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P21-激活激酶1(PAK1)基因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与扩增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荧光原位杂交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缺口末端标记方法,检测PAK1基因在80例CRC和30例结直肠良性腺瘤组织芯片中的表达、扩增及其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26%的结直肠良性腺瘤和62%的CRC出现PAK1蛋白过度表达。CRC中PAK1蛋白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90%低分化(G3级)CRC中出现PAK1蛋白过度表达,显著高于中一高分化CRC(G1/2级)的51%;78%的临床晚期(Dukes C、D期)CRC组织呈PAK1蛋白过度表达,也显著高于临床早期(Dukes A、B期)的53%。PAK1蛋白在CRC中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呈显著负相关(P〈0.05)。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发现,只有3%的CRC出现PAKI基因扩增。结论PAK1蛋白过度表达可能在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与CRC的组织学和临床浸润表型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CRC恶性程度与进展的新分子标记物之一。  相似文献   
2.
饮酒法建立胎儿酒精中毒综合征大鼠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使用饮酒法建立胎儿酒精中毒综合征大鼠模型,评估动物模型的形态学变化。方法性成熟雌性大鼠在孕前饲以酒精溶液,受孕后分组,饮酒组在孕期G9-G12饲以20%(v/v)酒精溶液,对照组在孕期一直使用普通饮水饲养。评估各组胚胎和新生鼠的形态学变化。结果饮酒组新生大鼠的头部长度,头身全长,体重,双睑间距和睑裂长度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G20期胚胎畸形的例数也明显增加。结论使用饮酒法建立的胎儿酒精中毒综合征大鼠模型表现符合酒精胚胎发育毒性损害的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3.
家蝇幼虫淋巴液的抑菌作用及其SDS-PAGE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刺诱导家蝇幼虫血淋巴抗菌物质抑菌作用与抗菌分子.方法 室内饲养的家蝇三龄幼虫,经针刺体壁处理后48 h,提取其血淋巴,观察单独使用血淋巴和血淋巴与氨苄青霉素混合对9种应试细菌的抑菌效果,血淋巴与抗真菌药氟康唑混合对酵母真菌抑菌效果,应用SDS-PAGE分析血淋巴抗菌分子表达.结果 针刺家蝇幼虫后48 h的血淋巴,作用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枯草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黄色小球菌,结果显示:针刺家蝇幼虫后48 h的血淋巴对试验9个标准株细菌,均产生明显抑菌环,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各抑菌试验组的抑菌效果,皆有显著差异(P<0.001).其中对黄色小球菌抑菌活力最强.1 μ1氨苄青酶素与7 μ1针刺诱导家蝇幼虫淋巴液混合对白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呈现最好的加强抑菌作用.针刺诱导家蝇幼虫血淋巴与抗真菌药物氟康唑混合对酵母真菌抑菌效果呈现明显协同增强作用.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针刺幼虫后发育的成蝇和针刺幼虫血淋巴的电泳条带与未针刺者相比,针刺幼虫后发育的成蝇,在24000~97000范围内表达尤为增强,在12000附近有一条特异性条带.针刺家蝇3龄幼虫血淋巴SDS-PAGE分析显示,在24 000、35000、40 000~96000范围内表达明显增强,其中35 000、12 000条带较为特异.结论 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家蝇血淋巴的抑菌活性,发现针刺诱导家蝇幼虫血淋巴对黄色小球菌抑菌活力最强,氨苄青霉素与家蝇幼虫淋巴液混合对白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呈现最好的加强抑菌作用,针刺诱导家蝇幼虫血淋巴与抗真菌药物氟康唑混合对酵母真菌抑菌效果呈现明显增强作用,上述发现在国内外报道较少,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这类抗菌物质,提供了实验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真核翻译起始因子5A2(EIF-5A2)基因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原位杂交方法,结合组织芯片技术,检测EIF-5A2 基因在50例卵巢腺瘤、50例卵巢交界性肿瘤和150 例卵巢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分别有6.4% 的卵巢良性腺瘤、28.3% 的交界性肿瘤和56.6% 的卵巢癌出现EIF-5A2 蛋白的过度表达。在卵巢癌中,EIF-5A2 蛋白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Silverberg 氏分级和临床FIGO分期均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其中70.0% 的高级别(G3 级)的卵巢癌出现EIF-5A2 蛋白的过度表达,明显高于G1/G2 级的卵巢癌(49.5%);在FIGO分期中,65.6% 的临床晚期(Ⅲ/Ⅳ期)卵巢癌呈EIF-5A2 蛋白过度表达,明显高于Ⅰ/Ⅱ期的肿瘤(38.3%)。 另外,EIF-5A2 蛋白过度表达与卵巢癌细胞增殖(Ki-67的表达水平)显著正相关(P<0.01),大多数(72.8%)EIF-5A2 蛋白过度表达的卵巢癌中出现Ki-67蛋白高表达,而多数(66.1%)EIF-5A2 蛋白正常表达的卵巢癌则呈Ki-67蛋白低表达。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只有13.8% 的卵巢癌出现EIF-5A2 基因扩增;卵巢交界性肿瘤和良性腺瘤中均未观察到EIF-5A2 基因的扩增。