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4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提高感染科住培学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医学影像知识的运用能力。方法 (1)住培学员在进入感染科临床工作初期就如何选择正确的影像检查方式进行培训;(2)邀请影像科老师按照不同组织、器官正常影像表现,常见典型疾病影像表现,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影像表现进行分层次专题讲座;(3)安排感染科住培学员在影像科轮转,参与影像科的临床实践;(4)将"影像实战"教学方法应用于住培学员的临床实际工作中。结果感染科住培学员在完成规范化培训时都能正确选择医学影像检查方法,正确解读影像检查报告。结论医学影像知识运用能力的系统培训能提高感染科住培学员的综合临床水平。  相似文献   
2.
阴沟肠杆菌不同β-内酰胺酶基因型检测与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阴沟肠杆菌产β-内酰胺酶的情况,并对产不同β-内酰胺酶型菌株的耐药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三维试验确证试验检测AmpC酶与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基因,K-B法检测阴沟肠杆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 80株阴沟肠杆菌中29株ESBLs编码基因结果阳性,3株含有两种不同的基因型,分别为TEM型6株、SHV-2型2株、CTX-M-2型5株、CTX-M-3型8株和CTX-M-9型11株;26株ampC基因PCR扩增呈阳性;产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SSBLs)阴沟肠杆菌对美罗培南外的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66.7%~100.0%,无论是单一产酶株,还是SSBLs菌株,其耐药率均显著高于不产酶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罗堵南仍是阴沟肠杆菌耐药率最低的抗菌药物.结论 阴沟肠杆菌已呈现出多药耐药和高度耐药特征,ESBLs基因型以CTX-M型为主,三维试验与PCR检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产AmpC酶和ESBLs酶是阴沟肠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86例肝移植术后抗菌素使用的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肝移植术后细菌性感染的特征、抗菌素使用与细菌性感染之间的关系,评价肝移植术后抗菌素使用的合理性,探讨预防高水平耐药细菌性感染的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肝移植术后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抗菌素使用量,采用限定日剂量、用药频度、药物利用指数评价抗菌素使用的合理性,运用三维试验检测革兰阴性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AmpC β-内酰胺酶情况.结果 肝移植术后感染主要病原菌为粪肠球菌、阴沟肠杆菌、真菌,大肠杆菌,术前抗菌素使用率为83.7%,以单一抗菌素使用为主,术后抗菌素使用率达100.0%,以二联、三联抗菌素使用为主,抗菌素使用量居前3位为头孢菌素、含酶抑制剂复合抗菌素与青霉素类抗菌素,药物利用指数大于1.1的抗菌素包括氨苄西林、替考拉林,革兰阴性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AmpCβ-内酰胺酶分别为43.3%,31.8%,同时产两种酶的细菌占21.3%. 结论肝移植术后细菌性感染发生率高,抗菌素使用量大,频率高,抗菌素使用基本合理,易发生高耐药性细菌性感染,预防高耐药性细菌性感染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性乙肝(CHB)患者血清HBVDNA载量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凋亡及Caspase-8活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30例CHB患者为实验组,并按单位血清中HBVDNA载量高低分为A(高病毒载量)、B(中病毒载量)、C(低病毒载量)三小组,选取10例正常成年人为对照组,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两组的PBMC,体外与植物血凝素(PHA)共同培养72 h,用PI对PBMC进行染色并以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的凋亡百分率,同时以比色法检测PBMC细胞内Caspase-8的活性.结果 实验组PBMC的凋亡率(26.88±7.37)%高于健康对照组(14.95±2.53)%(P〈0.01);实验组中A、B、C三个小组PBMC的凋亡率依次递减,分别为(34.75±4.59)%,(25.63±3.55)%,(18.91±3.81)%;实验组Caspase-8的活性2.99±0.82高于健康对照组1.43±0.91(P〈0.01),且A、B、C三个小组的Caspase-8活性亦依次递减,分别为3.87±0.35,2.95±0.36,1.95±0.29.实验组PBMC凋亡率与Caspase-8活性呈正相关(r=0.825,P〈0.01).结论 CHB患者PBMC存在活化诱导细胞死亡(AICD)现象,凋亡酶蛋白Caspase-8在此过程中活性升高,可能参与了凋亡信号的转导过程;HBVDNA载量与PBMC凋亡率及Caspase-8的活性相关,可能是诱发PBMC凋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甲型H1N1流感系一种新发传染病,2009年3月在墨西哥出现并蔓延,截止至2009年12月中旬,我国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已超过11万例,死亡人数超过400例[1],期间全国的部分地区在学校出现了聚集性疫情,由于儿童免疫力相对较弱,易成为  相似文献   
6.
