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巍  奚锦要  梁冬生  黄乔  邓世伟  黄国珅  苏夏  黄玉耀  钟珊 《广西医学》2022,(13):1449-1452+1461
目的 比较窄带成像内镜下结直肠病变的毛细血管分型(Sano分型)联合靛胭脂染色检查与普通高清白光内镜检查在结直肠肿瘤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86例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患者(共216个病灶),对其进行窄带成像内镜下Sano分型联合靛胭脂染色检查和普通高清白光内镜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二者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价值。结果 窄带成像内镜下Sano分型联合靛胭脂染色检查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准确率为97.69%、灵敏度为99.00%、阴性预测值为86.67%,均高于普通高清白光内镜诊断的准确率79.63%、灵敏度81.50%、阴性预测值19.57%(均P<0.05)。结论 与普通高清白光内镜检查相比,窄带成像内镜下Sano分型联合靛胭脂染色检查可提高直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和灵敏度,降低漏诊率,可为制定临床诊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胃黏膜隆起糜烂胃小凹分类及其临床病理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下胃黏膜隆起糜烂胃小凹的形态学分类及其临床病理价值。方法应用Olympus GIF-Q24OZ型电子放大内镜结合美蓝染色,对151例胃炎伴隆起糜烂的患者进行胃黏膜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将糜烂胃黏膜小凹的形态改变分为:A型(圆点状)、B型(短小棒状)、C型(稀疏而粗大的线状)、D型(斑块状)、E型(绒毛状)及F型(小凹结构模糊不清、消失)6型,并与放大观察部位活检所得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A、B2型胃小凹主要见于正常胃黏膜,而C、D、E和F4型分别见于活动性、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轻、中度异型增生的胃黏膜,其特征性改变与慢性炎症程度具有明显正相关,亦代表着胃黏膜病变的不同阶段,而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主要见于D、E和F型。放大内镜对胃黏膜隆起糜烂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镜下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83.51%、79.41%及87.50%。结论6种胃小凹形态与其病理组织学存在明显相关性,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下准确识别胃小凹的形态,将有助于对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等胃黏膜病变的镜下诊断。  相似文献   
3.
肌肉注射是临床治疗给药的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局部硬结是常见的肌肉注射并发症,常见于长期肌肉注射的患者,注射局部皮肤发红,凸起,导致护理难度明显增加。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降低肌肉注射致硬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为发展优质护理提供依据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回顾与分析国内外肌肉注射致硬结的护理措施,以期寻找更有效的护理方式,既能促进患者舒适,又能减轻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人源抗恶性疟原虫单链抗体库(ScFv),从中筛选出高亲和力的抗体基因片段,为进一步单链抗体表达打下基础。方法收集患者新鲜外周血,进行淋巴细胞分离和总RNA的提取,提取总RNA经RT-PCR扩增出人源抗体重链和轻链抗体库,采用用重叠延伸拼接法将VH与VL以Linker相连组装成单链抗体基因(ScFv),将ScFv基因片段连接至载体pCANTAB5E,转化大肠杆菌TG 1感受态细胞,构建的鼠源性抗恶性疟原虫天然噬菌体抗体库。结果从20个噬菌体克隆中筛选到15个具有弓形虫可溶性抗原结合活性的阳性克隆。结论从外周血淋巴细胞中获取可变区基因,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制备人源抗恶性疟原虫单链抗体的策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更准确地对蛔虫感染进行检测。方法术研究以蛔虫虫卵蛋白为可溶性抗原,建立了间接血凝试验(1HA)、间接ELISA和琼脂扩散试验(AGP)方法,检测100份来自农村小学生的血清样本。结果间接ELISA阳性检出率为10.00%(10/100),IHA阳性检出率为7.0%(7/100),AGP阳性检Ⅲ率为4.00%(4/100)。结论间接ELISA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优点,可用于蛔虫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寻找能更准确地对蛔虫感染进行检测的方法。方法 以蛔虫虫卵可溶性蛋白为抗原,建立检测蛔虫特异性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结果 ELISA的最佳工作条件是:抗原包被浓度为1 μg/mL,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 80,酶标二抗的最佳工作浓度为1: 8 000。对100份人血清样本采用本方法进行检测,其阳性检出率为10.0 %;血清样本对应粪便样本进行现场粪检虫卵法确定阳性率为2.0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稳定而特异的抗蛔虫体IgG 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可用于蛔虫感染的临床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抗类风湿人源单链抗体库,为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提取患者外周淋巴细胞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以人源免疫球蛋白H链和L链可变区的扩增引物,分别扩增出H链和L链可变区基因。采用SOE—PCR法将VH和比片段随机拼接成scFv片段,并克隆入噬菌粒载体pCANTAB5E中,构建噬菌体单链抗体库。结果初级库库容量为3×10^6,在大肠杆菌TG1中重组后得到1.2×10^6的次级抗体库。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类风湿人源单链抗体库,拟为类风湿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安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并探讨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EG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诊断标准的病例分为2组,治疗组20例,给予安胃汤(由百合、白芍各20g,丹参15g,薏苡仁、半夏各10g,乌药7g,黄连、干姜、炙甘草各5g组成)治疗;对照组20例,用维酶素片治疗,每次2片,每日3次。两组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胃黏膜EGFmRNA水平,对后者进行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EGF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治疗后EGFmRNA表达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低CAG胃黏膜EGFmRNA的表达,减缓细胞的分化与增殖异常,缓解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异形增生,可能是安胃汤防治CAG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得普利麻、芬太尼联合麻醉镇静应用于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30例疑有小肠疾病的患者静脉注射芬太尼和得普利麻至患者进入4级镇静状态后开始双气囊小肠镜操作,观察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的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检查前、检查中及检查后血压和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30例中除1例出现呛咳外,无一例出现明显的血压和血氧饱和度下降,未见有腹痛、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联合应用得普利麻和芬太尼辅助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的效果良好、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放大染色胃镜下氩气刀(APC)在治疗胃黏膜隆起糜烂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应用放大内镜结合美蓝染色,对胃炎伴隆起糜烂的患者进行胃黏膜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将胃小凹为D、E和F型的80例患者纳入治疗,应用APC9800型氩气刀对病灶进行治疗,观察治疗的临床结果及价值,并于治疗后1月放大染色胃镜复查随访疗效。结果APC治疗胃黏膜隆起糜烂病灶384处,每个患者平均4.3处,1个月后复查随访,73例(91.25%)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经放大染色胃镜复查发现,68例(85%)患者病灶基本消除,原病灶处均覆盖新生的黏膜上皮及肉芽组织,胃小凹为A、B型的患者57例(83.82%),胃小凹为C型的患者11例(16.18%),7例(8.75%)患者仍有症状,镜下观察胃小凹仍为D、E和F型,需要再次APC治疗。APC治疗后部分患者出现上腹部隐痛、腹胀等症状,2~3天后可消失,并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放大染色胃镜能准确识别胃小凹的形态,使APC更能准确地治疗胃黏膜隆起糜烂病灶,治疗效果肯定,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