结论:EIF-5A2 蛋白过度表达可能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增殖的效应,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与卵巢癌的恶性组织学表型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毛萼乙素抑制肝癌肿瘤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利用MTr实验检测毛萼乙素对肝癌肿瘤细胞株增殖的影响,采用Hoechst染色法检测毛萼乙素是否能引起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凋亡,采用Western—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和PARP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ax的表达水平。结果毛萼乙素可以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Hoechst染色实验发现毛萼乙素可以诱导肝癌细胞的凋亡,Western—blotting实验检测到实验组Bax高表达,凋亡蛋白PARP的剪切带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增强。免疫荧光实验也显示,实验组Bax高表达。结论毛萼乙素可通过升高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促进肝癌细胞株HepG2的凋亡,从而抑制其增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EZH 2 基因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和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运用EZH 2 小干扰RNA(siRNA )转染卵巢癌OVCAR- 3 细胞株,Western blot方法分析OVCAR- 3 细胞中EZH 2 的蛋白表达;MTT 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水平,Transwell 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另外,应用RT-PCR 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EZH 2 在卵巢癌组织中的mRNA 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EZH 2 siRNA 能明显降低OVCAR- 3 细胞的EZH 2 蛋白表达,并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P=0.032);转染EZH 2 siRNA 的OVCAR- 3 穿膜细胞数,在侵袭实验中,siEZH 2 组为29.3 ± 5,与对照组(51± 6.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在迁移实验中,siEZH 2 组的迁移细胞数为51.6 ± 7.7,显著低于对照组(72.3 ± 11.7,P=0.036)。 RT-PCR 检测发现,卵巢癌组织中的EZH 2 mRNA 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在免疫组化实验中,61.0%的卵巢癌组织呈EZH 2 蛋白高表达,而且与卵巢癌的T 分期、N 分期以及FIGO分期显著正相关(P<0.05)。 另外,单变量生存分析发现EZH 2 高表达与卵巢癌患者短生存期密切相关(P=0.007);多变量分析显示EZH 2 是卵巢癌的独立预后参数(P=0.047)。 结论:EZH 2 在卵巢癌的发生与进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EZH 2 高表达是卵巢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分子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细胞周期相关激酶(CCRK)在卵巢癌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研究CCRK在正常卵巢组织与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CCRK表达与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确定CCRK在卵巢癌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130例卵巢癌组织与3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CCRK表达水平,并将CCRK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表明CCRK在卵巢癌细胞中的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核膜周围,细胞核内也有少量分布。与正常卵巢组织相比,卵巢肿瘤组织中CCRK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CCRK表达上调与卵巢癌患者预后呈负相关(P〈0.001)。结论 CCRK在卵巢癌细胞中的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核膜周围,其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异常上调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提示CCRK在卵巢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鼻咽癌细胞中启动EB病毒核抗原1(EBNA1蛋白)表达的EB病毒Q启动子(Qp)的变异特征,比较有第62 225位点(g→a)和第62 422位点(g→c)两个点突变的Qp与原型Qp(B95.8型)的功能学差异及其生物学意义&#65377;【方法】 采用PCR的方法扩增29例鼻咽癌组织石蜡标本和14例健康成人外周血标本(总共43例)中的Qp序列,PCR产物测序后分析其突变情况,统计学分析Qp中的点突变与鼻咽癌的相关性&#65377;把突变型和原型Qp分别克隆到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上,检测相对光强度(RLU),比较突变型与原型Qp启动转录的活性&#65377;使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来比较突变型和原型Qp与Sp1蛋白的亲和力&#65377; 【结果】 通过PCR扩增和测序实验,证实Qp的突变与鼻咽癌有密切的相关性(P = 0.0395,< 0.05)&#65377;突变型Qp启动转录的活性明显高于原型(RLU之比约为2.5:1,P < 0.05),并且突变型Qp与Sp1的亲和力较原型Qp增强约1.52倍&#65377;【结论】 在鼻咽癌组织中,突变型Qp可能通过增强与Sp1亲和力的机制,使其启动转录的活性明显增强&#65377;Qp特定位点的突变在EB病毒对鼻咽上皮细胞的感染和转化过程中可能起了重要的作用&#65377;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