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以矫正胎位。方法:选择临产至宫口开全经B超及内诊检查为枕后位的初产妇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在产程中指导观察组产妇取侧俯卧位,利用胎儿重力、羊水浮力、子宫间歇性收缩的合力作用,使胎头下降时逐渐从枕后位转至枕前位娩出,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91例(91%)胎儿由枕后位转至枕前位经阴道分娩,剖宫产9例(9%);对照组经阴道分娩仅16例(16%),剖宫产84例(8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用以矫正胎位不正是降低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和适应证。方法采用后中路椎间盘镜进行单侧“开窗”减压术等。术中通过“C”臂机或摄侧位X线片定位,于后正中线做1~2个长约1.5cm互不相连的小切口,逐级扩张后置入工作通道管,钻除部分椎板,置入内窥镜于监视器下显露并清除椎板、增生内聚的关节突、肥厚的黄韧带及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彻底解除其对硬膜、神经根的压迫。结果本组共治疗腰椎管狭窄症732例,随访3个月~3年,按NAKAI标准评定,优640例,良69例,可17例,差5例。优良率为97%。3例改行开放式手术治疗。结论本术式在保证神经充分减压的前提下,可减少创伤,保持脊柱的稳定性。本方法适用于单节段或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及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1986年8月至1989年12月,我们为29例病人取出椎板内固定钢丝.其中原脊柱侧弯13例,脊柱骨折16例.脊柱侧弯均于凹侧放置鲁氏棒及椎板下钢丝3~5节段、最多9节段.脊柱骨折病人于减压平面上、下各2个节段行椎板下钢丝固定.取出椎板下钢丝123根.棘突根部钢丝49根,共172根.无1例损伤硬脊膜和神经.术前由于内植物引起局部明显触痛18例.脊柱活动受限11例,钢丝取出术后症状均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4.
全脊柱截骨USS系统内固定治疗脊柱后凸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一次性多平面全脊柱截骨配合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 (USS)内固定治疗脊柱后凸的疗效。 方法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9月对 31例脊柱后凸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 ,其中休门氏病 2例 ,强直性脊柱炎伴脊柱后凸 2 9例 ;病程 6~ 2 8年。X线片示脊柱后凸角 (Cobb角 )平均 89°,其中小于 4 0°3例 ,4 0~ 80°17例 ,80~ 110° 9例 ,大于110°2例 ,平均 89°。将术后平均矫正度数与术前平均后凸角度进行对比求出平均矫正率 ,并对截骨融合率、内固定结构稳定性进行随访统计。 结果 术后 31例均获 6~ 31个月随访 ,平均 12个月。术后 Cobb小于 4 0° 3例 ,平均矫正 32°;4 0~ 80°17例 ,平均矫正 5 8°;80~ 110°9例 ,平均矫正 86°;大于 110°2例 ,平均矫正 12 0°。术后全组平均矫正 74°,平均矫正率为 83.15 % ;除 1例截骨平面近椎间盘未愈合 ,余 30例术后 3~ 6个月获得骨性愈合。无一例发生断钉、断棒及连接结构松脱。 结论 采用一次性多平面全脊柱截骨配合 USS系统内固定治疗脊柱后凸可达到稳定的三维固定 ,增加了脊椎融合率 ,提高了后凸角度矫正率 ,并可早期离床活动 ,无须外固定。  相似文献   
5.
作者报告了21例麻痹性脊柱侧弯的手术体会,矫正度数是45°~86°,平均51°。采用Luque's法10例,改良Luque's法8例,Harrington's法2例,Harrington's法加改良Luque's法1例。手术的关键是在侧弯脊柱的上、中、下找三个合适的固定点,这三个点按原Lnque's法穿铜丝,其它部位在棘突底打孔穿钢丝。切除肋骨和/或肩胛骨形成的刀背畸形,切除骨作为植骨来源,作者强调了手术的必要性,强有力的内固定、良好的骨性融合和充分的抗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s角与顶椎多变量旋转畸形之间的内在规律。方法 对 37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脊柱正位X线摄片和顶椎CT扫描 ,测量Cobb’s角、顶椎骨旋转角度及双侧椎弓根与椎体轴心角度。结果 在 38°~ 12 4°内 ,侧凸Cobb’s角每增加 1°,顶椎旋转增加 0 .39°。凸凹侧顶椎椎弓根轴心线与椎体轴心线夹角分别为 (4 .36± 5 .0 8)°、(14.30± 5 .11)°,P <0 .0 0 1。结论 特发性脊柱侧凸Cobb’s角与顶椎旋转之间有明显的内在联系和线性关系 ,双侧顶椎椎弓根与椎体轴心角度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自体皮质骨灭菌后回植治疗股骨缺损骨折愈合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股骨开放性骨折并大段骨缺损4例,经过骨折固定+体外游离骨折片灭菌后回植,其中1例骨缺损较大给予腓骨游离移植.3例行内固定,术后第2天行功能训练,1例行外固定,术后12周行功能训练.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0个月(12~29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术后患者伤肢无明显短缩,患者均恢复负重行走,3例膝关节活动正常,1例出现膝关节粘连、屈伸活动受限.结论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大段的污染体外游离皮质骨作为骨移植材料治疗股骨开放性骨折导致的大段骨缺损后,患者的伤肢无明显短缩,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8.
肺栓塞(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肺血栓栓塞症(PrE)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其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VIE为PE的最常见类型,占PE中的绝大多数,通常所称PE即指PIE。肺动脉发生栓塞后,若其支配区的肺组织因血流受阻或中断而发生坏死,称为肺梗死(PI)。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自行研制可延长椎弓根 -钉棒脊柱内固定系统应用于生长发育期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疗效。方法 将椎弓根钉与矫形棒之间的连结设计为滑动式 ,将横向连结杆设计为可滑动 ,使之可随脊柱生长而延长。治疗生长发育期特发性脊柱侧弯 2 3例 ,对照术前、术后的脊柱Cobb角并统计矫正率。结果  2 3例经平均随访 13个月 ,术前平均角度 5 6 73°,平均矫正度数 5 0 14°,矫正率 88 38%。结论 延长椎弓根钉棒结构的设计 ,在矫治脊柱侧弯畸形的同时 ,不限制脊柱的生长 ,不需植骨融合 ,使生长发育期的脊柱侧弯得到及时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采用选择性腰 5、骶 1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内收肌切断术治疗成人脑外伤后、脑瘫、脊髓损伤后下肢痉挛 2 9例 ,术前术后进行步态分析。术前 3天进行步态分析 ,术中于大腿内侧将内收肌腱性部分切断松解内收肌 ,将痉挛下肢的腰 5、骶 1的脊神经后根进行分束 ,电刺激仪测阈值后将阈值较低的神经束切断。2 9例随访 3年 ,痉挛解除率 90 %,功能改善率 80 %。术后步态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说明选择性腰 5、骶 1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内收肌切断术能较有效的治疗成人脑外伤后、脑瘫、脊髓损伤后肢体痉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