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丁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丁型肝炎(HD)的临床特点,了解HD患者肝炎后肝硬化、重症肝炎的发生率。[方法] 用酶联(ELISA)法检测3460例乙型肝炎(HB)患者血清HDAg、抗HD-IgM,提出HB重叠HDV感染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HDV的感染率7.2%,250例HDV感染者起病隐匿占43.6%,有HB家族史28.8%,有明确输血史14.8%,有多次肝炎复发史者占48.8%,肝炎后肝硬化达46.0%,重症肝炎发生率14.4%。病死率14.0%。HD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88.8%,提示HBV复制与HDV感染呈正相关。[结论]HD的肝硬化及重症肝炎发生率高于其他各型病毒性肝炎,HBV和HDV感染有相加或协同作用,导致肝损害加重并加速肝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积极补充钠盐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20例肝硬化腹水低钠血症患者的血钠水平,并依结果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低钠血症组,分析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根据患者血钠水平,在综合治疗和利尿的基础上补充氯化钠,观察治疗后病情的转归情况。结果:轻、中、重度低钠血症组合并低渗性脑病的发生率分别为0%、10.4%和37.5%,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为0%、8.2%和25.0%,合并顽固性腹水的发生率分别为7.5%、20.8%和43.8%。积极补充钠盐后,随血钠浓度的提高,患者24h尿量显著增加,腹水明显消退,低渗性脑病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肾功能明显好转。结论:肝硬化腹水合并低钠血症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与血钠水平呈负相关,适当及时补充钠盐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有利于腹水的消退及临床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景迪  巫善明 《肝脏》2001,6(1):37-38
近年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病毒性肝炎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就病毒性肝炎患者中TNFα明显升高的病例进行分析 ,探讨其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材料与方法一、对象在 1998年 8月~ 1999年 7月住院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中 ,检测血清TNFα含量 (本院TNFα正常值 <10 0ng/ml) ,从中检出TNFα明显升高 (2 0 0ng/ml以上 )者 47例 ,另随机抽取TNFα轻度异常 (10 0~ 2 0 0ng/ml)者 5 0例作为对照组。病例诊断均符合 1995年 (北京 )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 48例 ,女性 32例 ;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期、中期、晚期病人的免疫和肝生化指标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120例慢性重型肝炎病人(早期60例,中期40例,晚期20例)和12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T细胞亚群、HBV DNA载量、免疫学及肝功能指标,并总结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人细胞免疫状态最差,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相比差异显著,NK细胞分别为(7.47±4.19)%vs(13.29±4.68)%,P〈0.05;CD4/CD8比值为(0.39±0.16)vs(1.12±0.26),P〈0.05;CD3^+(73.11±13.16)%vs(56.12±9.54)%;P〈0.05;CD8^+(56.74±13.91)%vs(34.26±10.58)%,P〈0.05;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肝功能损害与慢性乙型肝炎相比同样有显著性差异:白蛋白分别为(20.82±3.46)g/L vs(43.11±5.74)g/L,P〈0.05;血清总胆红质(TB)(519.42±156.18)μmol/Lvs(25.91±17.38)μmol/L,P〈0.05;凝血酶元活动度(PTA)(15.21±6.38)%vs(92.45±10.56)%,P〈0.05。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晚期病人的CD4/CD8、NK细胞显著下降,病人淋巴细胞亚群的失衡可加重肝脏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6.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清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宏  吴景迪  陈晓飞 《肝脏》2007,12(6):445-447
目的探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清除及临床转归的机制。方法动态观察29例住院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HBV DNA、HBV血清标志物的变化,检测其T细胞亚群并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急性乙型肝炎早期患者HBV广泛抑制,两例患者HBV得到清除,随肝功能的恢复所有患者HBV DNA在较短时间内转阴、HBeAg与HBV DNA几乎同时转阴,肝功能恢复正常时有22例患者HBeAg发生血清学转换,11例患者HBsAg转阴,2例发生HBsAg血清学转换。急性乙型肝炎患者CD3 细胞、CD4 细胞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D8 细胞则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2.382,P<0.05)。结论非细胞毒机制在急性乙型肝炎早期HBV DNA的清除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对彻底清除HBV DNA、防止感染慢性化起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人体血内内毒素(ET)的水平与病毒性肝炎病情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鲎试剂来检测154例病毒性肝炎病人血清内毒素水平,根据血内毒素水平的高低分成三组:血内毒素正常组(〈10ng/mL),血内毒素轻度异常组(10-20ng/mL),血内毒素明显异常组(〉20ng/mL)。比较各组肝功能损害的程度、继发感染的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 病毒性肝炎血内毒素正常者,肝功能损害轻,没有继发感染发生,预后好;血内毒素轻度升高(10-20ng/mL)者,肝功能损害较重,可见有合并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及肺部感染,严重感染少见,有16%的病人抢救无效死亡;血内毒素明显升高者(〉20ng/mL),肝功能损害严重,多见合并SBP、肺部感染、急性胰腺炎、感染性休克,预后差,有66.7%抢救无效死亡,三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l。结论 血内毒素水平直接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及预后成正向关,要加强血内毒素的检测及抗内毒素治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