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调查北京市M县的部分村医及村民,对其所在村落村级卫生机构人力资源配置中现存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从文化共同体中选择适宜的村医接班人;以明确"亦医亦农"身份为核心,切实解决村医诉求,即要降低准入门槛,提高村医待遇,明确村医"亦医亦农"身份;充分挖掘村医的"守门人"作用;运用道德的力量约束村医个人行为,即道德自律、道德他律。  相似文献   
2.
本次调查发现,在诊疗活动中,医患双方对医务人员讲话的语气、手势、问诊距离、眼神、表情、职业坐姿和职业站姿等非言语行为要素的期待存在明显差异,这些不匹配的非言语行为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从"差序格局"的视角分析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病人身份表露问题.方法 2009年7-8月在广西地区与HIV感染者/病人进行深度访谈.结果 研究发现,HIV感染者/病人的自我表露对象呈差序格局展开:包括配偶、父母、亲戚、同事与朋友等;表露原因包括为获取来自家庭成员、亲属、社区及政府的社会支持和情感支持等;表露...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群体叙事医学教育在中国开展的现状,探索构建新时代医学人文精神实践模式。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便抽样法,针对国内2 145名医务人员对叙事医学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情况开展在线问卷调查。结果受访医护人员对于叙事医学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接近70%的医护人员对于学习和运用叙事医学持肯定态度,认同程度较高,但仍有30%的医务人员对平行病历等叙事医学实践持消极态度;医护人员对相关行为的频率较低,对于所设问题评价为行为积极的人数构成比占40%左右,尤其关于叙事医学实践项目评价为行为积极者占30%左右。结论中国叙事医学教育正处于初级阶段,正在面临理论成果的转化实效等诸多考验;叙事医学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结合国内外医学人文教育实践经验,探讨中国特色叙事方案;叙事医学教育围绕“叙事医学知识、态度、行为”三个环节,紧扣其人文内涵,对丰富创新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中国医务人员对叙事医学的认知、态度与行为情况。方法 利用方便抽样法,对2 145名国内医务人员进行了在线问卷调查。结果 医务人员叙事医学的知识、态度与行为的得分率分别为49.62%、47.18%与41.43%。结论 从认知层面看,虽然大部分调查对象对叙事医学的大框架理念较为熟悉,但对具体方法和工具不太了解;从态度层面看,医务人员对于进一步学习了解叙事医学相关理论的态度与认同感仍有提升空间,但整体态度较为积极,这为进一步推广叙事医学奠定了基础;从行为层面看,医务人员阅读和书写疾病叙事故事的频率较低,今后应加强相关技能培训和习惯培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北京市某区2021年医疗机构投诉数据, 探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诉求, 为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资料来源于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2021年受理的北京市某区医疗机构的全部患者投诉, 以及万得(Wind)数据库中2021年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信息。分析投诉时间、被投诉机构、投诉对象、内容与原因, 以及疫情相关投诉与新冠肺炎病例的时间分布, 所有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2 408条有效投诉。三级医院(1 175条, 48.8%)和二级医院(724条, 30.1%)接到的投诉数量较多;患者对医院管理层的投诉最多(1 470条, 61.0%), 其次为对医师的投诉(590条, 24.5%);涉及医院管理的投诉数量最多(776条, 32.2%), 其次是诊疗效果(623条, 25.9%)和疫情相关(431条, 17.9%)的投诉。疫情相关投诉与同期北京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时间分布相似。结论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医疗投诉中的医院管理问题最为突出, 且疫情相关投诉占比较大。医疗机构应紧密结合患者诉求, 优化诊疗程序, 畅通医患沟...  相似文献   
7.
将医学职业精神概括为患者利益至上、重塑医学诚信、提高业务能力、促进社会公平。认为只有促进乡村两级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操守,强化利他主义精神;改变传统医患关系模式,坚持患者自主原则;培育职业责任感,营造高尚医风;强化培训,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加医患沟通,重塑医患信任、患者利益至上、重塑医学诚信、提高业务能力、促进社会公平的医学职业精神,并充分挖掘社会、道德和文化等因素力量的支持,才能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保证乡村卫生人员队伍的建设与稳定。  相似文献   
8.
村医视角下的村卫生室生存及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北京市某区县30个村落中的36名村医的问卷调查及对7名村医的个人深入访谈,了解处于农村卫生网底的村卫生室的建设现状、功能实现状况、村级卫生人员的构成及服务能力、村民的卫生服务需求满足状况,从村医的视角提出农村卫生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多数村医在努力为村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同时,对自身的生存状态不甚满意。由于村卫生室的设备设施比较简陋,以及村医本人的业务技能亟待提高,这些必然会直接影响到村卫生室功能的顺利实现。村卫生室应吸纳适宜人才,使用适宜技术、采用适宜设备,为村民提供适宜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9.
艾滋病歧视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医科大学新生群体对艾滋病的歧视因素亟须进一步探究,通过研究,认为引起医科大学生产生艾滋病歧视的原因受以下因素影响:艾滋病病毒本身的生物学特性;艾滋病的被道德化;个别媒体不恰当的报道以及来自一些医疗机构的歧视。  相似文献   
10.
影响乡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的伦理因素包括:传统医学价值观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有一定衰落,乡村医生身份定位模糊、福利待遇不足、保障不健全等问题使其职业精神缺乏,诊疗行为的情感无涉性造成了医患关系的一定疏远,乡村医生的道德自律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