IL-18与HBV感染及拉米夫定治疗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IL-18在HBV感染中的作用及其与拉米夫定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50例HBV感染者(无症状携带者15例。慢性肝炎21例,重型肝炎14例)及1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IL-18水平,并动态监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拉米夫定治疗期间血清IL-18水平的变化。结果不同临床类型HBV感染者之间IL-18水平具差异有显著性(P〈0.01),病情愈重,水平愈高;CHB患者IL-18水平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0.662.P=0.001);不同HBVDNA含量的CHB患者IL-18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低病毒量组高于高病毒量组;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HBVDNA转阴组IL-18水平在治疗后3个月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在治疗后12月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HBVDNA未转阴组IL-18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IL-18可能参与了乙型肝炎的肝脏炎性损伤和HBV免疫清除过程,拉米夫定治疗可能增强Th1型细胞应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微生态制剂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136例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B、C、D 4组.均给予基础护肝、抗感染等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加用微生态制剂--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及胸腺肽-α1;B组仅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C组仅加用胸腺肽-α1;D组仅给予常规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自发性腹膜炎的治疗效果,并将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CD+4、CD+8 T细胞比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B、C组自发性腹膜炎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7.6%、55.2%和55.6%,均显著高于D组的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临床治疗起效所需时间均显著短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C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中性粒细胞(N)比例、TNF-α水平、CD+8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PTA)、CD+4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A组血清TNF-α水平显著低于C、D组,CD+4、CD+8 T细胞比例的恢复则优于B、D组.结论 微生态制剂联合胸腺肽-α1能加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抗感染治疗效果,缩短临床治疗起效时间,降低患者血清TNF-α水平,增强T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核苷类似物防治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非肝脏肿瘤患者化学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HBsAg阳性肿瘤患者的治疗及结果 .58例患者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于化疗前预防性使用核苷类似物抗HBV治疗,比较两组HBV再激活的发生情况;对照组根据化疗后使用抗HBV药物与否及使用时段,比较未用抗HBV药物者(A组)、HBV再激活后方使用抗HBV药物者(B组)和尚未发生HBV再激活即使用抗HBV药物者(C组)之间的病情发展、转归及疗效等.结果 预防组22例患者中,仅3例(13.6%)发生HBV再激活,且肝炎发病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无重型肝炎及死亡病例.对照组36例患者中,22例(61.1%)发生HBV再激活,重型肝炎发病率(27.8%)和死亡率(16.7%)均高于预防组,肝功能损害程度亦高于预防组.在对照组中,A组5例患者均因肝功能衰竭死亡;B组13例患者中,4例发展为重型肝炎,其中1例死亡;C组18例患者中,4例出现HBV再激活,但其肝炎发病程度、病情转归、疗效均优于B组.结论 HBsAg阳性的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前即预防性使用核苷类似物抗HBV治疗可有效减少HBV再激活概率.若已行化疗,及时加用核苷类似物抗HBV治疗,仍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HBV再激活的概率.即使已经出现HBV再激活,加用核苷类似物也有助于患者肝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凋亡率在乙肝病毒(HBV)感染慢性化机制中的意义及凋亡PBMC的半胱氨酸基-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9(Caspase-9)活性在PBMC凋亡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5例慢性乙肝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者PBMC的凋亡率,并用比色法检测凋亡PBMC内Caspase-9的活性。结果慢性乙肝患者HBV DNA阳性组PBMC凋亡率及PBMC内Caspase-9活性均高于HBV DNA阴性组(均P<0.01)及健康对照组(均P<0.01),HBV DNA阴性组上述两指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P<0.05;P<0.01)。慢性乙肝患者PBMC中Caspase-9活性与其凋亡率呈正相关(P<0.01)。结论慢性乙肝患者PBMC存在凋亡现象,可能为乙肝慢性化机制之一;其中的Caspase-9活性增高,提示Caspase-9可能参与了慢性乙肝患者PBMC的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重型乙型肝炎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重型乙型肝炎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在常规护肝、抗感染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痰热清注射液入液静滴,对照组26例仅予常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d;比较两组治疗后生命体征、生化指标、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等的变化及病情转归。结果治疗组在疗程结束后生命体征、生化指标、细胞因子水平均有明显改善,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部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痰热清注射液能抑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细胞因子表达,减轻炎症反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重型乙型肝炎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