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该地区无偿献血者的不规则抗体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发现其中的规律,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和有效。方法收集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深圳地区169 860例无偿献血者的标本,用特定抗原的红细胞,通过盐水法检测不规则抗体,阳性标本由血型室鉴定抗体特异性。结果 169 860份无偿献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36例(0.021%),其中抗-M阳性12例,抗-D阳性4例,抗-P1阳性1例,抗-A1阳性2例,冷抗体1例,抗-M合并其他不规则抗体1例,未知其特异性抗体15例;男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0.013%(15/118 723),女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0.041%(21/51 137)。结论女性的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高于男性献血者,且该地区的献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偏低,需要结合其他不规则抗体的检出方法,提高其检出率,确保输血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临产孕妇因血浆量增加导致血液生理性稀释,机体的各项指标均发生了变化,临产时血液呈高凝、低纤溶状态可能导致分娩前后发生出血性或血栓性疾病。D-二聚体(D-D )是纤维蛋白单体经凝血因子ⅩⅢa交联后形的一种降解产物,它既反映体内的纤溶状态,又反映凝血状态,有多篇文献报道D-二聚体与产后并发症有一定的相关性[1-2]。为了了解临产孕妇监测D-二聚体对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价值,我们对本院2634例产妇进行了D-二聚体检测并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唐万兵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1):2858-2859
目的:探讨Diasys R/S-2003流式尿沉渣定量分析仪、Clinitek 500尿干化学分析仪、涂片显微镜检测尿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500例住院或门诊患者标本,分别用Diasys流式尿沉渣定量分析仪、Clinitek 500尿干化学分析仪、涂片显微镜检测尿RBC、WBC,分析多个参数结果。结果:三种方法对尿液中RBC、WBC检出率较一致。三种方法对RBC检测敏感度稍高于WBC的敏感度。Diasys R/S-2003流式尿沉渣定量分析仪、Clinitek 500尿干化学分析仪、涂片显微镜镜检结合能大大提高对RBC、WBC检测的敏感度和准确度。结论:Diasys R/S-2003流式尿沉渣定量分析仪、Clinitek 500尿干化学分析仪敏感度较高,涂片显微镜镜检三者联合应用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敏感度,对泌尿生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D-二聚体(D-D)对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价值及分娩前、后凝血功能参数的变化。方法对547例临产孕妇,根据产后是否发生出血分成产后出血组(16例)和产后未出血组(531例),分别进行产前24h、产后4h内和产后4~24h内血浆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分析D-D水平变化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对分娩前、后凝血功能参数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产后出血组产后4h内和产后4~24h内D-D、PT和APTT明显高于产前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产后出血组产后4h内和产后4~24h内TT与产前2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产后出血组产后4h内和产后4~24h内FIB明显低于产前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产后出血组产后4h内和产后4~24h内D-D、PT和APTT高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产后出血组产后4h内和产后4~24h内FIB低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前、后检测D-D及密切关注分娩前、后凝血功能参数变化对预防产后出血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感染SIRS患者治疗中加用中药丹参和生脉注射液对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将40例腹腔感染致SIRS患者按病种及APACHE-Ⅱ评分分层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西医综合治疗)及实验组(常规西医综合治疗加用中药丹参和生脉注射液).动态观察体温、白细胞计数及血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结果:实验组第2天、4天TNFα、IL-6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体温、白细胞计数下降亦较对照组快.结论: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丹参和生脉注射液能降低SIRS阶段血IL-6、TNFα,阻止全身炎症反应升级扩大.  相似文献   
6.
某型号免疫分析仪甲胎蛋白分析性能验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Beckman DXI800免疫分析仪甲胎蛋白(AFP)分析性能进行验证。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系列文件制定实验方案,对该免疫分析仪检测AFP的精密度、准确度、灵敏度、测量范围、分析干扰、参考区间进行验证,并与厂商声明的性能或公认的质量标准进行比较。结果精密度、灵敏度、临床可报告范围、分析干扰、参考区间均符合厂家标准,准确度达卫生部要求。结论 Beckman DXI800免疫分析仪AFP分析性能符合质量目标要求,CLSI实验评价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反式视黄酸(ATRA)及干扰素(IFN)对胃癌MKN45细胞的影响。方法将ATRA及IFN同时加入胃癌细胞系MKN45培养体系中,MTT法测定细胞生长状况,Northern Blot和免疫组化测定p16、p21及c-myc表达情况。结果 IFN、ATRA联合用药可有效抑制MKN45细胞生长,细胞p16和p21表达水平升高,c-myc表达水平下降。视黄酸受体RARα在MKN45细胞中呈低水平表达,经ATRA和IFN诱导后表达水平升高。结论 ATRA、IFN联合用药可调节p16和p21表达水平,抑制胃癌MKN45细胞生长,可能与RARα高水平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凝血因子XⅢ(FXⅢ)、IL-17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病程进展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①对5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头部CT或MRI病灶大小,梗死体积按Pullicino公式(长×宽×层数/2)计算进行分组:大梗死组(病灶体积〉10cm3),中梗死组(病灶体积4~10cm3),小梗死组(病灶体积〈4cm3);健康对照组20例,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按照NIHSS进行评分。分别在24h内、第3天、第7天、第14天采集脑梗死组抗凝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检测FXⅢ、IL-17含量。②根据脑梗死组发病24h内和第14天的NIHSS评分进行近期预后分型比较。结果:①大梗死组发病24h内FXⅢ、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中、小梗死组发病24h内FXⅢ、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②大梗死组FXⅢ、IL-17水平与小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随着梗死病情好转,FXⅢ、IL=17水平有下降趋势(P〉0.05)。④脑梗死组患者近期预后与FXⅢ水平下降呈正相关(r=0.33),与IL-17水平下降呈正相关(r=0.31)。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FXⅢ、IL-17水平与病程及预后呈正相关,其水平变化可作为脑梗死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动态检测手术治疗患者术前后静脉血浆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探讨其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322 例手术治疗患者按手术类型进行分组,颅脑手术者55例(A组);心胸手术者38例(B组);骨科手术者96例(C组);腹部手术者79例(D组);妇产科手术者54例(E组),采集各组患者术前、术后 24 h内、术后3 d、术后7 d静脉血,用自动凝血仪检测血浆D-D及FIB水平.结果 各组患者术后24 h内、术后3 d的D-D水平与术前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前比较,A、B、C组术后24 h内、术后3 d、术后7 d的FIB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治疗后患者存在凝血及纤溶异常,特别是颅脑手术、心胸手术、骨科手术后应密切关注患者血浆D-D及FIB水平变化,对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及评估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输注单采血小板无效的原因及提高输注的有效率。方法:以出血症状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观察我院95例患者的223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情况及效果。结果:95例单采血小板输注患者中有18例输注无效,发生率为18.9%。结论:单采血小板输注无效率相当高,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需综合考虑血小板计数、出血情况及其他影响因素,避免滥用血小板,提高单采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