSCs)嵌合SD大鼠模型,30 d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荧光细胞的比例,冰冻切片观察心、肝、肾组织中是否有荧光细胞的分布,检测模型是否构建成功。然后利用该模型,通过制备牙本质缺损构建牙髓损伤模型,分别于牙本质缺损后5、10、15 d取材,切片,HE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牙髓的病理变化以及GFP-BMMSCs在牙髓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和变化。结果:HE染色可见牙本质缺损组初期有牙髓充血,后期牙髓炎症逐渐恢复并有修复性牙本质形成。免疫荧光染色可见牙髓组织中有荧光细胞的分布,牙本质缺损组比正常组中可见更多的荧光细胞,且随着牙髓炎症的恢复,荧光细胞减少。结论:牙髓损伤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迁移到损伤的牙髓处参与其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阴阳两虚证与中医体质的关系,为中医辨证论治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对昆明市中医医院302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调查,分析糖尿病患者与中医体质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阴阳两虚证主证中,阳虚质、湿热质、血瘀质与其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阳虚质、湿热质是阴阳两虚证的危险因素,血瘀质是阴阳两虚证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在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主证中阴阳两虚证主证中,阳虚质、湿热质是阴阳两虚证的危险因素,血瘀质是阴阳两虚证的保护性因素,为2型糖尿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